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羊黄脂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办法
2018-01-24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畜牧兽医局,山西朔州 0376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国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我国养殖业也逐渐趋于规模化,畜禽养殖数量也在逐年增多,肉羊作为一种小型、饲养周期短的节粮性动物,其肉产品味美鲜嫩、营养价值丰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食材。但为了达到肉羊快速育肥的目的,饲养者常常在育肥期饲喂大量的精料,粗饲料的饲喂比例大大减少甚至停止饲喂,致使羊的生活习性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肉羊发生一系列代谢疾病,其中,瘤胃酸中毒、尿结石和黄脂肉等成为肉羊养殖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病症,这种情况不仅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患病羊只肉产品的流出也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本综述对育肥羊出现黄脂病的发生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业内人士在养殖过程中提供参考,为我国肉羊养殖贡献一分力量。
1 脂肪黄染现象
肉羊脂肪黄染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黄疸肉,是病理性的,通常是由于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溶血性疾病或胆汁排泄受阻时,致使大量的胆红素进入血液、组织液,并在皮肤、黏膜、脂肪等组织器官沉积,并对其进行黄染的一种病理现象。这种肉通常是皮肤、脂肪、黏膜、组织液、关节液、筋腱和实质器官等均发黄,随着放置时间的加长,黄色会逐渐加深,并伴有肌肉变性和异常的臭味,对于这种肉市面上是禁止销售的,更不能被人食用,一旦确定需立即销毁。一种是黄脂肉,俗称“黄膘”,亦称为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膜炎。导致反刍动物出现黄脂的因素分为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而非遗传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动物营养、饲养环境及管理方式等。黄脂肉的产生一般与饲料有关,由饲料引起的黄脂肉一般会在皮下、腹腔脂肪部分出现黄染现象,肌间脂肪部分着色程度较浅,其他组织基本不存在黄染现象,并且黄色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退,由饲料引起的黄脂肉在不具备其他疫病特征,且肉质良好、在24小时左右黄色变浅或消失的情况下是准许销售的,但由于肉质及颜色有变化,通常会影响到肉产品的销售。
2 黄脂病的发生原因
2.1 遗传因素
有调查发现,凡是父本或母本在宰杀时发现黄脂病的后代,患有黄脂病的概率较父本、母本未发现黄脂病的后代发病率要高。有研究表明,黄脂与遗传有关。绵羊脂肪的黄色程度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控制绵羊黄脂肉的基因是一对隐性纯合子。牛的脂肪颜色与牛的品种也存在很大关系,通常情况下,奶牛的脂肪颜色要比肉牛的脂肪颜色黄。
2.2 性别及年龄
不同文献中,关于家畜性别与脂肪颜色之前关系的报道不一致,但有研究表明,在脂肪颜色评分中,母牛的评分要高于公牛。母畜脂肪组织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公畜脂肪组织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在关于肉牛品质的调查中发现,年龄越大,黄脂现象越常见;一组数据显示,在未换牙的肉牛中,黄脂发生比例为8.65%,在一对牙肉牛中,黄脂发生比例为17.06%,两对牙肉牛中,黄脂发生率为27.85%。
3 饲料因素
3.1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维生素E属于抗氧化剂,具有还原性,容易被氧化。当饲料中玉米、米糠、油渣、豆粕、亚麻饼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原料过多时,动物机体会动用大量的维生素E来保护不饱和脂肪酸,引起机体内维生素E含量的相对缺乏,进而导致抗酸色素会在脂肪组织中沉积,促使黄脂的生成。
3.2 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的含量不足
饲料中铜含量偏高也会导致饲料氧化加快,尤其是在湿热条件下,更会增加对维生素E需求量,使得维生素E的消耗量增大,致使脂肪组织出现黄脂。当饲料中维生素E、天然抗氧化剂硒等的添加量不足时,同样会加大机体出现黄脂肉的风险。
3.3 大量使用色素含量高的原料
当饲料原料被染色掺假后,例如:棉粕、假的DDGS等,直接饲喂给动物后,原料上的燃料也会沉积到脂肪上,因此造成黄脂现象。
3.4 饲料中添加药物添加剂
有研究表明,在动物日粮中添加磺胺类药物也会导致动物在屠宰时出现黄脂现象,因此饲喂磺胺类药物的动物在屠宰前应经历一段时间的休药期,这样才能降低黄脂肉出现的概率。
3.5 饲料产品的质量
饲料质量差,尤其是长期给动物饲喂收到黄曲霉毒素感染的饲料,不仅会使动物生长受阻、降低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动物的繁殖机能,同样会使动物的脂肪颜色变黄,影响动物肉产品的销售。
3.6 饲料生产工艺不合理
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加速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的破坏,维生素E又属于抗氧化剂,高温、高湿环境会致使二者的效价降低,在调制制粒时,如果为高温、高湿,并且在反应中有铜参与,对维生素的破坏作用更大,这样的产品饲喂给动物后,由于维生素E提供的有效含量不足,会导致动物黄脂肉。因此正确、有效地生产流程及生产参数的设置,会降低加工制作过程中对饲料的不利影响,进而保证畜产品质量,有效地保障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4 黄脂病的预防
针对于黄脂病的发病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黄脂病进行预防。
(1)品种的选择:有研究表明,动物机体黄脂与遗传有关,父本和母本在屠宰时均没有出现黄脂的后代黄脂病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在对羊只进行饲养时,可以对羊只的品种进行选育,选择出能抗黄脂病的品种。
(2)减少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量:许多养殖户为了促使羊只快速生长,大量饲喂精料,饲料中的玉米和米糠等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原料,大量饲喂会导致不饱和脂肪酸偏高,致使羊出现黄脂病。在饲料生产过程中,为避免黄脂病的出现,生产者在制作预混料时,可以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原料来代替油糠、米糠等原料,可用沸石粉来代替部分糠麸类原料,同时关于米糠和小麦麸的质量也要进行严格控制。在饲料原料方面,要定期对原料的质量进行监测,对于脂肪含量高的原料要定期检查其氧化程度,避免使用氧化酸败的原料来生产饲料。
(3)适量增加维生素E、维生素C的添加量,使用有机硒;维生素E、C和元素硒都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和酵母硒,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地降低动物黄脂病的发病率。
(4)适当地减少饲料中铜的使用量;动物对铜的需要量很少,通常饲喂情况下,动物机体不会缺铜,研究表明,饲料中铜的添加对于动物机体来说有促生长作用,但是饲喂过多,对动物的生长也是存在不利的。铜对于维生素来说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会对维生素进行破坏,因此在饲料生产过程中,铜的使用量不能太高,应适当控制用量。
(5)日粮要有适宜的精粗比;在肉羊养殖的过程中发现,饲喂精粗比为50:50或者45:55日粮的羊只,其生长速度与精粗比为80:20或者更高精粗比日粮的羊只饲喂效果相同。为有效预防黄脂病及羊只容易发生的瘤胃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疾病,需要按照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严格控制日粮中精料比例,尤其在育肥期,养殖者为增加育肥速度而大量饲喂玉米粒,常常因为玉米粒饲喂过多而导致羊只生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在羊只整个育肥期要保持日粮中玉米粒与浓缩料饲喂比例保持在7:3,控制玉米喂量,防止因玉米添加量大,蛋白质和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矿物质饲喂量不足而导致羊只所获营养不均衡。在育肥期,粗饲料应始终饲喂,确保羊只在生长过程中瘤胃功能可以正常发挥。
(6)使用优质高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预防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通常,饲料处于高温、高湿和有氧的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霉变,发生霉变的饲料不仅适口性差、饲用价值降低,而且会使畜禽的生长速度下降,甚至引发畜禽疾病,增加畜禽养殖风险,加重养殖业的经济损失。为降低霉菌毒素在养殖过程中会带来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饲料霉变。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对饲料原料进行严格把关,可在生产设备中安装除霉装置,确保料仓和管道的清洁,生产出的饲料产品应尽量缩短储藏期,应保证储存环境是通风良好、干燥洁净的。
[1]张建华.育肥绵羊黄脂病的病理报告及预防措施[J].当代畜牧,2012,(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