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静
——话剧《哭之笑之——八大山人传奇》观后浅谈

2018-01-24童孟遥

影剧新作 2018年3期
关键词:朱耷外化八大山人

童孟遥

数百年来,八大山人在世人眼中似乎一直是个谜。他是一个王孙、画家、疯子,一位众口纷纭的人物,更是一段迷离扑朔的传奇。他画出的一草一木,是他坎坷生命的无尽枝蔓;他画出的鸟鸣山涧,是他内心世界无声的歌哭;他画出的丑石怪禽,是他倔强与傲岸个性的写真。他的字号繁多又别具匠心,“个山”“个山驴”“人屋”“道朗”等,晚年又更号为“八大山人”,署名时四字连写起来既像“哭之”,又像“笑之”,随心境而定,包含了他极其复杂的情结。他胸中有郁结,不能自解;他心中有块垒,不得浇灌。曾经那些过往的痛彻心扉的真实生命感受和生命体验,促使他不得不运用绘画和书法等形式表现自己痛苦人生中的复杂情感。

由李伯男导演、汪浩编剧、江西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话剧《哭之笑之——八大山人传奇》,以八大山人的命运为核心线索,通过描写八大山人一生的传奇经历,颂扬了这位历经磨难、开拓创新的一代书画宗师,通过挖掘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全剧追根溯源,从人物本身出发,集中表现八大山人一生的风风雨雨,而非他的画作。但实际上全剧又并不离开画,而是借助舞美的形式去侧面展现朱耷的画,将其画作中的枯荷、怪鱼等根据心境、场景、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如天幕背景中凋敝的荷花恰映证了时代的衰败、垂挂而下的冷眼直瞪的丑鱼暗合人物的与世不合等。

编剧不拘泥可考有限的人物生平,将一些传说巧妙融入,增加了人物的生平意趣。如“大耳朵”一称,其实是对朱耷其名来源的传说的一种亲切回应。同时巧妙融进了戏曲元素,将八大山人的情感经历与戏曲元素相融合,无论是定情伤情的昆曲《牡丹亭》片段,还是钦慕敬仰他的戏剧家裘琏,这些桥段、阅历丰富了八大山人的个性以及人际交往,虽然部分情节于史无著,但是却增添了舞台的表现力以及剧情的可看性。

正因为朱耷是个难解之迷,个性和生平都相对平淡内收,于是导演和编剧大量运用外化的手段来表现这位末世王孙的一生,滔滔不倦向观众倾诉和诉说,将舞台表现形式与作品内容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作为串联剧情的老年朱耷如此,死后亡魂再现的老师父耕庵老人也是如此,将朱耷的内在心境最大化地表现出来,给予观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导演不遗余力将那些复杂的不可说或是不愿说的内心伤恸外化为可发泄的情绪,极尽描摹了八大山人的痛与憾。圆寂归真的师父在舞台上的重现、失散多年的绿娘在舞台上的再现,其实都是朱耷的歉疚、自责心理的外化。耕庵老人在朱耷生命中占据着重要意义,像是一位精神导师。师父接纳了避世逃避现实的青年朱耷,最后又在朱耷心境依旧无法平静的时候往外推他一把,推回红尘,直面问题。而少年相伴的绿娘则扮演了红颜知己的角色,抒写了朱耷的男女之情遇。绿娘在年少时为成全朱耷的自我救赎,忍痛断情,放手让朱耷去寻求内心的平和。在年老色衰时化名丑娘再度重逢,却狠心不与朱耷相认,这其中既有绿娘的自惭形秽,但更多是绿娘的深情厚爱。爱是成全,不是牵绊;爱是放手,不是拖拽。朱耷何尝不知晓这些内情?于是他自责,他不安。

但是在大手笔突出这些情感外化的表现过程中,很多背景信息又被主创有意无意忽略了,于是一些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观众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无趣。但是一旦深入剧情,观众仿佛是在阅读一个大孤独、大悲寂的灵魂,仿佛触摸到他在三百多年前的巨大孤独和傲岸,感受他在三百多年以后仍然散发出来的强烈生命气息。

除却情感、心理外化的设计外,导演巧妙打破表演常规,运用时空交错的表现方式,让剧中人物多次定格、跳进跳出,自我审视。通过跳入跳出的舞台变化,人物自我剧透生平和结局,顿生一种阅尽沧桑、洗尽铅华的即视感:此时的我蝇营狗苟,四处钻营,但最终不过是年迈冤死狱中,换得黄土一抔。那是否代表着今天的这些费尽心思全然白费,而且还透着可笑。荒唐滑稽之余,却又为观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发人深思。

舞台侧的老年八大山人,作为自身事迹的讲述人,娓娓道来,回顾了他自己艰辛又荒诞的一生,无尽感慨。尤其最后一场中,始终作为场外串讲的老年八大山人却与场中演绎的年已衰老的八大山人二人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是将那种宿命感、沧桑感演绎地淋漓尽致。任凭时光穿梭,任凭时过境迁,终将遇到现在的你。此外,剧中还有两跪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即裘琏的跪与梁上君子的跪,巧妙将时空进行了一段早年间与晚年间的连接,裘琏的跪是源于当时仰慕者的感佩之心,而小偷的跪则是后世倾听者的情之所至,这其实间接说明了八大山人的品性经过了时光的淘洗,依旧得到了世人的敬慕。

编剧举重若轻,紧扣题旨,不仅仅展现朱耷的哭与笑,更将世俗的哭之笑之与八大山人的哭之笑之进行了对比,深化和拓展了主题的深度与厚度。朱耷本人的哭之笑之其实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哭,后期多笑。前期的哭是因为对尘世诸多不满,感于自己的身世和亡国之遇,却又无能为力,心中难平。后期的笑则是对于世情看透,疯癫以对,亦如他笔下的画,冷眼以对,如同一个隔世冷眼的旁观者,孓然独立。无论哭之笑之,朱耷都堪为至诚君子,为国为家为己,痛国之不国,哀家之不家,这些都是家国情绪的延续,寄托了他浓冽真挚的思想和情感,纯粹而美好。

相反,世俗的哭之笑之则势利得多。酒馆中店小二不识画家真面目、怀宝变废的哭与笑,画商偶遇画家、求而不得的笑与哭,都是在贪慕钱财与名利,演绎了世情百态。两相对比之下,无论是前半生还是后半生,朱耷的哭与笑始终源自肺腑,从心而发,显得尤为难得。

朱耷经历了由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再到世俗之近的屡次变迁,心境在改变,思想在成熟,从看不透到渐渐看破不说破,这其中包含了无数次的自我挣扎、自我参悟。而这哭之笑之,恰恰又正印证了朱耷前后期的心境变化。剧中巧妙通过两句偈语,就精准表现了朱耷生平中的两次心境变迁。其一是“回到山上去”。“回到山上”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回到山上去,即出家避世,借用佛家的出世来抚慰心灵,这是青年朱耷当时所能想到的唯一之法。只是,这唯一之法终不过是一种暂时的手段和形式而已,并不能真正安抚朱耷那颗无处安放的疲惫之心和躁动之心。于是无法,重回到红尘中的朱耷依旧不知道如何与尘世妥协,与自我讲和,于是他疯癫以对世间万物,不是不明白,而是太明白。世间的繁华利禄蜂拥而至,“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纷至沓来的画商们真的是因为喜欢他的画而来吗?自然不是,不过是冲着他的名气,附庸风雅,想要以此为敲门砖,或为仕途,或为钱财。

其二是“一切镜花水月随他去”。世间的一切到底不过是虚幻的景象,爱怨痴嗔,也只此一生。在经历了生离死别后,老年朱耷最终还是达成了与自我的和解,一切镜花水月随他去,繁华过尽了无痕。虽然,朱耷终究没能完成他与世俗的融合,但是至少放过了自己,与自我的心境达成共识,换取内心的片刻平静。

物有不平则鸣,胸有郁气当出。相较于一般的亡国百姓而言,皇家世孙朱耷遭遇了双重打击——国家巨变和家庭变故。一夜之间,他从尊贵悠闲的王孙变成了无家可归、浪迹天涯的遗少。傲娇、冷漠、倔强,这些性格特质导致朱耷无法坦然面对这些变故,于是他借助多种表现形式,间接或隐晦地表达心中的愤懑不平。他用不常见的异体字写平常人难认的草字;用生僻的典故和省略词字的句法作隐晦的诗和偈;创造有寓意而不易被破解的合形文花押;用乖戾、狂放、诡谲的笔法描绘花、鸟、鱼、虫、草以及各种动植物,以此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多达百十个的名、号、字去给书画落款。朱耷也曾在诗中自述心曲:“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至于后人懂与不懂,朱耷其实并不介意。因为这一切,都不过是傲然而倔强的朱耷给予世人的一记白眼。

猜你喜欢

朱耷外化八大山人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中西文化之另类比较研究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八大山人的不堪与狂傲
朱耷名号研究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