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018-01-24

山西青年 2018年19期
关键词:技术型顶岗校企

朱 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

校企合作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受到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的认可,也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就业,改善企业发展,促进学校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上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的学生就业问题;再一方面,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加高素质的人才,以此实现各方共赢。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必然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理念,其本身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专业化、技术型人才,但是由于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在社会地位上远低于“985”或者”211”高校,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和发展,社会对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生的认可度、学生自身对自身的认可度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提升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就业率

校企合作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提升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就业率。当前国家就业压力大,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由于我国高学历人才数量激增、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模式的改变等,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当前比较紧迫的社会难题之一。由于我国教育的现状,社会和企业对于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尤其偏爱,知名高校在生源、师资、人脉等各个方面存在悬殊优势,相比很多捉襟见肘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他们在教育上具有足够的实力。为了改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合作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在人才培养上提出“订单式”需求,在学生大学三年和思念期间,都可以现实干预培养,将企业理念、企业核心技术、企业的用人要求等贯穿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样可以节省用工成本,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就业,“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课程和考试)的标准。”①具有规范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实践更能得到企业的亲睐,提升了企业的认可度,从而提升就业率。

(二)促进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学生加强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在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科学探索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实习经验,往往会出现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很多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之后由于其期望值与企业实际情况难以匹配而造成大量离职状况,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就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出一些不必要的牺牲和浪费。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行业,顶岗实习能够让学生切实体验工作岗位,学生在正式就业的时候就会消除过分的期望值,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以此减少刚参加工作时的焦虑和不满,有利于就业的稳定,给学生减少困扰。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状况,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很多学生提前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了解企业的发展态势,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中,企业会提供较多的顶岗实习的机会,同时,企业可以将入职培训、上岗能力培训等提前完成,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弥补学生的各方面缺陷,能够让毕业生在毕业后迅速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再者,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提前熟悉岗位,熟悉老同事,有利于促进感情培养。学生时代就参加工作,也能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时筛选或者确定员工人选,有利于就业的稳定,减少其人事成本。

(三)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利转变

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象牙塔教育,很多学生反映,毕业之后自己的专业很难直接用上,在工作岗位上都需要进行再学习。校企合作可以将学校教育和岗位能力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书本式教育,推进以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的建立。以课堂为主要载体,以知识为主要内容是传统教学的基本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固然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正所谓“学以致用”,如果知识不能得到运用就是死知识,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的实践中,学习和实践实现互动,有利于学生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这样一方面提升学生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改革,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校企合作注重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也会派专人进学校充当导师,甚至会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促进了企业和人才之间的配合,提升了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对接,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产学合作,让学校在培养人才上,更加注重对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此外,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必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地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政府驱动型校企合作模式要多一些,政府统一配置,职业院校和产业部门的经费、设备和材料等都由国家统一调拨,经济界、企业界对员工的需求主要是通过组织调配来实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上级组织或人事部门派遣的员工。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校企合作都是基于市场驱动,校企双方自由选择合作对象,其目标明确,并且能够这对双方利益签订协议,所以方式多样化、合作自由化、选择主权化,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和因时而变。

校企合作的四要素主要是学校、企业、政府和市场,其中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渐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校企合作形式,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三类。

(一)人才订单培养与员工继续教育

校企合作中,可以以学校为主体,也可以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可以直接提出人才订单培养计划,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培养,学生毕业直接到企业进行工作,甚至可以做到,招工与招生、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之间的同步。这种培养模式,针对性较强,双方具有较强的合作规范。学校承诺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企业必须接收毕业生,对于学生而言,减少求职的辛苦,企业也可以较少用工成本,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就业。但是现在这种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在毕业年度想法改变,不想再去企业就业。或者,企业经过四年的发展,在运营上出了问题,无法再接收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共同出现损失。自然这种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主动改善教学方式,“亲产业、亲企业、亲行业、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改革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之中。③员工继续教育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出现,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必然要经历改革,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凭之前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开始对员工展开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最有保证的还是在学校完成,学校部分老师可以参与到员工的教育中来,有利于保障继续教育的质量。

(二)实训实习

校企合作中,实习实训是最常见的形式。很多专业需要实习实训,尤其是技术专业,比如现在油气储运技术、油气开采技术、化学化工技术等,相应的实习是有特定学分的,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真实体验工作场景,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到企业进行实习。

首先,参观学习。很多企业定期开放参观实习机会,校企合作之后,学校可以定期、定量的组织参观实习,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详细的参观,企业派专人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地进行课程理论的学习,并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中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是这种实习类型一般在低年级安排,从安全等各方面来考虑,这种方式是最保守的,效果也一般,学生很难学到真正的技术。再者,将课程设计与实习相结合。很多院校将学校的课程设计定在企业中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课程设计计划,甚至是毕业论文方向,很多学生毕业在企业中完成这些工作,并且也设定相应的课程置换和学分置换方式,比如,在企业实习合格后可以在学校获得相应学分,减少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另外,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比较专业,也是最贴近岗位的一种实习,一般是在高年级举行,实习时间在三个月左右。顶岗实习中,企业会按照严格的培养模式展开,为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为学生安排师傅,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岗位、了解岗位,甚至很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完全掌握工作内容,做到实习完成就能合格上岗。

在顶岗实习中,企业一般会给学生响应的工资待遇,并把顶岗实习纳入员工的实习期,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转正,节省了学生的时间,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学生的权益。

(三)企业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并接纳集中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大学生锻炼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最成功的社会实践莫过于能够与未来企业进行链接,尤其是实地操作、调研类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扩大影响力,在学生之中建立公信力,很多企业选择纳入学生活动,比如学校会举办企业冠名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有些与学生就业直接相关,例如“某某杯简历模拟大赛”“某某杯职业技能大赛等”,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直接获得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另外,学校也可以直接和企业合作,每年选拔相关学生到企业社会实践,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提供相应的物质补贴,让学生更加顺畅地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甚至能够很好地协助重要的工作。比如很多中文系和新闻系学生,可以直接到报社、电视台参与采访工作,在工作中掌握技能,同时企业可以出具一份社会实践合格或者优秀证明,为学生将来再回来工作埋下伏笔。

三、结论

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在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是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很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模式单一,并且没有长期性和整体性发展计划。为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学校应该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

注 释:

①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10).

②杨黎明.实现职业教育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③董立平.新建本科 院校人才培养体 系之构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猜你喜欢

技术型顶岗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