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答题:或许是一场知识的花式狂欢
2018-01-24□
□
直播答题分奖金
在线答题每日定时举行,题目往往在12题左右,包含了科技、影视、历史、地理、文学、娱乐等领域的常识,每道题必须在10秒内作答,答错或超时未答会被淘汰,用邀请码成功邀请朋友参与,可以获得“复活卡”,所有题目答对即可参与分享奖金,单期奖金数额在万元到百万元之间。
虽然关于谁是国内首个引入这一模式的人,各家说法不一;但比较明确的是,从官微信息上看,最早上线的相关产品是由直播平台映客推出的“芝士超人”和由原“节操精选”团队推出的“冲顶大会”。二者均在2017年年底就启动了宣传,但彼时并未掀起太大波澜,在线人数也寥寥。
直到2018年1月3日,王思聪的一条微博,一下子将“直播答题分奖金”这种形式带入了公众视线。那天是王思聪30岁生日,他先是在早上发布了一条回应当时娱乐圈热门八卦的微博,聚集了足够的关注,到了下午6点多,他便顺势推出了自己参与投资的项目“冲顶大会”,配文中他写道:“每天我都发奖金,今晚9点就发10万元。”
有消息称:“当天晚上9点的这场答题游戏吸引了超过25万人参加,最后有1929人平分了10万元奖金,每人获得51.84元。”
随后,便是几大直播或有相关业务平台方的迅速跟进,各家都宣称自己早有“策划”,择机而动。据不完全统计,1月3日当天,“今日头条”就跟进上线“百万英雄”;5日,“花椒直播”推出“百万赢家”;10日,“一直播”推出“黄金十秒”,更多平台的上线计划也不断流出。
奖金数额成为第一轮“吸引人气”之战中最简单粗暴的催化剂。1月5日,“百万英雄”率先将当晚奖金提升到100万元;“芝士超人”的奖金随之而动,拉升到101万元;而“百万赢家”则在次日将奖金加码到102万元。
王思聪在朋友圈里这样定义这场“军费竞跑”,“2018年的第一周总结:王思聪撒币,张一鸣撒币,周鸿祎撒币,奉佑生撒币。”随后周鸿祎(花椒直播)和奉佑生(映客直播)均“默契”地第一时间回应,并把这条截图作为宣传素材,开始隔空造势。
模式源自美国
然而,无论国内谁是第一人,都不得不承认,所谓“2018年第一个风口”背后,直播答题的模式是拷贝自美国知识竞答应用“HQ Trivia”。“HQ Trivia”是一款2017年8月在美国上线的直播竞答应用,每日两场,每场15分钟。
据美媒报道,“HQ Trivia”在2017年12月首次将奖金数额提升到1万美金的当天,就创下了40万人同时在线的纪录,从去年年底开放了安卓版本后,该游戏平台的热度继续上涨,在美国时间2018年1月7日成功越过了日活跃用户的百万大关。从1月16日的数据来看, HQ Trivia位列苹果 App Store总榜(免费)第16位,游戏类(免费)排行榜第5位。
虽然这些国内的学习者在起名字方面花样百出,但是页面的设计大多模仿了“HQ Trivia”。不过,虽然玩法思路类似,但不同玩家寄望从风口获取的东西却存在差异。
对于“冲顶大会”来说,创始人陈桦原本的创业项目是“节操精选”,2014年她对项目的定位是“专注于做90后娱乐中心和入口”,如今官网上的宣传语是“90后新生代娱乐社交入口”。根据数据平台“天眼查”上的信息,其背后的北京爱声声科技有限公司从2012年的天使轮和2014年的A轮后,融资信息再无更新。对于陈桦来说,“冲顶大会”这样的“易爆”产品或许才是足以让资本重燃兴奋的“新生代”,同时也是能成为更好支撑其连续两年蝉联“《福布斯》中国区、亚洲区‘30位30岁以下商业领袖’”称号的新筹码。
对于直播平台来说,目的则更为直接,这是一个挽回直播行业从2016年底就开始走低的趋势的机会。“直播答题”用相同的推广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注意力,也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想象空间。在1月12日由花椒直播举办的“我是百万赢家”的发布会上,作为“广告主”的京东CMO徐雷就指出:“对京东而言,纯秀场类直播不适合广告投放,加入直播答题互动后,仿佛才找到合作契机。”他把这门生意定义为“花小钱办大事”,“花了103万元,吸引了400万人观看和答题。”
以知识为名的“肾上腺素”会持续多久
这似乎又是一个“以知识之名”推动的商业模式。
看起来,能拿到奖金,是因为你的知识储存量得到认可而获得奖励;拿不到奖金,在很短的时间内你也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点,还可能因为倒在这道题下,而对此记忆深刻。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得到知识和奖金;从平台角度看,可以获得高性价比的流量、估值拉升、商业想象空间;从赞助方角度看,这是一次“花小钱办大事”的有效营销,还能在新鲜期刷个大写的存在,似乎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模式如何能够持续?
和之前面临同样局面的直播行业一样,问题的本质还是如何留下用户,如何保证活跃率,用户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持续参与进来。
从目前的答题产品来看,内容大多是包罗万象的题目,题库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答题交互体验基本相同,串场主播也大多绑定既有的主播资源或采用名人明星策略,这是从直播大战中突围的几家平台熟悉的套路,除此之外,能形成差异的主要是在答题模式和奖金数额上。但从用户角度来看,产品再复杂,依然是结果导向,能否获得足够的刺激。
虽然在广告主进驻后,奖金数额在不断提升,但因为题目设置的广度和偏度的问题,很多人能获得奖金往往是靠“复活卡”,即早期为了鼓励用户自传播拉新的设置,但扩散到了一定的范围,增量放缓,失去了“复活卡”护体的用户再也无法在耗费数十分钟的时间后获得几元到几十元的“午饭钱”,那么支撑他们继续留在平台的刺激点在哪里?
组团答题的模式或许是一种新的社交刺激的方法,但当新鲜感过去后,变成一个没有“晒”的价值的行动后,这并非一条持久化的道路。
当用户在红利期和新奇期退却之后,对于广告主来说,这还会是一项“花小钱办大事”的生意么?要知道,在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凝聚。以最新的花椒活动为例。“百万赢家”在2月11日晚的京东专场推出“血战到底”模式,所有参与者一路拼杀直至决出唯一获胜者,冠军独揽103万元现金大奖,最终一位90后女生获得“战神”称号,独享103万元现金大奖,但即便这样的故事也并未掀起太大的水花。
毕竟,相比早年间“贫民窟百万富翁”同样历经数题赢得百万大奖的故事,10年过去了,虽然线上的模式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增加了互动的体验,但线上答题毕竟有太多的过程藏于“屏幕之后”,让一切参与带来的刺激在放下手机的一瞬都因为那层虚拟的磨砂玻璃而打折。
对大众来说,碎片时间如何消磨实际上是一次选择,如何以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方式打发无聊。直播答题的“意义”背后是获得钱或者知识,当然最好是知识优越感和拿钱满足感的双丰收。而对平台来说,带流量就像带货,最终还是得看货的质量,一锤子买卖终究无法持续,最终的战争还是会回归主场。依然是那句老话,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