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口号发布前后昆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2018-01-24董杨
■董杨
1948年4月30日“五一”口号的发布和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的召开,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形态的形成和基础的奠定,掀开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的历史篇章。①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省会城市昆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既有全国的共性,又呈现出地方的特性。
一、中共党组织帮助民盟在昆明建立和发展地方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以龙云为首的地方实力派开展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在昆明的中共地方组织也积极利用云南地方势力与国民党中央势力的矛盾,按照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团结以民盟为主的各种进步力量,促使云南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逐渐认清并抵制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昆明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持默许同情的态度,在昆明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昆明一度成为国统区著名的“民主堡垒”。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地方组织在昆明这座“民主堡垒”建立和发展,这是党的统一战线的一大成果。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1942年底,民主政团同盟中央委员、宣传部长罗隆基到昆明筹建云南地方组织。1943年2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派中共党员周新民以民主政团同盟盟员身份到昆明,帮助民主政团同盟发展地方组织。周新民与中共云南省工委取得联系,并和转移到昆明的李文宜等一起,在文化教育界开展工作。同年,昆明部分党员和民主人士以聚餐会的形式,经常在一起座谈形势,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参加者最初有郑一斋、楚图南、冯素陶、杨春洲、艾志诚、张天放、刘达夫、周新民、李公朴等9人,因此被称为“九老会”。华岗到昆明后,与周新民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成立了“西南文化研究会”,主要成员有罗隆基、潘光旦、闻一多、费孝通、吴晗、闻家驷、曾昭抡及中共党员周新民、楚图南、尚钺、辛志超、李文宜等。该会除举办学术报告外,主要是讨论时事,通过党的工作,引导各种不同门户学派、流派的知识分子,摒弃歧见,在抗日、民主、进步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在逐渐取得民主进步人士团结的基础上,罗隆基、周新民发展了第一批盟员。为推动盟内的工作,中共党员楚图南、尚钺、赵沨、张光年、方仲伯、冯素陶等也先后入盟。1943年5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第一个地方组织———昆明支部正式成立,罗隆基为支部主任,周新民为组织委员,潘大逵为宣传委员,潘光旦为财务委员,吴晗负责青年工作,李文宜负责妇女工作。盟内组成以周新民为书记,李文宜、尚钺等参加的中共党组,领导盟内党的工作。郑伯克、华岗、刘浩等与周新民紧密联系,工作逐渐活跃和发展壮大。周新民在盟内的组织发展工作中,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南方局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首先打破“三党三派”的限制,广泛吸收一些爱国民主的教授、自由职业者入盟,使民主力量在民主政团同盟昆明支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龙云等云南地方实力派人物及民族资本家朱健飞、金龙章等先后加入盟内为秘密盟员,民主政团同盟中央主席张澜直接与龙云联系。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代表会议,决定将原来以党派团体为基础组成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以个人为基础的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0月1日,民主政团同盟昆明支部召开盟员大会,决定改“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昆明支部”为“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以后,民盟广泛吸收各方面人士,如昆明无线电厂一批中高级知识分子,云大附中“虹社”大部分成员,以及一些政府公务员入盟。周新民等还通过“九老会”、西南文化研究会和昆明市民主宪政促进会等社会团体的活动,团结了一大批社会各界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至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底,全省民盟成员发展到200余人,民盟成为一个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政治团体。民盟机关刊物《民主周刊》,在中共党员帮助合作下,对推动云南及昆明民主运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民盟云南组织在抗日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爱国民主人士、著名教授、学者和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并影响云南地方实力派朝着团结、民主、进步的方向发展,李公朴、闻一多、张奚若、吴晗、曾昭抡、罗常培、周炳琳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斗争中成为中国著名的民主战士。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共同奋战在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运动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这一根本愿望出发,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一个光明的前途。与此相反,国民党政治集团则企图依靠美国政府的支持,在中国继续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这是一个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的前途。②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空前的内战危机,昆明各阶层人民也忧心如焚。1945年8月15日,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晚上,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等校师生,在西南联大举行了“从胜利到和平”时事晚会,著名教授纷纷登台演讲,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吴晗在发言时指出,能制止内战的只有人民,永远根除内战的只有联合政府。闻一多在讲演中说,我们要密切注意美国反动派在制造我们的内战,如果不设法避免这种危机,不但有内战,还会有外战。9月4日,昆明文艺协会、《民主周刊》社等8团体联合发起,在西南联大召开昆明教育文化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3000多人参加了大会。闻一多、吴晗等在会上作了演讲,闻一多宣读了《昆明教育文化界庆祝抗战胜利致国共两党宣言》,提出保证胜利果实、组织联合政府、实现和平建国等5项意见。10日,有中共地下党员、民盟成员参与的在昆人士620人联合发出“和平建设新中国”的通电。吴晗在《时代评论》的一篇文章中说: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真到了最严重关头,休养生息之不睱,怎能再有一个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大破坏!全国除了少数好战分子和既得利益集团以外,人民将无法生存,……再打内战下去,人人受罪,人人受苦,人人被牺牲,人人无活路。不为别人,单是为自己,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也非反内战不可。反内战、要和平成为云南各族人民最响亮的口号,最迫切的要求。③然而蒋介石集团却一意孤行,加紧推行其反动的内战、独裁政策,经过短暂胜利欢乐的昆明各族人民又陷入了政局动荡、内战压顶的煎熬之中。在国民党统治区各种矛盾的交织中,昆明成为一个敏感的触发点,声势浩大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运动不可避免地在昆明爆发,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奋战在一二·一运动、声讨国民党特务制造“李闻惨案”罪行等运动。
国民党蒋介石决心发动内战,视开明的西南最大的龙云地方势力及云南的爱国民主力量为云南“三害”:一是民主堡垒;二是学生运动;三是地方军政系统。④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紧锣密鼓地着手解决“云南问题”。趁云南地方部队大部开赴越南参加受降、昆明军事力量薄弱之际,10月3日,蒋介石派杜聿明率大军包围昆明,武力改组云南省政府。经过3昼夜的僵持,龙云被迫于6日前往重庆就任军事参议院院长。蒋介石任命远在越南受降的卢汉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同时任命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李宗黄为云南省民政厅厅长兼代省主席,成立以关麟征为总司令的云南警备司令部,建立起了直接控制云南的党政军统治体系,妄图消灭民主进步力量。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昆明广大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率先举起反内战、反独裁的大旗,吹响了要和平、要民主的号角,发动了揭开第二条战线序幕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云南地方实力派和民盟等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一二·一运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运动开始后,党组织按照“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广大爱国师生始终将矛头对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云南的代理人李宗黄、关麟征,积极争取云南地方实力派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一二·一运动中,闻一多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列,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闻一多悲愤地写道:“‘一·二一’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但也就在这一天,死难四烈士的血给中华民族打开了一条生路。”⑤延安《解放日报》12月7日社论指出:“昆明惨案在全国说来是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以来,将近二十年中间所没有发生过的大惨案。”⑥一二·一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成功的范例。一二·一运动拉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以此为起点,在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云南又先后爆发了声讨国民党特务制造“李闻惨案”罪行等运动,城市爱国民主运动更加波澜壮阔地在云南开展起来。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李公朴、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委兼民盟云南省执委闻一多是两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朋友。抗战时期,中共云南地方组织、西南联大等大专院校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就与李公朴、闻一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943年2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周新民等直接参与民盟昆明支部的组织领导工作,与李公朴、闻一多等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同年春,华岗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到昆明,以云南大学教授的身份为掩护,专门做地方实力派和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周恩来在给华岗的信中指出:象闻一多这样的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是反抗的,他们也在探索,在找出路,而且他们在学术界、在青年学生中,还是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应该争取他们,团结他们。⑦国民党特务制造“李闻惨案”,更加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面目,“他们不仅已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企图消灭中共,消灭解放区和解放区的人民,同时也企图消灭一切民主人士”。⑧从而打破了走中间道路的幻想,使国民党统治区各阶层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反动派的本质,“使一切中庸的、妥协的、有偏见的人都改正过来;使一切糊涂的、睡梦中的人都清醒过来;使一切还没有站起来的都站起来”,⑨更加把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从而扩大了反蒋爱国民主统一战线。
三、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推动卢汉率部起义和昆明解放
各民主党派根据自身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实现历史性的转变,这是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民主党派的组织和成员,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进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政治宣传;利用同国民党的历史关系,配合中共敌军工作部门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同中共地下组织配合开展群众斗争;从事反蒋的军事活动;在华侨中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参与护厂护校斗争,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等等。有些民主党派的成员还为此献出生命。⑩这些情况表明,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民党的反动政权陷入众叛亲离、彻底孤立的境地。11○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云南地方实力派进行长期争取工作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使蒋介石集团控制云南的计划完全破产,使昆明避免了更大的战争破坏,人民未遭到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在推动卢汉率部起义的过程中,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以卢汉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蒋介石统治集团中央势力之间的区别和矛盾,制定了建立和发展反美蒋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并具体部署和直接进行了争取卢汉的工作;云南及昆明地方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省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昆明建立了两个统战小组。由担任省参议会副议长的地下党员杨青田和担任省参议员的地下党员唐用九、马曜组成的统战小组,在省工委书记郑伯克的直接领导下,利用集中了大批地方中上层人士的省参议会这个阵地,利用地方实力派“反蒋自保”的政治倾向,以“维护地方利益”、“表达民意”的合法形式,团结进步人士,并争取中间势力,开展反蒋斗争。以地下党员郭佩珊、李剑秋、吴邦彦组成的另一个统战小组,则在社会中上层人士、新闻界和国民党党政机构及军队中进行工作。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在昆成员杨杰等,及靠拢中共的地方官员吴少默、杨文清等,也为推动地方实力派起义做了工作,并开展一系列的斗争,在地方上层人士和地方实力派中形成了一股拥护和平解放的政治力量。特别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关头,云南及昆明地方党组织通过长期工作而形成的各民族、各阶层、社会各界争取云南解放的强大力量,促使云南地方实力派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最终走上投向人民的光明道路。
注释:
①吴先宁,《纪念“五一口号”的重大意义》,《人民政协报》2018年4月19日。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73页。
③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昆明地方史》(第一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页。
④孙季康:《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一二·一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393页。
⑤《一二一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⑥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一卷(1926—1950))》,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7页。
⑦楚图南:《记和华岗同志在一起工作的日子》,《文史哲》1980年第4期。
⑧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7月14日。
⑨张子斋:《论一二·一运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73页。
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