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生新闻的客观性与主动性

2018-01-24葛娴

视听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客观性主观性扬州

葛娴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态度上必须不偏不倚公正无私。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说: “客观性就是不断地努力摆脱自我,寻求他人,宁肯坚定不移地尊重事实,决不随心所欲地屈从人意。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同人保持一定距离,不断地、条分缕析地对自我的判断,哪怕是最有把握的看法,也要提出质疑。”

然而,新闻工作者是有思想的生命,不是绝对精确的机器,在努力客观报道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主观成分。而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性,一定就是不该存在的吗?与事件保持距离的客观性,就能反映出全部的真实?在报道新闻里,记者可不可以投入感情?笔者以一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记者的多年工作经历,做出不太一样的思考。

一、从客观中来,又因主观而生的《今日生活》“温暖大行动”

扬州广播电视总台《今日生活》栏目,至2018年已经开办了13年,是一档用扬州方言讲述扬州老百姓故事的民生新闻服务节目,《今日生活》的宗旨是“向上向善”。在做好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公益,特别是坚持了13年的“温暖大行动”。每年的1月1日开始,历时30天,《今日生活》栏目每天都会展播一个困难家庭的“温暖故事”,并在第二天带着自发前来的热心观众和爱心商家上门救助 对于扬州人来说 每年一月份是“温暖月”。

在表述以上文字的时候,笔者已经在尝试使用了新闻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时间、地点、人物、数据是客观的,是可以考证的真实;而“向上向善”“温暖故事”“温暖月”等词汇,可以说是我以及我所处的媒体的主观追求,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

刚才的讲述,就是对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思辨。《今日生活》温暖大行动为何要坚持做下去,源于一个客观而偶然的报道。“如果有好心人愿意出钱,把小孩的病治好,我愿意替他做三年长工,只要给一口饭吃就行了”,这是一名既无助又淳朴的父亲姜洪群在13年前说的话。姜洪群一家从淮安来扬州打工,5岁的女儿小文轩患有心脏室缺,随着身体的发育,缺口逐渐扩大,医生说再拖下去,就会有生命危险。但做木匠的姜洪群无论怎么拼命挣钱,都承担不了女儿的手术费。眼看着花一样的小文轩,还未绽放,即将凋谢,姜洪群一家陷入绝境。

以上是一条相对客观报道的民生新闻,然而当年《今日生活》栏目和记者,没有选择继续“保持距离”“不偏不倚”,而是主动参与到事件中,对“小文轩”的故事连续进行十多天报道,包括栏目组内部筹钱、记者陪同上医院做检查、托熟人联系爱心商家等。随后电视机前成百上千的老百姓也行动起来,在第五天,已经筹集善款5万元,随后医院也减免了部分手术费,小文轩终于顺利完成手术。2006年的大年初一,小文轩已经能够走下病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让所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好心人备感欣慰。主持人在新闻结语中也用了“扬州大爱之城的生命奇迹”的表述。“奇迹”这个词神秘、缥缈甚至主观色彩太强,不适合在新闻中使用,但这是栏目组对所有参与其中的好心人的真挚感谢,这也是本身无力改变困境的一家子,亲身感受到的希望和温暖。在“小文轩”事件之后,《今日生活》温暖大行动坚持主动寻找扬州城的弱势群体,持续至今。

二、只有更加靠近,才能感受到更真实的温度

新闻的客观性不等同于真实性,有时刻意追求理想的客观,也有可能得不到全部的真实,往往需要新闻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更加“靠近”事物。当然,记者在采访、拍摄、撰稿、剪辑时,应遵守客观事实,不可以带着既定观点甚至是偏见去报道。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某个具体细节,都容不得半点虚假、夸大、捏造与歪曲。还要从多个视角,或连续的报道,才能使受众看到一个更鲜活、更全面、更立体的真实事物。

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新闻的真实,还要加上记者专业素养上的思辨。以《今日生活》温暖大行动的选题为例,2016年1月,在高邮当地义工组织提供的一份困难家庭名单中,有位将近70岁的奶奶,为了照顾6岁的小孙女,靠晒鹅毛为生的故事,引起了我和同事的注意。在电话沟通确认信息后,摄制组从扬州电视台出发,赶往了60多公里外的目的地。奶奶约记者在田埂旁见面,看到记者过来非常高兴,因为她知道上了电视,可能会得到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从而改善家里的情况。拍摄了奶奶干活、接孙女等场景,也做了一部分采访后,发现奶奶不大愿意带我们到她家里看看。在大家的坚持下,最终还是来到了不远处的房子,这是小镇上的一幢三层楼小洋房,虽然不豪华,但也超越了一般条件的人家;院子里还停着一辆孙女的“小汽车”,是那种孩子可以坐进去,可以开动的玩具;家里的家具、电器、饭菜也透露着与文字材料不相配的信息。奶奶露出了尴尬的笑容。摄制组一致决定,放弃这个已经拍摄了近一半的选题。如果不努力靠近采访对象和他们的生活,报道出来的真实,可能流于表面。

新闻的真实,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大追求,只重视新闻的客观性,完全否定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性,可能难以获得全部的真实。只有带着思辨,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接近事物,才能传达更多鲜活的真实。

三、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情感,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

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不同的记者进行采访、撰稿、剪辑后,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新闻报道,除去报道角度、专业素养、认知层次的差异,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记者因为情感在制片过程中形成的风格。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属于主观意识范畴。“一名好的记者,需要冷眼看世界”,“文章不是无情物,记者也是有情人”。 客观的新闻报道中,记者或多或少带着主观意识,这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和表现情感,不失去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是正解。

记者需要保持冷静清醒,不断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诘问事物。但同时,一篇好的报道,仍然需要记者真诚的心。2017年最后一天晚上,我在扬州苏北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门外的长廊里,采访了一位38岁的女人刘国萍,她的跨年夜冰冷无助,充满寂寞和挣扎;而不远处的隔离室里,躺着她生死未卜的爱人翟鑫涛。“总体有好转的趋势,但是呼吸和其他还不是很稳定。” 医生的话,句句割着刘国萍的心,她害怕丈夫会一直睡不醒,也害怕接下来的费用该怎么来筹。这位妻子在说每一句话时都声泪俱下,作为记者,在记录的同时,怎么可能用淡漠的态度和言语去面对她。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不是简单的“问答关系”,而应该是一个心灵,接近了解另一个心灵的过程。在翟鑫涛的老家,体弱多病的老两口,见到记者时,突然弯下腰杆,膝盖及地,许久许久。此情此景,作为记者,我也和二老一样,用同样的方式,用所有的力气去支撑搀扶。

好的报道,确实不需要煽情,但是可以动情,用此情此景下彼此的真实情感打动受众。2018年1月1日,《今日生活》播出的翟鑫涛与刘国萍夫妇的温暖故事,当晚对应腾讯乐捐网络善款也达到8万余元,第二天有更多热心观众和爱心商家自发前往,在大家的帮助下,翟鑫涛度过了危险期,转入了普通病房。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投入合理而真实的感情,可以更好地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新闻报道相对客观,不能否认新闻报道中主观性的能动作用,努力将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进行辩证统一,呈现出更加真实的新闻。

猜你喜欢

客观性主观性扬州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话语标记“真是的”主观性及其等级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索契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决赛裁判员评分的客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