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广播的视角重新认识几个热词
2018-01-24涂有权
广播人应该偏向于融合传播领域的开拓创新,以及在线下受众的服务上。
万物发展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传播方式与传播能力、传播效果的显著变化,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强烈的刺激,这些刺激,也体现在对一些热词的态度上。
风投。十几年前初识这个词时,与其隔着八竿子的距离;而这些年感觉就在身边,似乎随时会被谁相中了投一下,又似乎看好了谁随时就想掏出钱包给别人投一下。行业变化太快,风投来得快去得也快,吹气球似的,瞬间就吹得大大的,在阳光下泛着七彩的光芒,煞是好看。这让人很感慨,干媒体这一行的,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土里刨食,却比不得人家来钱快。官办媒体本质上是非市场属性的,风投只能是个美丽的幻想,一夜暴富与此无缘,隔岸看看就好,别让炸裂的气球伤着自己。
互联网思维。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人要有用户意识、产品意识、营销意识等等。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形态,广播在推进类型化发展的过程中,细分市场与听众,不断强化服务,凝聚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定向开发市场价值,这应该与互联网思维殊途同归。在融合传播的背景下,广播人真正拥抱互联网思维并积极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更多地偏向于融合传播领域的开拓创新,以及在线下受众的服务上,做好信息反馈与需求响应,整合客户资源,实现听众向用户的平移,同时实现顾客向客户的平移。
IP。做好IP能赚大钱,而且能持续地赚钱,这是影视行业发展的启示。但恰恰是这种IP化的东西,需要前期悉心打磨,打造内核与外围,面壁十年方成正果,这背后的东西更有启示意义。媒体不能停留在三分钟热情的“推陈出新”上,蹭热点,哪儿热闹往哪儿跑;甚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捡芝麻丢西瓜,生生地被带坏了节奏。好的项目需要不断总结,持续强化影响,拓展内涵与外延,沉淀长链条的产品与模式,创造更多的延伸价值。
网络音频。这事儿说起来也怪,做报纸的做不过网络新闻,做电视的做不过网络视频,做广播的也做不过网络音频。真是基因不同,长相各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奇。此题有解吗?比如网络音频之于广播,一辈子专业做音频,难不成最后还把音频做死了?短视频火了,十秒之内就能拍出个好玩的视频,动辄百万千万播放量。看似与短视频属性相同理应并驾齐驱的短音频,要用三两句话说出一个段子来却是难事。所以网络音频基本上还处在“大部头”收听阶段。从这个角度讲,视频是张扬而毛躁的,音频却是内敛而沉静的,短音频大概是个值得商榷的命题,在捅着风口之前要防止陷入自娱自乐。
爆款。有人说了,不出爆款会死。指着爆款挣大钱过日子,可能是条不归路,至少不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模式。爆款往往可遇不可求,策划设计出来的东西迎合了一些人往往也会忽视一些人,即使四面出击,也难能星火燎原一样“爆”起来。传统媒体创新一些互联网传播产品,微博、微信、H5等等,也会引发大传播量,也与爆款挂了钩。偶一得之,喜不自禁。爆款与特定痛点相关,偶尔捅着了痛处,能否持续刺激,持续地亢奋?果真如此,全民皆欢之后怕就是暂时性集体失忆,给人拔苗助长的暗示。持续的内力生长才有一种韧劲与刚强,耐得住岁月的洗礼。
网红。要把传统广播主持人打造成网红十分困难,来来去去昙花一现的,多是那些网生一代的小鲜肉们。反观自己,似乎哪点都比他/她们强,可怎么就不能红起来呢?不要眼馋那些网红动不动就是多少多少的身价,因为你是有坚守的人,因为你是有底线的人,因为你是“中规中矩”的人,你涂抹了社会的底气,所以才能支撑起社会的五彩斑斓。坚持下来的东西,历久弥新,越持久就越醇厚。见过那些过把瘾就死的网红吧?还是离远点比较好,那玩意儿会传染,一不小心就被感染了,一感染就难得回头,也没机会回头,最后落得两头空,不划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花花世界好看,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时做个观众就好,把握住了自己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