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书法教育应避免快餐化

2018-01-24

书法赏评 2018年5期
关键词:书法教育

前不久,笔者参观了某教育装备展览会。该展览会规模较大,各式各样的高科技教育教学设备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对于教育的极大推动和促进作用。这对我们经历过铁笔钢板刻蜡纸,手推油印试卷的一代人来说是极具震撼力的。

在众多的先进教育设备中,我被一个某品牌的 “智能化书法教室”所吸引进而停留观摩。由于笔者从事书法专业学习,也在书法教育行业从业多年,自然对应用于书法教育教学的高科技设备非常感兴趣。该装备以一款功能强大的软件为后台,配以平板显示器、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将历代碑帖以高清电子版的方式集成在一起,软件程序可以将任意碑帖放大缩小,供学生临摹。据工作人员介绍,智能教室可以配备几十张智能桌椅,一个不一定懂得书法教学的老师即可同时教授几十名学生练习书法。据说,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来临的今天,好多科研机构提出了 “书法智慧化”这一概念,并吸引社会投资,人工智能+传统文化的模式已然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儿。

诚然,我们非常希望看到高科技的手段能够推动和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也不否认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对书法教育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但个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第一,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其教育的本源是什么?第二,在书法去功能化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其传承的意义在哪里?第三,书法教育如何在 “文化”这个意义上进行 “本源性传承”,进而避免 “工业化” “快餐式”的生产和复制。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史上尤其是在新时期建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其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已有定论,毋庸置疑。书法的传承关键在教育,而书法和书法教育在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的特殊性上决定了书法教育要以 “溯源传承”为根基,以 “技进乎道”为方向,以 “人文教化”为目的。

“溯源传承”是书法教育的本源性问题。书法是传统文化,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先贤们留下的宝贵的经典继承下来并发扬开去。从书法史来讲,书法自先秦甲骨文始,经过篆书、隶书和隶书分化出来的草书、行书和楷书,书体演变这一过程至魏晋已经结束,魏晋以后的书法只有个人风格面貌的不同而再无书体上的根本性变化。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在给朋友王芝的信中表达了关注整个时代书法发展的思考,他对于书法的蒙学教育提出了极为前瞻性的见解。赵孟頫认为: “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又云: “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 《黄庭》 《画赞》 《洛神》 《保母》,不令一豪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可见,赵孟頫对于书法教育和传承是以回归复古为指向的。

由此上溯至汉代。汉代由于书体由篆到隶的发展,在书法教育上,汉代在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篆书已不再为童学所必修。汉代书法教育开展的十分广泛,教育儿童识字和书写的场所成为 “学馆” “书舍” “蒙学”等,在乡村、闾里广泛分布。王充 《论衡·自记篇》云: “(充)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 《论语》 《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周礼·地官·保氏》记载: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其中六艺之五的 “六书”是指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六种造字法则,是文字学。学童八岁入小学,先由史官教学童以六书,当时的课本有 《史籀》十五篇,为大篆,教学包括执笔、使转等基本技法。

从本质上讲,书法的本源在魏晋以前,古人在蒙学教育上的体系和方法对于当今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汉字简化到目前,是其实用性使然。但今天的汉字的书写和使用功能已经逐步被高科技录入和输出手段所取代,书法的实用性基本丧失。书法已经无法像古代那样具有大众化的普及性,从而成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自身所蕴含的大量信息和密码,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而对于这一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是原汁原味的 “溯源性传承”。书法教育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任何变异性改变,包括现在所谓的某些 “高科技”手段、速成方法等等,如果过度的运用,可能将书法教育变成 “快餐”化的 “生产模式”,会大大的影响书法艺术本源的再现与延续,甚至是造成 “转基因”书法的出现,从而导致书法艺术原本清澈的源头到中下游严重的污染。

“技进乎道”是书法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书法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技术是手段,艺术是内涵,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没有高超的技术,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没有艺术和情感的内涵,再好的技术也是花架子。

清朝魏源说: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里的 “技”,就是技术、技巧、技艺、技能、技法; “道”,就是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正义,如果我们扩大一些其内涵,也可以包括思想情感。刘禹锡在其 《论书》中提出 “吾姑欲求中道耳”的见解,开了 “技进乎道”书法观的先声。黄道周 《石斋书论》云: “学问人著些子伎俩,便与工匠无别。然就此中引人入道处,亦不妨闲说一番,正是遇小物时通大道也。”可见, “技进乎道”是书法学习和书法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清代学者崔学古在 《幼训》中对于教学方法有这样的阐述,他认为:“扶手润字,日久为妙。盖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粗具体,方脱手自书。”这段文字说明书法学习在时间上 “日久为妙”,在教学上 “口教不如手教”,学生在经过长期正确的指导下,才能够 “脱手自书”。这里涉及到两点:第一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技术问题;第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技术问题。而笔法的训练和掌握应该是扎实的、系统的,绝非借助某些外在条件的辅助而可以 “速成”。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四 《艺文·三》所载母扬祖 《社学规条》云: “……笔法既熟之后,或晋或唐或宋或元,岁其所好,都可成家。但点画波磔,要从人指受,不可师心乱涂。未经善书者点示,即看帖,亦不得诀。”从这段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书法教育一方面强调教师在书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学童的书法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识字、写字要求,还将其定位在培养书法家这一目标上。而书法家的培养和成长过程,从外在技术的技术层面和内在的学养方面讲,就是 “技进乎道”的过程。

当下,书法虽然逐步退出了实用性的历史舞台,但是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也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发挥出璀璨的光芒。时代呼唤和需要传承书法艺术的书法大家,而书法教育也必须在 “技进乎道”这一方向的指引下,为书法家的培养和发现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

“人文教化”是书法教育的目的性问题。当书法教育找到了 “溯源传承”的根基,明确了以 “技进乎道”的方向,就要抓住书法教育的 “人文教化”这一目标。

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在 《中国美术报》撰文指出,书法艺术教育不是写字教育的主张。当今书法的教学方法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还是在乖乖地学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或者叫标准汉字,只不过是用毛笔写的。按这样的教学方式引进书法课,不但对书法的承传没有好处,反而是害处甚大。陈振濂也提出学书法有不同的层次,“你到底是写字、学文化?还是练书法、学艺术?”明白这个前提,才能更好的学习书法。可见,我们对于书法的学习和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写字这个狭义的层面上,应该把眼光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书法教育的 “人文教化”这一更加广义的层面。

当前,书法的普及教育已经从国家层面上进入制度化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是, “文化自信”在书法教育这个意义上讲,远非教会孩子写字就可以实现的。学会写字只是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写字背后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才是我们真正所要学习和传承的。

令笔者堪忧的是,现在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并非像我们想象或者媒体宣传的那样蓬勃和健康地发展。校外书法教育大多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各种硬笔和软笔的速成班、考级班,教师也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业余书法爱好者。他们以各种先进的速成手段,进行 “快餐”式的 “规模性生产”,逐步形成了书法考级、展览、比赛、评奖等一系列书法教育产业链条。各种教育机构推出所谓的 “先进书法教学法” “某某速成法”等连锁式地推向全国,加之家长盲目的跟风和学校应试教育的需要,几乎将书法教育置于商业化、产业化的境地。校内书法教育严重缩水,国家每年划拨的用于书法教育的资金并没有被落实到位,大多数中小学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室,没有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设备。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没有制定出好的政策导向,大多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书法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并没有真正的走进中小学教育岗位发挥作用。有的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放弃书法专业转行,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书法普及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化地位。上述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制约了书法教育的普及,书法教育在 “质”和 “量”上都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目标。

书法教育想要达到 “教化人”的目的,首先要去除功利化色彩,回归到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的本源上,依托正确的基本技法训练,表现汉字和书法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和内涵。我们希望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回归到书斋里,让孩子们在悠扬的古琴声中去研读经典,在淡淡的墨香中去安静地挥毫;让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都成为一个故事,让每个故事都能感染孩子的内心,启发他们的审美,滋养他们的心灵;让每一种书体都能成为一把钥匙,让每把钥匙都能打开孩子们走进传统的大门,让传统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内心,让每一颗文化滋养的心灵都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因此,书法教育要润物无声而不要急功近利;要厘清血脉源头而不是舍本逐末;要有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眼光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利害得失。

猜你喜欢

书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书法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