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研究*

2018-01-24浩周一杨

山西青年 2018年19期
关键词:心态培育政治

林 浩周一杨

(1.齐齐哈尔大学学生工作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2.齐齐哈尔大学团委,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再次重申了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服务的方向,“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更加明确了青年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培育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指明了努力方向。青年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其正处于思想、心理成长的关键时间,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充斥着鱼龙混杂的文化理念、“快餐文化”的侵蚀、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舆论生态的冲击,无一不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住互联网脉络,与时俱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

一、不良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负向表现

(一)导致大学生出现功利化倾向

不良网络环境中宣扬“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网红直播月入百万”等言论、信息中的理想和现实的看法,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境内外反华势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途径,大量散播反动文化、社会宣传言论,故意歪曲事实,这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使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又热衷追求新奇思想的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政治观念淡化,逐渐背离主流价值观。表现在大学生在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面前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偏概全、夸大事件效应的行为屡屡出现。功利化思想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事业观、婚姻观、爱情观以及择业观等[3]。

(二)导致大学生出现社会的负面情绪日渐增多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社会矛盾逐渐出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互联网利用其传播快速的特点、使事件往往扩散并放大、发酵,“药家鑫事件”、“煤老板嫁女”事件被大学生广泛知晓,有的事件经过不良媒体的渲染和夸大报道,导致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和思想方面出现波动。可能在学业、爱情、经济等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就业困惑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人生的迷茫和思想上的彷徨,从而导致其对社会生活失去了信心,导致消极懈怠地对待学业,严重者甚至出现仇恨社会、怨恨父母严重的消极社会心态。

(三)导致大学生网络沉迷,对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受约束差,甚至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厦大洁洁良”事件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少数大学生群体思想扭曲,虚拟网络世界中与现实表现截然不同。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网络游戏中受到了虚拟好友的认可和推崇,体会到了所谓的“成就感”,由于过度沉迷,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于亲人、朋友以及同学的疏离,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日渐弱化,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十分冷漠,现实环境中遇事不知如何恰当处理,甚至会引发人际关系危机。

(四)导致大学生缺失安全感

社会不良事件出现后,一些媒体“炒作”,导致政府机构、专家解释、主流媒体报道出现了公众信任危机,折射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万事皆疑”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大学生安全感缺失、担心受欺被骗,陷入焦虑和恐惧,进而导致对弘扬社会正义的冷漠。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方法及对策

(一)扎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平台建设

各高校要充分依托“微信”这一庞大社交平台,建设并利用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大学提供基本校园功能服务、权威信息发布、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送、绿色网络文化活动线上线下互通、高雅网络文化营造的正能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风;大力推进高校“易班”建设,以“通过平台聚起来,通过服务拢起来,通过内容带起来”为建设思路,将“易班”逐步发展成为集“思想教育、教学服务、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四位一体的网络阵地;发挥高校各级官方微博的作用,积极发声,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创造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环境。总之,网络思想政治平台建设,要以适应学生需要,以网络服务增强“易班”黏性,突显校园特色,以精品活动扩大平台影响力,将高雅校园文化融入网络平台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师生群体打造专属的资讯、学术和思想交流平台,促进师生大融合,促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二)努力探索网络文化建设途径

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高品质内容供给、聚合优势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构建起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长效模式。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创造力建设;增加优秀网络文化内容供给,加强吸引力建设;聚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加强渗透力建设。推出一批立足校园、贴近学生实际、可读性强、“接地气”的文章,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展现学生精神风貌的同时,起到校园网络文化内涵情感、启迪思想的深层作用,积极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

(三)学会利用网络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做好新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吸引、判断、选择上下功夫[4]。首在吸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吸引;要在判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判断,要着重提高广大网民的判断能力;旨在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启发、帮助大学生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头脑,引领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看待、解释、剖析和解决各种问题,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当代中国现存的社会问题,同时正确认识世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价值判断力。

三、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其影响,思想观念发生改变,这便要求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新技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5],让新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引领;必须注重内容建设,做到正面客观健康;必须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必须加强平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必须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做好榜样引领示范;必须净化网络空间,营造清朗网络环境。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论教育相贯通、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以文化人与落地化行相统一是引导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有效路径[6]。

猜你喜欢

心态培育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政治攀附”
做谦逊的人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还是“看掐架”心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