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腹泻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2018-01-24
(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4006)
1 前言
生猪腹泻,是由多种病因诱发而形成的肠道性疾病。此病典型症状:呕吐、腹泻、脱水等。重视此病的防控,对提升生猪养殖效益大有裨益。
2 生猪腹泻病的发生
目前,导致生猪腹泻的诱因较复杂。发病的根源,在于猪体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作用的结果。养猪生产期间,一些管理上的疏忽,导致的不适宜因素,都将导致腹泻病的发生。就其原因分析,有如下几种:
2.1 养殖管理因素
养殖户管理条件差,消毒不严,饲喂食物腐烂等等,都可直接或间接造成腹泻病的发生。
2.2 生存环境因素
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生猪腹泻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引起生猪腹泻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几点:(1)圈舍通风状况不好,空气不流通,导致圈舍内的空气质量差;(2)生猪排泄的粪便没有及时清理,导致病原体的滋生并大量繁殖;(3)由于饲料的突然改变或者食物不易被消化等原因,引起生猪消化不良。
2.3 饲喂饲料问题
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生猪的饲料问题是应该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首先,是生猪饲料的营养问题,如果生猪的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或者含有过多的蛋白类物质,都会导致生猪的腹泻;其次,是生猪饲料的品质问题,如果给生猪喂食了霉变的饲料,很可能会导致生猪腹泻;最后,是饲料的毒性问题,一旦生猪误食了有毒的饲料,很有可能造成生猪的大面积腹泻,甚至死亡。
2.4 不良气候应激
腹泻易感流行季节中,以冬季、春季的易感性最大。此季,气候严寒,养殖场所保暖措施不得力,舍内养殖环境温度过低,达不到生猪生长的基本要求,会造成生猪出现应激性腹泻。此外,冬、春两季的温度变化快,温差较大,生猪容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应激性腹泻。
3 生猪腹泻病的防治
3.1 加强猪群饲喂管理,改善猪场养殖环境
加强养猪管理,是防腹泻病的关键。为此,在养猪生产期间,应根据养殖的实际情况,落实好各项管理措施。其一,研究证实:低温诱因是降低猪体免疫力,增加腹泻感染的重要因素。为此,日常注意温控,当温度降低时,应采取得力措施,利用空调、红外线灯、加热盘等,确保舍内适宜的温度。其二,注意喂料营养调控,根据生长不同阶段合理配比饲料,适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增强猪体抗病体质。同时,及时剔除霉变料草,禁用有毒饲料。其三,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场内残留粪污,避免细菌、病菌等滋生而加重腹泻的易感性。其三,断奶仔猪为腹泻易感群体,为此,应做好断奶管理,避免不良应激造成的拉稀。根据仔猪生长情况,结合日常管理水平,确定合理的断奶时间。生长较好的仔猪,要做到提前断奶。管理跟不上,生长不好的仔猪,可推迟断奶。早期,应做到去母留仔的方法,逐步循序渐进断奶,以降低不良应激造成的刺激。
3.2 做好接种防疫,增强猪群抗病体质
接种防疫疫苗,是控制各类猪病的关键。为确保猪只的身体健康,根据各时期猪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提升整个猪群的免疫能力大有裨益。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应留意猪瘟、伪狂犬病、K88K99基因双价工程苗、仔猪副伤寒弱毒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冬春季节做好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二联苗的注射,以确保母猪有高抗体水平,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的效力。此外,在接种期间,应注意这些问题:第一,了解地方腹泻流行情况,针对病情制定合理免疫程序。第二,选择正确的接种方法,确保足量接种疫苗,确保高免疫效力。第三,做好紧急接种准备,根据突变情况,做好随机应变。
3.3 做好病况监测,发现病畜及时隔离
临床调查的腹泻病例中,多数易交叉感染。为此,一旦发现有疑似病例,务必要及时隔离。同时,注意污染场地的消毒管理,对易感的未发病猪群,应紧急做好预防措施。对感染病例,需根据病症特点,及时对症用药,待病情稳定后,仍需持续巩固治疗,避免腹泻的复发。
3.4 发现疑似病例,结合药敏实验选择高敏药物治疗
目前,生猪腹泻病感染病例居多,对临床病例的治疗,最好能结合药敏试验遴选高敏药物治疗。尤其注意的是,禁止滥用抗生素,严格控制用药药量,避免盲目用药造成的耐药性。生猪腹泻因细菌或病毒感染,首选用抗菌杀毒类药物,对抑制病毒繁殖,预控并发症感染,缩短康复疗程效果更好些。常用的药物有链霉素、青霉素、硫酸黄连素,适合肌肉注射;或者用卡那霉素、土霉素等,适合口服。如为寄生虫感染,对症选用抗秋虫药。同时,配用微生态制剂,比如:酵母片、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制剂、调痢生等,对恢复肠胃机能效果不错。
4 结论
总之,预控管理是降低腹泻病发生、减少经济损失的关键。如有腹泻病例出现,养殖户要及早隔离诊治,配合严格的消毒管理,往往能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1]韦凤. 仔猪腹泻病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研究[J]. 农家之友,2010(05).
[2]陈元坤,周小平,周联.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的诊断方法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11(04).
[3]倪德超,黄松明. 规模养羊腹泻病的防治技术[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