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2018-01-24魏景景周正华
魏景景,周正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1],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根据罗马Ⅲ标准,IBS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分型,其中临床中最常见的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2]。对于IBS-D西医治疗多采用胃肠动力调节剂、抗焦虑药物及肠道菌群药物,临床效果欠佳,且容易产生依赖性。
中医学将IBS-D归于“泄泻”范畴,传统医学早有论著,如《医方考》云:“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本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外治法如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灌肠、耳穴贴压等单法及联合外治法等均效果较好,且有操作方便、临床疗效好、无依赖性的优势,应用前景广泛。现将近几年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针刺
针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补阴阳、疏通经络、推动气血的作用,试验表明,通过对IBS-D患者施以针刺,其腹痛、腹泻、腹胀等临床症状可以获得明显改善。在一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中,谭振云[3]将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点穴配合针刺大肠俞、足三里、天枢、下巨虚、中脘、关元、内关、三阴交等,并根据辨证论治分别施以配穴,对照组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蒙脱石散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调畅气机、疏肝解郁、调节胃肠功能,取得显著疗效,且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临床值得推广。占道伟等[4]将57例IBS-D患者分为针刺组及药物组,研究表明针刺太冲、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下降、患者内脏敏感性降低、肠动力紊乱状况改善,达到调节脑-肠互动作用失衡状态目的,疗效优于药物组。李静[5]运用辨证思维,在其随机对照试验中,对针刺组患者百会、印堂、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施以“调神健脾”配穴针刺,西药组则口服匹维溴铵片,经过观察发现“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治疗早期即可缓解IBS-D患者腹痛,且疗效优于西药组,治疗后期可明显地改善腹痛程度与发作频率,同时提高排便满意度及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干扰、优化睡眠质量,总体疗效优于西药匹维溴铵片。丘文静[6]等利用浮针理论,通过寻找相关肌筋膜触发点,施以浮针,较单纯口服西药匹维溴铵片能明显改善IBS-D患者临床症状。王树波[7]运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IBS-D,结果也证明了传统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疗效(有效率95.0%)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方式的对照组(60.0%)。
2 艾灸
艾灸具有“温热”、“温通”与“温补”三重功效,通过疏经通络、温补脾阳,以达到调补止泻之作用。此方法常用于IBS-D的治疗。陈宏等[8]通过艾灸神阙穴、双侧天枢穴治疗IBS-D,配合辨证论治口服中成药,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蔡洁等[9]用通过对双侧天枢、双侧大肠俞、双侧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行雷火灸,以治疗气虚型IBS-D,研究结果表明患者胃肠道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临床应用有效。孙令军[10]等通过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口服对照,探查IBS-D患者的热敏腧穴,依次进行回旋灸、雀啄灸、往返灸、温和灸4步法施灸操作,研究结果显示灸法的疗效优于药物组,表明热敏灸治疗IBS-D有较明显的优势。刘兵[11]通过对受试者热敏穴位进行施灸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而苏强等[12]的随机对照试验则进一步解释了热敏灸治疗IBS-D的机制,在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的基础上,于关元、天枢、大肠俞、命门、足三里等穴区探查并施灸观察组患者热敏穴,同时检测对受试者血清脑肠肽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乙酰胆碱(Ach)、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热敏灸在治疗有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发现采用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IBS-D,可通过降低血清SP、VIP、Ach水平提高临床疗效。王国英等[13]通过对单穴足三里分别施以瘢痕灸与针刺补泻,发现单穴瘢痕灸治疗IBS-D患者疗效确切,优于针刺治疗。苏冬梅[14]通过对神阙穴单穴施以隔姜灸,也得出了类似结论。由此可见,不同的施灸方法及施灸腧穴数量皆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3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可使药物透皮吸收,直达病所,快速发挥作用。王艳艳等[15]通过对IBS-D患者中脘、肝俞、脾俞、胃俞及足三里进行穴位贴敷并配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对比,使用穴位贴敷的患者腹痛、腹胀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排便评分均优于西药组,临床治疗有效。郑惠之等[16]通过在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对患者天枢、中脘、神阙、足三里、肾俞、脾俞穴施以穴位贴敷(贴敷方组成:附子、党参、白术、炙甘草、干姜、肉桂,小茴香),同时对比单纯口服西药组,研究表明联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且临床疗程短,无明显不良反应。此外,穴位敷贴不仅配合其他疗法疗效明显,单纯进行穴位敷贴治疗IBS-D也可有显著的优势,雷淼娜[17]在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将60名IBS-D患者分为两组,中药敷贴组取白芥子、肉桂、延胡索、制附子、甘遂、细辛等药制成中药膏,贴于患者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关元、中脘、足三里,西药组则口服传统西药匹维溴胺片,连续治疗30 d后,中药膏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为 86.7%,优于西药组的 56.7%(P<0.05)。王庆波[18]以安慰剂为对照组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以腹泻贴外敷(白芥子、细辛、白芍、延胡索),施术于相同穴位(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经40 d治疗,相对于对照组7.31%的有效率,中药敷贴治疗组有效率达83.34%,这同样佐证了雷淼娜的结论。张永顺[19]以参苓白术颗粒采用灵龟八法贴敷治疗IBS-D患者(治疗组),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评分均优于单纯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的对照组 (P<0.05);有效率为 93.33%,对照组则为73.33%。
4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将羊肠线埋植于特殊穴位,是一种集针刺、埋针、穴位封闭等多种疗法于一体,具有速效和持续效应双重作用的疗法,其对机体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 d或更长。现代研究表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为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从而刺激该处组织产生免疫增强。试验中,陆彩霞[20]等将IBS-D患者分为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免煎颗粒组和单纯曲美布汀药物组,通过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洪珍梅[21]等将60例IBS-D患者分为穴位埋线组和口服匹维溴胺组,其中穴位埋线组取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等,通过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观察,结果提示穴位埋线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且复发率较低。
5 灌肠
霍涛[22]通过灌肠方法治疗IBS-D,灌肠方为黄术汤(大黄、黄芩、黄连、黄芪),研究表明此方法可通过降低回盲部肠组织黏膜中肥大细胞数目,调节血清及回盲部肠组织内P物质含量,而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调节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连锁反应,发挥疗效。乔敏等[23]在对79例IBS-D患者的研究中,治疗组予以白术、厚朴、乌梅、石榴皮、海螵蛸、炒白芍中药灌肠,对照组予口服吗丁啉、思密达、谷维素,研究发现对照组IBS-D患者的腹痛、腹泻等主要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中药灌肠治疗疗效确切,优于西药治疗。
6 耳穴贴压
黄应杰[24]将64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取直肠、大肠、交感、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消化及神经系统皮质下)、肝、脾、胃肠沟,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发现耳穴贴压可有效改善IBS-D患者临床症状,并抑制5-羟色胺(5-HT)的过度表达。于新捷[25]在一项60例受试者的试验中,对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心理疏导,穴位为肺、大肠、三焦。对照组给予奥替溴铵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发现运用耳穴贴压配合心理疏导治疗IBS-D能调节胃肠道及消化系统功能,恢复大肠正常生理功能,平衡阴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7 其他外治法
雷淼娜等[26]采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于双侧天枢、大肠俞、气海、太冲、内关、中脘、足三里等,发现穴位注射组治疗效果优于匹维溴胺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周泽鹏[27]对IBS-D患者予以五行音乐辅助治疗,在肝脾辨证的基础上,五行音乐联合中药治疗IBS-D患者,较纯中药治疗能够在其精神状态、精力方面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IBS-D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8 联合外治法
8.1 针刺配合灸法 孔素平[28]将9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针刺加隔姜灸)、针刺组及西药组(匹维溴胺),每组30例。结果表明针刺加隔姜灸及单纯针刺对IBS-D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匹维溴胺,而针刺加隔姜灸法又优于单纯针刺法。
8.2 针灸配合穴位贴敷 丰芬等[29]通过研究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和单纯针灸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疗效对比情况,结果显示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愈显率联合组均优于针灸组,临床疗效显著。徐丹[30]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针刺及穴位贴敷治疗,取穴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内关、太冲。针刺结束后行穴位贴敷,药物选用茯苓、白术、延胡索、木香、乌药、防风、白芍等制成膏状贴敷于神阙、天枢、脾俞穴,对照组给予美常安及得舒特口服,疗程为4周。结果表明联合穴位贴敷治疗IBS-D较单纯西药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值得肯定。金月琴[31]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配合白芥子散贴敷气海、关元、天枢等穴;药物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研究提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明显缓解IBS-D患者腹痛与腹部不适程度。
8.3 穴位埋线配合穴位贴敷 王金艳[32]将IBS-D患者分为穴位敷贴对照组,以及利用八脉交会穴埋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观察组,依据主客相配原理取双侧: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以埋线,配合取天枢、大肠俞、足三里、脾俞以中药敷贴,通过对照研究发现,八脉交会穴埋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IBS-D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8.4 其他外治联合法 黄发樟[33]将62名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运用联合外治法治疗,取神阙、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太冲穴,神阙以散热设计功耗灯局部照射,余用针刺治疗,并针刺出针后继行予督脉走罐,对照组则仅于同穴针刺,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取得了明显疗效,有效率达90.62%,优于对照组的70.00%。夏齐国[34]等在其推拿配合药饼灸改善脾肾阳虚IBS-D患者腹痛症状的随机对照研究中,也证明了中医外治法联合治疗较单方式治疗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IBS-D是脾胃科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西药治疗主要为调节胃肠动力药物、调节内脏感觉药物、中枢抗抑郁焦虑药物等,但是临床疗效欠佳,且容易产生依赖性。本病如不积极治疗,容易反复发作,且容易进一步发展为焦虑、抑郁状态,影响患者的生活。本文对中医外治法治疗IBS-D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等方面疗效突出,往往两种中医外治法叠加使用效果甚佳,体现出了中医整体治疗及未病先防特色,显示出独特优势。虽然中医外治法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多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缺乏基础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研究,如何进行规范的临床以及基础研究及进一步定制个体化外治法方案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外治法治疗IBS-D的机制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另外,外治法一般属人工操作,在大样本的研究基础上如何制定操作的规范流程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易激综合征诊治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9):669-670.
[2] 胡品津,潘国宗.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28.
[3] 谭振云.点穴配合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吉林中医药,2016,36(8):841-843.
[4] 占道伟,孙建华,罗开涛,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2):135-138.
[5] 李 静,陆 瑾,孙建华,等.“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和睡眠质量: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17,37(1):9-13.
[6]丘文静,王英杰.浮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5):691-693.
[7] 王树波.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22):31-32.
[8]陈 宏,康 密.艾灸配合中成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6):44-46.
[9] 蔡 洁,黄 嫒,张亚娟.雷火灸治疗气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6,8(9):72-74.
[10]孙令军,杨 文,郭彦层,等.腧穴热敏化悬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3):338-341.
[11]刘 兵,周国容.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3例[J].中医研究,2015,28(2):43-44.
[12]苏 强,冯丽丽,钱 薇,等.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10):49-51.
[13]王国英,孟 振,许钦燕,等.瘢痕灸足三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0例[J].现代中医药,2017,33(5):79-80.
[14]苏冬梅,李树斌,白 桦.神阙穴隔姜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7,12(5):1141-1143.
[15]王艳艳.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5):217-219.
[16]郑惠之.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4):525-526.
[17]雷淼娜,朱叶珊,石志敏.中药膏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2(1):135-137.
[18]王庆波,赵俐黎,陈 利,等.外敷腹泻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2例[J].中医研究,2014,27(11):17-19.
[19]张永顺,李雪青,朱叶珊.灵龟八法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河南中医,2015,35(8):1982-1984.
[20]陆彩霞.穴位埋线联合中草药免煎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27-28.
[21]洪珍梅,王樟连,陈晓军.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4):311-313.
[22]霍 涛,胡团敏,黄思付.黄术灌肠液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肥大细胞与P物质的影响 [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3):219-223.
[23]乔 敏,闫 风.中药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124-125.
[24]黄应杰,陈加云.耳穴贴压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及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916-917.
[25]于新捷,李雪青.耳穴贴压配合心理疏导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6):1110-1112.
[26]雷淼娜,朱叶珊,石志敏.穴位注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河北中医,2014,36(7):1043-1045.
[27]周泽鹏.五行音乐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28]孔素平,王文琴,肖 宁,等.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895-898.
[29]丰 芬,李 勤,刘罗冀,等.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6):1322-1324.
[30]徐 丹,杨家耀,石 拓.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5):332-334.
[31]金月琴,占道伟,罗开涛,等.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6):684-687.
[32]王金艳.八脉交会穴埋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24(1):77-78.
[33]黄发樟.针灸合走罐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J].福建中医药,2016,47(3):52-53.
[34]夏齐国,冯鑫鑫,黄建华,等.推拿配合药饼灸改善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症状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7):52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