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
2018-01-24冯伟林
冯伟林 王 真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重庆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624万人,占总人口的18.5%;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已占到农村老人家庭数的56.7%,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老年人“空巢化”率高达64%〔1,2〕。本文对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 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问题
重庆贫困山区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14个区(县),是重庆绝对贫困人口高度集中、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最高的区域。该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13.5%,高于全国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4%,生产生活极度困难。重庆贫困山区的农村空巢老人大多为邻里互助和自助的养老。
1.1经济供养水平低 经济供养水平是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关键要素。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农村基础养老金、子女供给和自己劳作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为空巢老人带来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状态。虽然农村目前也有了养老社会保险,但是保障水平很低,重庆贫困山区的农村空巢老人大多领取的养老金为每月80元。空巢老人的子女多数在外打工,平常也会给老人汇款,但由于在外打工收入并不高,生活开支大,对老人的经济供养能力也有限,同时也有一些子女在城市长期打工生活,与老人感情疏远,对经济供养甚至有逃避的行为。除了养老金和子女的供给之外,农村空巢老人还通过农业劳作来获取经济收入,但由于地处贫困山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再加上老人的劳动能力下降,农业劳作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比较有限。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空巢家庭的生活水平显著低于非空巢家庭。
1.2医疗保健水平低 据统计〔3〕,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要比其他农村空巢老人高很多,超过70%的空巢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重庆的覆盖率已经超过95%,绝大多数的空巢老人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地处贫困山区的不少空巢老人由于负担不起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而放弃到医院治疗;有些老人即使到医院去治疗,也是间断性治疗,当病情有所缓解的时候就停止治疗,当病情再次恶化时又重回医院治疗,这样的治疗方式使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同时,由于地处贫困山区,村里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医疗设施、药品不齐全,空巢老人就需要到距离比较远的乡镇医院看病,行动不便、无人照料也是疾病得不到较好治疗的原因。小病不医、大病难治的现象比较普遍,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已成为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一个很大威胁,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3精神慰藉缺失 精神生活在空巢老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直接相关〔4〕。据调查,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缺失,生活单调、孤寂。一方面,空巢老人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匮乏。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老人很少有机会与亲人进行感情沟通交流;同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重庆贫困山区的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是分散居住,山区的崎岖和老年人体力不支,空巢老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是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失落感和空虚感更容易产生。空巢老人在闲暇时主要是坐在屋前晒太阳、发呆,个别通过广播电视来获取一些外界信息。总之,长久的空巢生活,老人心事无处诉说,孤独、压抑之感非常严重,不少老年人的心理与精神健康状况恶化,产生了抑郁等心理疾病,有些甚至通过自杀的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晚年生活。
1.4日常生活缺乏照料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子女是老人日常生活及疾病的主要照料者。步入老年阶段后的照料需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帮助洗衣做饭、室内外清洁卫生和购买生活用品等;第二个阶段的照料扩展到帮助换衣、洗澡、准备专门的饮食和外出搀扶等;第三个阶段的照料就需要长时间陪护在旁边,帮助喂饭喝水、大小便等。大量的青壮年子女长期在外打工,造成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我照料和年迈的配偶照料。当空巢老人患病或受到意外伤害的情况下,其自我照料能力会显著下降甚至丧失。据调查,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大约占20%,超过10%的空巢老人得不到照料,显著高于非空巢老人。留守在家的空巢老人由于缺乏照料,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饮食做不到营养均衡,患病时拖病成为常态,内心也时常有被抛弃的绝望感。
2 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经济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核心家庭成为主要家庭结构形式。大家庭的解体导致空巢老人的出现,同时,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核心家庭也随着迁移,大量的空巢老人的养老就出现无人照料的情况。农村传统的家庭代际支持主要表现为祖辈对孙辈的照看,子辈对祖辈的养老照料,而随着家庭模式的变化与子女核心家庭的迁移,这种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空间的限制和隔离,负有养老责任的子女对老人的养老照料变得残缺不全,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弱化。
2.2贫困山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的养老保障出现了多元并存的局面,即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5〕。如上所述,对于空巢老人来讲,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自我养老也由于不少空巢老人的体能衰退而弱化。农村的社会养老主要表现为空巢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和领取养老社会保险金两方面。重庆农村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对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的投入较少,社会养老机构的数量很少,设施较差,而且由于要支付相对较多的机构养老费用,不少农村空巢老人不能到养老机构养老。目前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贫困山区农村的空巢老人虽然几乎人人有养老社会保险金,但每月领取的额度很低,对改善养老生活的作用有限。当前重庆贫困山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社会养老均未达到满足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目标,也成为空巢老人出现养老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3空巢老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养老观念难以改变 空巢老人习惯了山区农村空旷的生活空间,在田地里耕种劳作,在房前屋后饲养家禽。一些进城务工的子女在城里购置了房产,也乐意把老人接到城里养老,但城里狭小的生活空间和脱离土地的生活,让农村老人倍感不适,仍然习惯于长期在山区农村形成的生活习惯而返回居住。另外,为了弥补家庭养老功能普遍弱化的问题,在村镇上也建设了一些社会养老机构,但是不少空巢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农村老人的传统养老观念认为家庭养老是体面的方式,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才会到养老机构养老〔6〕,一些空巢老人也担心去养老机构养老会形成子女不孝的印象而觉得没有面子。因此,长期生活在山区农村的空巢老人形成了难以改变的生活习惯和养老观念,这也成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3 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 根据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的特点,以多个自然村为单位规划建设集中养老场所,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集中养老场所应该具备居住、饮食、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功能,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娱乐和健身等设施〔7〕。集中养老场所为空巢老人提供付费和公益两类服务,为有意愿并且有能力承担机构养老费用的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无能力承担机构养老费用的空巢老人可以享受养老机构的娱乐和健身等设施,也可以参与养老机构组织的老年人戏剧、舞蹈和手工艺制作等集体活动中,空巢老人的身体可以得到锻炼,与人沟通交流也消除了精神的孤独寂寞。另外,创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执行方式,将符合低保资格空巢老人的低保金作为机构养老费用,帮助其获得机构养老服务。
3.2完善空巢老人的养老社会支持网 空巢老人的养老社会支持网应该包括具有相对固定紧密的经济、生活联系的亲属和松散交往联系的亲戚、邻居、朋友及社区组织等主体。在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社会支持网主要构成是家庭成员及部分交往密切的亲属,亲缘关系之外的支持还比较欠缺。一个结构完备的高质量养老社会支持网有利于减轻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有利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如果缺失养老社会支持网,则会导致空巢老人物质生活没有保障,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生活状态会有更多的心理压力,进而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严重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
完善空巢老人的养老社会支持网,首先,要继续加强以亲属为主体的支持力量,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落实空巢老人子女的养老义务。其次,要加强地方政府、社区基层组织和企业等正式组织的支持作用,强化地方政府的养老责任,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大处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的重庆贫困山区农村养老的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同时,要从企业职工、村民和学生中招募志愿者,自愿奉献于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再次,要加强政府和社区的精准养老照顾服务。通过对重庆贫困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摸底调查,对空巢老人的居住条件、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特征进行详细登记,掌握老人的基本生活情况,建立空巢老人信息库,安排社区党员、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为不同特征的空巢老人提供亟需的精准养老照顾服务。最后,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支持,开展银龄互助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层次差异性,大力发展老人互助服务的各类组织,通过互助活动、谈心交流和娱乐活动等实现空巢老人力所能及的互助养老服务,解决空巢老人在生产生活和精神慰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3.3转变空巢老人的生活与养老观念 空巢老人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迁带来的空巢生活现实,及时转变生活观念、养老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于空巢老人来讲,闲暇时间较多,但许多老人没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在生活观念上认为老年人就应该安静独处,这样会使寂寞孤独感更加严重。因此,空巢老人在闲暇时间需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和形成自己的同伴群体,积极参加村委会、乡镇组织的集体活动,这样有利于排遣精神上的寂寞孤独感,形成积极愉悦的生活状态。同时,空巢老人在养老观念上也要改变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破除去养老院就是儿女不孝的旧思想旧观念,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期养老模式的变化,降低对子女养老的期望值和心理依赖程度。空巢老人应有意识地进行养老储蓄,在能够承担社会养老机构费用的条件下,积极到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
3.4加强孝文化传播教育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代际关系的变化是客观存在,但深层次的分析中,还有子女孝观念淡化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子女以工作繁忙为由,外出之后杳无音信,对老人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关心照顾。子女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中,需要承担经济赡养和精神赡养的双重责任,不仅要关心物质生活,还要关心其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要加强孝文化的传播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孝道建设活动,实现孝道与责任的统一,增强子女的养老责任意识,使子女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方面为空巢老人提供有质量的养老保障,尤其是在贫困山区空巢老人较难获得经济收入的条件下,要求子女确保在经济上承担供养老人的责任,为空巢老人的养老提供基础性保障。另外,还应经常与老人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沟通,尽可能地给予精神上的慰藉。
1寇江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老龄化是财富还是包袱〔N〕.人民日报,2015-06-12(7).
2于海军.重庆老龄化率排名全国第一,年迈的父母病了该谁照顾〔N〕?重庆日报,2015-03-17(6).
3庄桃李.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基于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对比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7):174-6.
4周湘莲,刘 英.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政府责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3(4):54-9.
5彭金玉.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基于诸暨市的实证分析〔J〕.人民论坛,2013;(2):156-7.
6牛荣华,张 迪.空巢老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1):3103-4.
7杜云素,钟涨宝,李 偲.集中居住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理论导刊,2013;(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