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筝派对我国古筝艺术的贡献探讨

2018-01-24祝妍芳山东省菏泽市群众艺术馆

艺术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古筝贡献技法

□祝妍芳 山东省菏泽市群众艺术馆

山东筝派在我国古筝领域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筝艺术的传承及发展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就山东筝派进行了相关研究,讲述了山东筝派对我国古筝教育的创设,以及现代古筝演奏技法方面的影响,并对山东筝派对我国古筝艺术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探讨。

山东筝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随后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发展,有许多山东筝派艺术家深深地扎根在了民间,不管是在筝曲的发掘上,还是在创作改编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已经在国内许多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各大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古筝专业,许多山东筝派的代表人物都被各地的高校聘请,为我国古筝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但如此,许多山东筝派也不断地在演奏技法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为其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山东筝派的发展历史

古筝最早盛行于山西地区,随着其广泛流传已遍布我国各地,同时因地域文化差异及经济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在风格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筝流派有山东派、河南派、浙江派及陕西派,与其他几大派系并称中国九大古筝流派。其中,山东筝派的影响力最为显著。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就有关于山东筝的文献。譬如,在《战国策·齐策》中提及:“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吉筑、弹筝。”不管是在唐宋年间,还是后来的元明年间,在许多文献中都能找到有关山东筝的记载。到了近代,山东筝在菏泽地区盛行,被广泛流传,特别是在郓城和鄄城的影响力最为显著,也因此获得了“郓鄄城筝琴之乡”的美誉[1]。

二、山东筝派对我国现代古筝艺术的影响

(一)在演奏技法方面的影响

山东筝派的演奏技法有很多种,大致可以以左右手来进行归纳。右手的技法有“托、劈、花、撮、摇、抹、挑、勾、剔”九种手法,左手的技法有“虚、实、点、按、滑、揉、颤、走、大勾搭、小勾搭、右手大拇指小关节快速托劈”十一种手法。其中,运用大拇指和中指交替构成的大勾搭,以及大拇指和食指交替构成的小勾搭,这两种技法被称作现代古筝学习当中最为基础的技法,因而被广泛使用。随着山东筝人被聘请到各大高校进行授课,也不断总结出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法。譬如,高自成先生曾对筝曲《凤翔歌变奏曲》进行了改编创作,并且在其中运用了连托、连挑及连劈技法;赵玉斋先生在筝曲《庆丰年》的演奏过程中运用了双手和弦演奏技巧,同时配合了点托哑音的音色,并归纳出了“临弦同音”等古筝演奏术语。正因受其灵感启发,成就了现如今广为流传的一些曲目,如《战台风》和《幸福渠水到俺村》等。这些演奏技法不但对山东筝乐表现力的丰富多样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古筝乐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2]。

(二)在筝曲创编方面的影响

以高自成等山东筝派为代表的民间艺人也在筝曲创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但收集归纳了大量的传统筝曲,还对许多经典曲目进行了创编,如《凤翔歌变奏曲》《庆丰年》《包楞调》等。这些曲目被各大音乐院校收录到了教学教材当中,已经成为时下古筝学习者的必学曲目。不仅如此,山东筝派也在古筝的改革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古筝的演奏历史久远,形式相对固化,通常以伴奏、独奏及重奏为主要形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赵玉斋先生在一次演奏当中第一次运用了群筝联奏的形式,后来在扬州等地域广为模仿。山东筝派在古筝改革方面可谓贡献巨大,在20世纪中期,广泛流传的古筝为十六弦筝,其最大缺陷就在于音域狭窄而且无法转调,这不仅使演奏音域受到限制,演奏表现力不能更好地发挥,而且编曲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赵玉斋先生在1957年提出了要加大筝体及增加琴弦的建议,后来就有了21弦筝,随后通过其努力诞生了首台张力转调筝,为古筝注入了新的“生命”[3]。

综上所述,在古筝跨时代的发展历程,以及逐步迈入成熟的道路上,山东筝派都为此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我国古筝主流派系之一的山东筝派,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在民间广为流传,使人们获得了丰富的精神享受,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希望我国的古筝界能够像为古筝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山东筝派一样长盛不衰,经典永流传。

猜你喜欢

古筝贡献技法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海洋贡献2500亿
精通拍摄技法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