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语境下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对策
2018-01-24胡智锋
胡智锋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中各个高校竞争的一个标杆,“双一流”已然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学科建设中一个标志性的重大政策语境。在“双一流”语境下,成长时间不长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自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以全新的思路和对策来进行规划与设计。
一、新机遇
在“双一流”语境下,首批入选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学科的高校有三所,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虽然只有这三所高校入围,但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标志着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中国整个“双一流”学科的格局中,所占据的一个重要地位。尽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起步时间不长,但是有三所高校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入围,这本身也显示出国家对这个学科的重视、关注和支持。回顾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发展,其合成时间相对较晚,于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之后,它才获准成为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科相关联的学科有很多,如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在以往作为二级学科即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的时候,它们都有过相当一个时期的积累。新整合出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将面临怎样的新机遇?
(一)学科新范式亟待建构
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各有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但是整合成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只有五六年的时间。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基本范式尚未形成,该学科指认的内容、形态、方法等都存在若干差异。如何形成学科内相对统一而稳定的基本范式,是摆在该学科面前的重大课题。
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学科,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并具有比较统一而稳定的基本范式。以文学为例,不管是古今中外,都离不开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大块,这就成为了文学学科的基本范式。对于戏剧与影视学这样一个相对很新的学科来说,其统一而稳定的基本范式到底如何确定?的确尚未有明确答案。这一方面给学科内的认同带来困难,但另一方面,范式尚未成型、成熟,又恰恰给各个学位点、学科点留下了创建新模式、创建新范式的难得的机遇。
因此,在“双一流”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到底应该建设成什么样的范式,或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多功能的推进中,如何发挥这个学科的作用,体现学科的优势与特色,这些都是摆在各个戏剧与影视学科点面前的全新机遇。
(二)学科新空间亟待拓展
艺术尚未升格为独立门类前,按照相关的二级学科,包括艺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八个二级学科分别建立了定位、内涵清晰明确而相对成熟的学科与学位点,如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所在单位,其电影学在整体建构上相对较强,而在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方面就相对薄弱;又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艺术学非常突出,电影学、戏剧戏曲学则相对偏弱;再如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戏曲学优势显著,但其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则相对薄弱。
可以见出,各学科点在过去的学科建设中都是有所侧重和偏向的——各自在某一个二级学科方面有较为深厚的积累,而在另外的二级学科建设中就相对薄弱。就以上述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入围“双一流”的单位来看,这种薄弱环节依然明显存在。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到压力不小,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各家都有弱项需要强化、健全和完善,所以又获得了开拓、拓展的很大空间,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好的机遇。
(三)学科新经验亟待探索
正因为戏剧与影视学科处于相对“年轻”的状态,按照怎样的理念、模式与路径去建设,亟需探索、积累新的经验。以人才培养为例,是按照传统细化的戏剧与影视工种(如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工等)去做专业培养方案,去进行规划设计,还是按照史论、实务等较为笼统、粗框架的方式去做专业培养方案,去进行规划设计,都需要在探索中积累新经验。再以科学研究来说,是按照传统的中外理论、作品去展开,还是在交叉、融合中探索新领域、新的增长点,也都需要积累新经验。这一方面是学科面临的共同难题,同时又是学科面临的新的机遇。
二、新挑战
在“双一流”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就目前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学术发展需求等相比而言,确实还存在着不足——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师资队伍、学科体制、学术水平、培养体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个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师资队伍
目前,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师资队伍在整体上呈现出体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由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独立成为一级学科的时间较晚,尽管此前有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二级学科的多年积累,但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戏剧与影视学的态势中,我们的师资队伍在总量上明显不足,拥有专业背景的教师相对比例不高。我国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本科教学点有700个左右,相关联的硕士点有100个左右,博士点20多个,但其中正教授和拥有博士学位的师资占比相当低。在师资质量上,一方面,大多师资是从传统的文史学科等转过来的,学历层次以本硕较多;另一方面,很多学位点存在着从相关学科“借人”的拼凑状况,高端知名专家更是相当紧缺。该学科目前拥有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只有一人,与邻近的新闻传播学相比,这几年发展差距拉大了很多——新闻传播学目前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已有6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青年长江入选者早已超过两位数。
可见,在“双一流”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起步差不多的新闻传播学科相比,我们的师资队伍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在体量与质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就更需要我们发力追赶。
(二)学科体制
当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制混杂,认同度较低。
由于学科建设较晚,戏剧与影视学的学科建制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一方面,从学院名称来看,可谓“五花八门”——在综合性大学中,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常建设在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中;在专业性院校,这个学科更分散在编、导、摄、录等当中;另一方面,从专业设计来看,综合性大学更偏向于较宽的专业设计,如以影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作为学科的名称偏多;而专业性院校更偏向于细化的专业设计,如摄影、舞台美术、表演等专业名称偏多。
正是因为学校性质的不同、专业设计的不一,在学科体制的建设上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建立相对统一的学科体制,强化学科自我认同,这又是一个新挑战。
(三)学术水平
在“双一流”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学术水平整体一般,有待提升。
目前,其学术在服务国家、行业以及学科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对于国家在戏剧与影视本身的宏观规划而言,我们能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战略性咨询?面对戏剧与影视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能够拿出多少有用的应用性对策?对于学科的自身发展,我们能拿出多少有价值的回应?而在戏剧与影视具体的基础性研究中,能有多少新领域、新观点、新方法、新范式?在与全球戏剧、影视同行的对比中,我们又能拿出多少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作品与之分享?诸如这些,都是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双一流”语境中,所需要发力的空间与挑战所在。
(四)培养体系
当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备、质量不高。
因为学科成立时间较晚,戏剧与影视学的整个培养体系包括课程、师资、培养政策等,很多学位点都还存在不完备的状况——如在课程体系中,或缺少史论基础,或缺少实践课程;如在师资体系中,术业不专攻等现象或有出现;又如在政策方面,可能在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存在不到位等等问题。仅从论文抽检来看,该学科这些年抽查的部分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不合格状况较为严重、突出,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培养体系中存在的某些普遍问题。
(五)文化传承与创新
伴随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理应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譬如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包括中华文化所延伸的民族精神、价值观等传承方面,到底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以及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又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贡献等等,都是目前摆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面前的挑战,都需要我们去不断梳理、探究,并找准方向,努力奋进。
三、新对策
“双一流”语境下,对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发展新对策,笔者有三点思考:
(一)人文性
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发展,在“双一流”语境下,一方面要看到巨大的时代性机遇,另一方面,在“世界一流”的概念中,我们要意识到这将面临着更巨大的挑战。怎样去发展,或用什么样的理念去发展,首先离不开强化人文性,这是一个价值功能和价值属性的问题。
追溯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夕,这几十年间中国影视基本上是以苏联为师,当然这个阶段我们的民族影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功探索;改革开放后,我们把大门向西方打开,在学科建设上更多接受的是西方的影响,包括西方的传播学、电影学等学术方面的影响。对于这些影响,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其技术与文化价值,但另一方面,其折射出的价值观如种族歧视、文化歧视等,在影片和理论中比比皆是,对学科建设甚至国家文化建构层面而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
诚然,在戏剧与影视行业,需要能拍、能演、能导、能制作的专业人才,这是最直接的显性存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技术背后的文化素质,是更深层的、更厚重的一个存在,这也是作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价值观、价值体系的建构下应当具有的更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把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融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建设当中,这一点我们要大张旗鼓地鼓励与呼吁。
(二)科学性
“双一流”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发展对策离不开科学性的建构。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尊重专业规律,二是尊重逻辑性。
首先是尊重专业规律。戏剧与影视在创作和传播中都有自身的规律,电影电视有影视的规律,戏剧戏曲有曲艺的规律。这些规律中的技术规范、创作规范、传播规范等等,都需要从专业视角加以尊重,这是戏剧与影视学科科学性发展的第一个内涵。
其次是尊重逻辑性。“双一流”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内部构建中,本科、硕士、博士这些不同的培养层次会存在不同的逻辑性,而在每一个层面中,专业和通识教育、技术和理论教育等会存在一个比重问题、手段问题、实施问题,这些涵盖内在逻辑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挖掘探索。又如学科中的理论与实务、艺术与技术、创作与传播等等,他们之间的比重与衔接所蕴含的逻辑性关系,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理清的。
(三)创新性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概念,意蕴着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发展,在人文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该具有大胆创新勇气,这就是本文在新对策方面所强调的创新性。
从学科外部来看,全世界没有一个固有模式说必须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去发展;从学科本身而言,其艺术性的内蕴也折射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此,每一个学科中的专业都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如开设该学科的有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文科大学、师范类大学、专业类艺术院校等,院校下面也有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影视学院等等。不同的学校、学院,对于戏剧与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路径等会存在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给我们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双一流”语境下,面向世界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建构中,每个学校、学院、学科点等,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并在自身的平台上,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差异化创建凸显自身特色。
笔者认为,在“双一流”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的具体创新模式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传承中创新、弃旧更新。在新环境下,充分吸纳历史经验,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做重新整合;第二,敢于进行创新创造,敢于立论。根据国家、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并积极创建新的学科、新的专业、新的方向、新的课程、新的教育内容与新的社会服务模式等等;第三,广泛借鉴与整合。通过对传统文化、国际同行的不断借鉴学习、汲取精华,并结合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的特色,整合出新的学科发展经验。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在“双一流”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师资队伍、学科体制、学术水平、培养体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在新机遇中迎接新挑战,在新挑战中谋划新对策——通过人文性、科学性、创新性的把握与体现,将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推进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