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序列性文化活动的档案属性探析
——以中国计量大学十届“中国文化节”为例
2018-01-24李惊涛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李惊涛/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通常具有某种序列性,有的按时间排列,有的按主题排列,有的按属性排列。这种序列性不仅为后续者提供了经验与决策参考,还显示出案例本身的条理性,具有很高的档案价值,从而成为观察与研究文化动态的富矿。
2018年3月26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公示的通知》中,“中国计量大学:文脉千秋儒润当代——中国计量大学持续9年倾力打造‘中国文化节’”赫然在列。查及申报档案,可知教育部此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评选是在2017年启动;而今年中国计量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恰逢第十届。十年磨一剑,需要的或许只是定力;但以十年之功持续做文化活动,则不仅需要定力,还需要规划,更需要创意。由于该校“中国文化节”主办方人文与外语学院存有十届“中国文化节”档案,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厚实基础与条件,相信可为理工科高校举办同类活动提供多重启发。
1 主题创意,十年打造多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面观
现有档案资料表明,中国计量大学“中国文化节”起源于该校的一个学生社团“汉学社”创意。“汉学社”为该校原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创办的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指导老师系笔者。该社团后更名“国学社”,既做国学研究,又做知识竞赛,更多次组织“汉服秀”。《都市快报》记者夏阳曾于2009年5月19日在该报“浙江读者喜爱的十佳版面·新闻超市”中,以《汉朝女子穿得最开放?》为题,进行图文报道,指出“从这身服装来看,汉朝女子的穿着,算得上中国历代女子中最开放的。”而现有图文佐证,当年秋季该校原人文社科学院(后与外国语学院合并为“人文与外语学院”)“首届中国文化节开幕式暨09级新生入学礼”,其压轴戏即为“国学社”表演的“汉服秀”。
就主题而言,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举办的十届“中国文化节”,与教育部业已组织的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示范项目与特色项目题旨高度契合。细察中国计量大学历届“中国文化节”主题创意,既各有侧重,又一脉贯通:第一届(2009)题为“文脉千秋”,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脉动;第二届(2010)题为“儒润当代”,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贡献;第三届(2011)题为“道济古今”,阐释了道家文化千百年来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有益影响;第四届(2012)题为“诗意人生”,将中华文化中对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审美建树“诗意地栖息”进行推广;第五届(2013)题为“人文之美”, 充分展示了“天地大美集于人文”的魅力;第六届(2014)题为“礼乐修身”,体现“六艺”对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重意义;第七届(2015)题为“文以进德”,呼应国家“以德治国”规范社会行为准则的战略;第八届(2016)题为“人文化成”,取自《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化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血脉关系……到此做成一个轮回,至第九届(2017)周而复始,进入第十届(2018)。这种循环架构,既照顾了年复一年学生的代际交替,又使相关题旨不断巩固,达至螺旋式上升的高度,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强化与弘扬。
2 内容布局,兼顾征文、赛事、讲座、读书、演艺等不同领域,构成文化矩阵
理工科高校做文化活动,其内容布局当适应参与者,也就是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文化层次与兴趣指向。中国计量大学所举办的十届“中国文化节”,坚持举办三大赛事——“中国文化征文”、“金秋绮艳校园文学大奖赛”和“国学知识竞赛”,覆盖全校,参与者甚众。其中的“中国文化征文”每届均有主题范围,如“文化论衡”“文脉归根”“以文载春”“运河文脉”等,强化了文化研究的指导性与方向感。同时,还邀请陈来、杨国荣、吴光、徐文明等全国著名学者,面向全校师生举办中国文化学术讲座,如《儒家视域中的人》《“五行篇”作者新论》《佛教哲学与健康生活》《关于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的理性思考》等,受到师生广泛欢迎。而“红船精神”体验、民间风俗展览、文化影视展映、传统经典诵读、中华礼仪表演、儒家六艺见习、“湖畔诗人”沙龙等活动,由于生动活泼,更为参与者喜闻乐见与“点赞”。每届“中国文化节”闭幕式演出,均是重头戏,集演艺、颁奖、表彰、汇展于一体,成为节日高潮。
中国计量大学的“中国文化节”,建有图文档案资料库。从现有的文字档案栅格化程度看,已经构成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矩阵,在一所理工科背景的高校形成每年一波的中国文化潮汐,使参与者从聆听到阅读、从调研到著文、从创作到表演、从体验到思考、从组织到参与,多角度参与、多层次介入,为学生“知行合一”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典籍中活起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学生心灵,俾成未来文化软实力。
3 活动范围,做足校园文章,打通高校与社会壁垒,构建高校-社会互动格局
从档案资料看,中国计量大学的十届“中国文化节”,举办场域中心是校园;但举办方却不局限于校园,而是与社会组织和单位形成一体化互动格局。
中国计量大学是下沙高教园区内最美校园之一,向来注重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如学校的“嘉量大会堂”“仰仪数”“方圆楼”“格致楼”“羲和亭”“日月湖”以及用祖冲之、郭守敬、张衡等命名的道路,无不源于中华计量文化中重要人物与史实。在这样的校园中做“中国文化节”,使得学生的“国学知识竞赛”、“文踪谜影”灯会、“汉服情景表演”、经典民乐演奏、“汉韵中国”文辞大赛、中秋赏月诗会、“太极遗风”表演、“祈福风鸢”风筝展览与“百鸢齐飞”放飞活动等,不仅接“地气”、有“气场”,而且特别能够融情于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在此基础上,该校“中国文化节”还积极与社会组织互动。这种互动格局的表现之一,是联手举办相关活动。这所高校的人文与外语学院,设有浙江省儒学学会高校分会。以此为纽带,自首届“中国文化节”始,多次与浙江社会科学院所属的浙江省儒学学会合办,拉抬了其“中国文化征文”等学术赛事档次,并组织下沙八所高校举办“国学辩论赛”,2012年12月20日《杭州日报》曾在A10版给予报道。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光研究员认为,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拥有一支儒学与浙学的优秀科研团队;“中国文化征文”作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赛事,对儒学与浙学研究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互动格局的表现之二,是打通校园与社会高墙,将“中国文化节”与社会联动。如该校与云林禅寺联手组织的“云林国艺汇演”,在第六届“中国文化节·礼乐修身”中走向杭州拱墅区“金海岸剧场”,献上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六艺”表演,受到市民盛赞;而该区中老年“旗袍秀模特队”也应邀到此届“中国文化节”闭幕晚会中演出,令在校大学生耳目一新,感受到杭州作为品质生活的都会,其幸福生活指数怎样具体化为中老年女性模特队魅力的。
互动格局的表现之三,是与社会组织机构联合打造“中国文化节”延展平台,如在杭州拱墅区小河街道办事处合办“小河大讲堂”,与萧山区孔子学堂联办“国学系列讲座”,与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办“经典诵读”大赛……这些纳入“中国文化节”系列活动的内容,使该节庆活动空间得到大幅拓展,有力扩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上述理念,均由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现存十届“中国文化节”档案资料透析而来。这一方面说明高校文化活动的序列性本身葆有档案属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理工科高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只要以“红船精神”引领,积极主动作为,一定能够有所建树,光照同侪。中国计量大学即是理工科大学,今年10月18日,恰逢该校建校40周年。她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1978年由国家计量总局建校(时称杭州计量学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2003年迁至下沙,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2017年成为省部共建大学。这几大步,都踏在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上。从该校人文与外语学院保存的十届“中国文化节”档案资料看,中国计量大学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在理工科大学序列中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连续十年不懈努力,在千余所高校参与的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评比中,该校呈送的“中国文化节”特色项目,与浙江大学比肩位列第一方阵,被媒体誉为全省入选教育部此届项目的“双子星座”,为理工科高校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标杆,构成了丰富而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