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2018-01-24赵飞王宁
赵 飞 王 宁
(1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辽宁 沈阳 110040;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实质的缺血性坏死,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且病愈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现代临床主要应用溶栓方法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研究表明挽救的缺血组织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医学的方式,还应尽早采取中西医的结合的治疗方案,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急性脑梗死中医又称其为“中风”、“卒中”、“脑卒中”等,其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针灸疗法对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良好作用,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各项基本临床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②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临床主症为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兼有饮水发呛,共济失调;③血压、血糖等控制良好。
1.3 排除标准:①脑出血患者;②颅内肿瘤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1个月内接受过抗凝治疗的患者;⑤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⑥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病变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颅内压,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部水肿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针对存在其他系统感染患者予以积极抗炎治疗。实验组在次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针刺选用毫针(规格:0.20 mm×4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选取穴位有地仓、颊车、下关、足三里,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中关于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主要症状基本恢复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主要症状明显恢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进步:主要症状部分恢复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20%以下。
1.5.2 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定。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记载,轻度缺损0~15分;中度缺损16~30分;重度缺损31~45分。
1.6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照组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8例,无变化5例,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14例,无变化12例,总有效率为64.7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实验组差值为17.86±3.29,对照组差值为11.89±3.23(P<0.05),实验组降低更为明显,说明实验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现代临床认为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抗凝治疗,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迅速恢复脑血流量,目的在于抑制血栓再形成,其次尽量在短时间内恢复侧支循环的血液供应量,减轻脑组织损伤,以及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再次损伤,但通过多年临床的经验总结,单纯依靠西医治疗,临床治疗效果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在临床中采取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的诊疗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临床治疗中风主要通过针刺腧穴,刺激脑皮质运动中枢,以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损伤部位的血液供应,可极大降低致残率。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络,针刺该经腧穴,可疏通气血通利关节,故选取地仓、颊车、下关、足三里进行针刺。方中地仓穴具有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的功用,主要用于治疗口歪,流涎,眼睑瞤动等症状;颊车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等;下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牙关紧闭,张嘴困难等;足三里可调理脾胃、扶正祛邪,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主要治疗下肢不遂,下肢痿痹等症状。头针当中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主要针对病变对侧肢体和躯干瘫痪及感觉障碍;顶旁1线,顶旁2线主要用于治疗瘫痪、麻木、疼痛等临床表现,起到针刺大脑周围神经干的作用,可帮助患侧肢体恢复协调功能。
[1]罗建宁.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0):1546-1547.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1(2):56-57.
[4]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