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疗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分析
2018-01-24白大海
白大海
(辽宁省丹东市二三零医院口腔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经过根管治疗后的患牙牙髓会失去营养供给从而导致脆性增加、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减弱,发生折裂的概率大大增加[1]。因此,临床上在给予患者患牙根管治疗后会进行一定的修复处理以保证患牙在患者口腔内尽可能长时间留存甚至恢复一定功能[2],临床上用于修复牙齿的方式有很多种,因此如何采取有效修复方式给予根管治疗后患者患牙功能修复成为了目前临床上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在根管治疗术后应用不同修复方式对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我院对95颗患牙进行了如下过程探究以及如下结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95颗我院口腔科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根管治疗术患者患牙作为样本人群,均为完整冠根的离体上颌第1前磨牙以及完整离体牙。在离体后立即对其进行了以下处理:将95颗离体牙置于100 mL/L福尔马林内浸泡并在常温状态下保存备用。
1.2 方法:依据计算机表法将95颗患牙均分为5组,即A、B、C、D、E组,每组内牙齿颗数是19颗。A组不治疗,作为对照组存在;剩余4组为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牙根管治疗以及近中-颌面MO洞型制备,然后按照以下方案给予各组患牙不同修复方式治疗:B组仅治疗不修复;C组、D组、E组均给予治疗,修复方式分别是树脂直接充填修复术、树脂嵌体间接修复术、树脂直接充填修复术+Biosplint固位纤维冠周保护。仿生处理:进行仿生处理时需要参考牙体在颌骨内的生长情况进行处理,利用0.2 mm厚的白色医用胶布包裹牙根表面并以此达到模拟牙周膜目的,在进行牙根包埋固定处理利用自凝塑料,将包埋位置定在釉牙骨质界下2 mm并形成直径2 cm的圆柱体,完成包埋固定后将其放置在恒温37 ℃的温水中备用。进行抗折性能监测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利用夹具将试样固定妥善后利用万能试验机对试样牙颊尖舌斜面三角嵴的中点施力,利用静态垂直力对其进行持续加载力度,加载力方向与牙体长轴之间夹角需要保持在45°并将加载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 mm,当牙体出现裂缝时停止施力并准确概率破坏载荷值。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参与研究的95颗完整离体牙所有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对5组试样的破坏载荷值检测结果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 果
将5组离体牙的破坏载荷值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组破坏载荷值是(1.26±0.41);B组破坏载荷值是(0.23±0.15);C组破坏载荷值是(0.55±0.11);D组破坏载荷值是(0.88±0.14);E组破坏载荷值是(0.98±0.33)。通过对比分析可知,B组的破坏载荷值最小,D组、E组获得的破坏载荷值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C组对比均显著更优(P<0.05)。以上数据说明树脂嵌体间接修复术、树脂直接充填修复术+Biosplint固位纤维冠周保护均有益于牙齿抗折性能。
3 讨 论
根管治疗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根管治疗后出现牙折裂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同样较高,最为常见的是上颌第一前磨牙[3],因此本次探究中选取上颌第一前磨牙作为研究对象,因其取材方便且更具有代表性[4],另外,本次探究中选取最为普遍的MO洞型是为了更接近真实情况,以期得到最准确的破坏载荷值检测结果以准确研究根管治疗术后应用不同修复方式对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进行根管治疗的患牙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体缺损进而严重影响牙齿抗折性能。据相关性文献报道,导致牙折裂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5]:①由于生长叶融合线与深窝沟裂隙等部位均是牙体结构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患牙易因为以上解剖生理因素发生牙折裂;②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牙牙齿内的有机成分会显著减少、无机成分会显著增加,导致牙齿因脆性增加发生牙折裂;③若存在不均匀磨耗或者过陡牙尖、薄壁弱尖等牙合力因素也会导致牙折裂;④由于医师对牙体的解剖结构缺乏足够了解,导致在进行预备根管或磨削牙体组织时出现了不当操作致使牙折裂;⑤龋齿以及牙髓尖周炎等组织发生病变导致去岁髓牙失去营养供给以及脆性增加,从而导致牙折裂。
本次探究中,破坏载荷值越高则表示破坏越大[6]。本次探究结果显示,B组的牙齿抗折性能较A组大大降低,充分说明根管治疗会明显损坏患牙的抗折性能;C组在经过树脂直接充填修复术修复后的抗折性能获得了改善,但是与A组相比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单纯的充填修复不能有效预防牙体折裂;D组经过树脂嵌体间接修复术后的牙体抗折性能获得了较大改善,与A组的破坏载荷值较为接近,说明嵌体修复可以确保根管治疗后患牙抗折性能良好;E组与D组、A组的破坏载荷值进行对比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树脂直接充填修复术+Biosplint固位纤维冠周保护同样可以确保根管治疗后患牙抗折性能良好[7]。
综合以上理论可知,在根管治疗术后应用树脂嵌体间接修复术、树脂直接充填修复术+Biosplint固位纤维冠周保护均可以确保牙齿抗折性能良好,但是考虑到口腔实际环境具有复杂性,本次研究中应用体外探究无法准确、真实对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模拟,并且在本次探究中应用的缺损洞型模型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需要在后期进行进一步探究和补充,方能全面分析以及评价不同修复方式对根管治疗术后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
[1]林天赐,梁翠云,黄达鸿,等.根管治疗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11):1682-1684.
[2]和江梅.根管治疗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5):103.
[3]王艳红,石涛,邢文忠,等.不同纤维桩修复方式影响重度楔状缺损前磨牙的抗折性能[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6):158-159.
[4]李论.探析不同桩核修复系统对喇叭口状残根修复后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49.
[5]刘美娣.探讨不同桩核修复系统对喇叭口状残根修复后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3):85-86.
[6]李晓杰,胡书海,任翔,等.纤维桩长度和牙槽骨高度对上颌中切牙抗折性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3):6966-6972.
[7]沈英.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后不同修复方式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9):1409-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