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对策研究*

2018-01-24张多多杨娇娇

山西青年 2018年19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多多 杨娇娇 王 菲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当前,自媒体时代已悄然到来,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们对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但处于刚成年或未成年阶段的大学生,性格具有不稳定及多变性,在缺少相应的监督与引导的网络环境中表现得有些茫然,导致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频繁发生。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深化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认识,针对性建设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类型

(一)深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大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游戏的比例相对较高,据调查显示有,66.67%的大学生会参与网络游戏,并且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超过1小时。部分大学生不能控制自己上网时间,一些沉迷游戏严重的大学生在游戏里和真实生活中可能会判若两人,严重者甚至荒废学业。

(二)网络虚假消费

作为虚拟存在的网络,很多用户的真实身份不容易调查出来,所以会出现一些不诚信甚至欺诈的现象,调查显示,74.6%的学生认为现在淘宝刷单现象严重,80.95%的学生认为网络消费中有人会为了返现而给出违心好评,有42.86%的人认为恶意竞争而给出恶意差评。

(三)浏览不良信息

在利益的驱使下,网络不法分子在网络中宣传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信息,博取网民的关注。调查显示,有79.3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中存在传播不健康信息、宣传暴力等现象。部分好奇心强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性教育,无法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便借助于网络满足于他们的心理,久而久之影响心理健康。

(四)网络交往问题

调查显示,73.0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中存在以交往名义进行欺诈现象,74.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存在玩弄他人感情现象,73.02%大学生认为网络中有伪造身份现象,76.19%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中存在语言粗俗现象。在网络中的一些软件中注册信息不需要提供证据,因此一些大学生会伪装自己的身份,对自己进行虚假包装,以降低违法和道德失信成本。

(五)网络侵权行为

随着网络信息的易获得,大学生侵权行为在逐步增加。根据调查显示,有36.51%的大学生在写论文时会大量参考网络他人的成果,有57.14%的大学生会参考一小部分,仅有6.35%的学生不借鉴网络他人成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增加,也有不少大学生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如上海市某大学生因未经允许转载他人论文被判赔偿近十万元人民币。

(六)煽动网络舆论

调查显示,84.1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可以煽动舆论导向,对人们造成身心伤害。并且30.1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情况非常差,负面影响大,有14.2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状况较好,有一定思想导向。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有着很重要的身份,会持续关注社会焦点和热门事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但是一些大学生对是非、正误、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还不成熟,会对一些网络事件产生不正确或不理智的判断,进而造成网络言论失范行为。

(七)网络盗取信息

90.4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中盗取他人账号现象严重,并且大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掌握关于计算机的比较专业的知识,其中不乏存在着能够在网络中传播病毒、破坏他人系统的学生。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身心发展没有完全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对事物本质属性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在信息量丰富、价值观多元的自媒体互联网环境中,由于自身辨别事物利害的能力欠缺,无法完全正确选择、接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在表现出犹豫、迷茫、彷徨之后,控制不住内心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

(二)网络环境复杂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物,还有无比庞大的信息量,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也很薄弱,其本身又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做出不规范的行为。

(三)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尤其是在社会舆论方面,舆论的传播几乎是瞬时的,而且几乎所有网民都可以参加讨论。错误的舆论导向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对道德的冲击、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些错误的信息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会产生极坏的舆论导向,给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道德规范

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重要的外在约束机制。缺少了规则的约束,网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可能弱化,网络道德失范就难以避免。因此,必须通过制定详细完备的网络法律制度和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用具体的规范和准则来约束和导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自律”。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推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确提出“五要五不要”,但其内容不够具体,现实指导作用并不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网络发展现状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尽快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制定专门的网络行为交往规范,明确网络行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二)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受众广的优势愈加明显,通过网络建设校园文化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开设新媒体平台,及时更新内容,引导大学生对有关社会热点或敏感问题树立正确认识,并加以引导,让正确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位大学生的思想中。除此之外,校园网络平台要加强信息化校园的综合管理和控制。首先,利用防火墙和加密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从而确保网络空间的绿色健康,维护网络安全;其次,在信息化校园网建设中以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出发点,摒弃纯功利主义的价值目标,把价值理性、伦理精神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

(三)大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时应注意遵守法律法规,应自觉遵守各种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尽管在网络上我们的身份被隐藏起来,看似言论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大力提倡网络实名制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能擅自进行诽谤、诬陷、谩骂他人、散布谣言等严重不良行为,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树新风,扬正气的优秀网民,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文明风貌。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