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二度创作
2018-01-24邱诤男
邱诤男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创作背景
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的和亲宫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所谓沉鱼落雁中的“落雁”便是指王昭君。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请求娶汉人为妻。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艺术歌曲《昭君出塞》便是根据该历史典故为背景所创作。整首歌曲歌词诗情画意,韵脚平整对称,旋律缓急分明、与歌词巧妙契合,颇具民族特色。整首曲子为ABA’的结构。第一部分歌词主要描写了昭君离别祖国、远去边疆浓浓的不舍,旋律婉转,整体演唱速度偏慢,扣人心弦;而第二部分则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之上,旋律欢快活泼,速度提升,歌词也主要描写草原上牧民们一片祥和的生活情景;第三部分到达全曲的高潮,虽然旋律与第一部分大致相同,歌词升华且伴奏部分更加恢弘华丽,情真意切。
二、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点
(一)曲调艺术
《昭君出塞》采用的调式以民族七声调式为主,并在其中转入六声调式。整体结构上为ABA’三段式结构。全曲以D羽七声雅乐为主调式,却在A段与B段的衔接处巧妙地由D羽七声雅乐转换为D商调式,再在B段转为A’段再次转为七声调式,由此可见曲作者对民族调式的了如指掌和声作曲的深厚功底。在开头段落为速度较为慢、起伏较缓的曲调,伴奏部分低音重拍与中音轻拍模仿马蹄走路的声音,仿佛是昭君出嫁车马的步调声,栩栩如生。而B段落节奏欢快,曲风舒展,描绘蒙古族草原生活一片祥和欢腾的景象。而再现部分则是在A段的基础上将和声进一步丰富,以烘托气氛、升华全曲。
(二)歌词艺术
《昭君出塞》的歌词以叙景抒情为主,全篇分为四段,辞藻秀丽华美。第一段歌词以两个由两句押韵短句与一个长句所构成的小乐句组成,叙述的是昭君刚离开京城的场景:“别家园,出雄关。”一句“昭君琵琶马上弹”描绘出了昭君在出嫁车马上弹奏琵琶以情入曲,怀念祖国。而后画面便切换到了昭君嫁入匈奴,带领草原人民生活一步步繁荣的场景,旋律变为热情欢快的快板,四句押韵的五言歌词运用了大量意象,“纵马”“敕勒川”“绿草”“毡房”等等而后的歌词则不仅是远嫁边疆的昭君对于为国献身无怨无悔的赞颂,更像是作者将自己想象为昭君,向世人诉说她的深沉的爱国情肠。
(三)伴奏艺术
《昭君出塞》这首歌曲不仅在曲调与歌词上颇具民族特色,伴奏也是十分别具一格。歌曲的前奏先是以54的速度慢起,前三个小节都是速度慢的二分音符,模仿的是蒙古草原上的呼号,由远至近,悠长绵延。而后又以钢琴来模仿琵琶的音色,速度由慢渐快,令人不由得联想到的大漠风沙飞舞、狼烟四起的景象,使整首歌的氛围由开始的抒情转换为激烈,后又紧接着是整曲的主歌部分的演绎,既是对而后歌曲的铺垫,也烘托出了昭君为国出塞的悲壮氛围,使人听闻不禁热血澎湃。而后的两段间奏更是起承转合,使得各段落衔接平稳,令整首曲子听起来流畅贯通。
三、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情感表达
《昭君出塞》这首歌曲是以歌颂王昭君为了维护祖国安定而远嫁边关和亲,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每段的情感表达又各不相同,需要演唱者弄清其中的感情处理线,才能演绎好这首歌曲。在A段中,描绘的是昭君离京路进藏,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赶路途中恶劣的环境使昭君更加思念祖国。“别家园,出雄关。”演唱时应唱出昭君不愿远嫁却不得不远嫁的无可奈何与想念祖国的无限愁思。而后又转念想到牺牲自己一人,便可造福万千百姓,“从此长城无峰烟”,在此情绪可由惆怅变为对祖国未来的期望、对祖国边疆和平的欣喜。而B段则整体情绪转换为欢乐,体现出昭君在草原生活,策马奔腾,与百姓共同耕种,繁忙劳作的场景。而后A’段首句便提出千古年来人们对昭君出塞的疑问“古来都说,昭君怨”。昭君真的怨恨吗?不,作者代替昭君作出了回答:红颜只为江山,只为求得祖国和平安定。通篇歌词情感处理细腻丰富,文采斐然。
四、结语
《昭君出塞》是由王志信作曲,刘麟作词的一首以古代著名历史故事昭君出塞为背景而创作的女声独唱艺术歌曲作品。主要歌颂的是王昭君为国无私奉献、远出边塞的一段佳话,表达了对昭君的崇敬、敬仰之情。歌曲旋律和歌词既有开头抒情的、中段叙事、升华段更是激情澎湃,大气磅礴。演唱者需要将自己想象成昭君,设身处地地感受昭君当年的情绪变化,然后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技巧,才能更加完美地完成对作品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