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乡村
2018-01-24曹芸秀
文/曹芸秀
春节期间,昔日的小学同学来看我,令我甚是欣喜。来自我第二故乡的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了当地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用他的话说,农民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城乡差别在逐渐缩小,如今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比你们城里差,有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你们,那真是蓬勃发展、焕然一新……临别时,他满面真诚地对我说:“你要是能回去看看该有多好!百闻不如一见嘛!”
同窗的光临,又引起我对那个曾经生活过十年的小乡村的思念。那是一段无法忘掉的经历。我真想来个故乡行,去看看那些热情善良的村民们。这些年,他们那亲切的笑脸、和善的眼眸、火热的心肠,常在我的心窗开启。多么好的乡亲啊!这是我发自心底的感慨。当年的感人情景乃至一些细节如同早春的太阳花新鲜而活跃地呈现在眼前……
那一年,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人战备疏散去了近郊的一个小乡村。从城市到农村,一切都是陌生的、不适应的。母亲反复叮嘱我们姐弟四人:放学赶快回家,不要与农村孩子争吵,千万别惹事。母亲的言外之意就是怕村里人欺生,我们吃亏受气。在母亲的教训下,我们谨小慎微处处小心,每天揪着心过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母亲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无论脸上布满黄土沟壑般岁月刻痕的老农,还是血气方刚的小伙、风姿婉丽的农村少女并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而是处处关照,让我们觉得村里人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好接近。
到农村不久,就迎来农历的“六月六”,是村里家家户户炒面的日子。就是将大麦磨成粉再炒熟。这一天,我家竟收到10多份炒面。村民们告诉我们好几种炒面的吃法,说炒面可以降火祛湿、调理脾胃。母亲感动得连连说:这里的人们太热情了。不光是炒面,左邻右舍自留地里的玉米、西红柿、黄瓜、菜瓜及树上的枣,也会给我家送来尝尝鲜。在物质匮乏时期,这些自留地里的产品既丰富了我家的餐桌又给我们几个孩子增加了营养。每每回忆往事,母亲感叹,再也吃不到那新摘的西红柿黄瓜的味道了。那份情我们是忘不掉的。
村民们不仅热情好客,而且还主动伸出温暖的双手,帮我家解难题,渡难关。
那时,我家所在的农村,家家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年下来,经过风吹雨打,土房的房盖与周围墙皮难免会有开裂或脱落的。在雨季到来前,把自家的房修整一番抹上一遍厚泥,做到未雨绸缪。是每家都要做的一件事,也是我家到农村后遇到的第一件难事。
说泥房是难事,因为它需要多人协力共同完成。房下要有挑水和泥和往房上甩泥的;房上要有除泥和抹泥的,真可谓一条龙作业。我家只有仍在国企上班的父亲算个劳力外,孩子们最大的才14岁,是帮不上忙的。再说父亲连挑水都十分困难,更谈不上泥房了。眼看就要进入雨季,房子又不能不泥……
就在我的父母焦急万分之际,邻居李大伯带了几个男青年来到我家。进院后,他们不由分说,抄起工具就干,铡草的、挑水的、和泥的……见此情景,母亲一脸感动,忙碌地准备着饭菜,父亲也张罗着沏茶倒水,招呼大伙歇会儿喝口水。泥房的人们哪顾上休息,一鼓作气把我家房子从上到下泥个遍。村民们下了房,父母一边说着感谢的话,一边请大家进屋吃饭。可拽进这个跑了那个,有的干脆从屋后下房不进院就走了。李大伯看到我父母着急的样子笑着说:“俺们事先都说好了,不在你家吃饭,不给你们增加负担。再说你们初来乍到的也不容易,以后有事打声招呼。”他说得那么直白,既朴实又真切。那些日子,我们全家一直处于感动之中。这些热情厚道的村民并没有因我们是外来的“下放户”而歧视我们或是袖手旁观。他们的善举让当时小学还未毕业的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何谓“雪中送炭”,何谓人间真情。
乡村四季变幻的自然景观和黄土地的风韵多姿,伴我成长并留下许多美好记忆。尤其在农村迎来第一场雪留给我的记忆因特殊而难忘。
那是寒假里的一天。早晨醒来,母亲告诉我们夜里下雪了还挺大。喜欢看雪景的我连忙钻出被窝,隔窗望去:天地间笼罩在一片白色里。白茫茫的雪像一床厚厚白棉被铺满田野、房屋和院落,那景致很是壮观。
早饭后,我正写着作业忽听房顶上有动静,“不好,有情况!”调皮的弟弟恶作剧般地喊道。母亲瞪了他一眼,推开屋门到院中察看。“快下来,那房上的雪不用扫!”母亲急切大声喊着,原来是有人在扫我家房上的雪。我还没见过扫房上雪的。会是谁呢?还敢上房扫雪?我的脑子里一串问号。
母亲阻止无效。直到房顶的积雪扫净,扫雪人才下房与母亲回屋。看到扫雪人竟是邻家女孩龙珍,我们姐几个都睁大惊奇的眼睛。这个龙珍可是我家常客。自我家进村后,她常来我家帮着挑水,或是抱来柴火帮我们烧土炕、烧大锅做饭。没想到她这个十七岁的女孩子还敢上房扫雪。看到我们吃惊的样子,憨厚的微笑从龙珍那有些上翘的嘴角露出。母亲从暖水瓶倒了一杯热水递给她埋怨说:“上房扫雪多危险万一……”龙珍用双手捂着热水杯笑着说:“我们农村有个习惯,雪停了必须上房扫雪。”“不扫行吗?”我在旁边插上一句。“不行,积雪不清除会损害房顶来年容易漏雨。”龙珍解释道。“我看着上房扫雪挺悬的,你一个姑娘家不怕吗?”母亲心疼地用毛巾给龙珍擦着头发继续叨叨着。“我从小就胆大,也没觉得有多危险。这几年我们家房上的雪都是我扫的。”龙珍边回答着边伸手摸摸土炕说:“这屋里不暖和,还得再烧把火。”话音未落,人已出屋去抱柴火……就这样,这个女孩对我家的帮助一直坚持到出嫁。
热心的村民们不仅给我家提供许多帮助,对我这个残疾人更是关爱有加。刚到农村那阵,我喝不惯那又咸又涩的井水,由于缺水,我的咽喉又肿又痛。邻居付大娘得知后立马送来自家腌渍的咸白菜说:“熬咸白菜汤专治嗓子疼。”我端起母亲熬的菜汤,疑惑地问母亲:“这也能治病?”父亲催我说:“人家一片好心你就快喝吧!”没想到转天我的嗓子特舒服,不适症状很快消失。
村民们看到我小小年纪就靠拄着双拐走路十分同情,纷纷送来偏方土方让母亲给我试用。为了让我的腿病得到继续治疗,村支书还委派队里的干部带上大队证明陪着母亲和我去十里以外的兵营医院请求子弟兵的帮助。坐在农用手扶拖拉机上,迎着和风暖阳、展望公路两旁绿油油的庄稼和缓缓流淌的小河,心情特舒畅。我在感到田野景致挺新奇的同时更有一股感动和温暖在胸中荡漾。
村里的父老乡亲热心厚道,孩子们同样也乐于助人。我永远也不会忘了救我一命的三位小学同窗。那是我到农村第一个夏天发生的事情。
七月初的一天,天空空降大雨。平日里就十分难走的坎坷不平的土路,雨天如同沼泽地。这样的鬼天气,我怎么去参加期末考试。在我望着天空发愁的时候,住在我家附近的女同学刘文英主动找来两位男同学,并借来隔壁工厂的小推车执意要推我去学校。雨虽然小多了,但风挺大。那条通往学校的乡间小路是那么泥泞难行。三位同窗深一脚浅一脚推着我并用浓浓的乡音说笑着。
走到打麦场时,突然,我听到一声惊呼“不好”又感到小推车极速地向后倒了几步停下。猛烈的动作震得我全身关节疼。不明真相的我急忙从雨布下探出头来张望。这时,看场的大爷走过来摸摸推车孩子的头对我说:“闺女你命真大。要是那根被风刮断的高压线碰到你坐的铁车上,你就没命了。亏了这孩子脑子灵手脚麻利才避免了一场大祸……”我感激地看着相识才半个月的三位同窗,又抬头望望那根仍在天空中飞舞的高压线,大脑一片空白……事后我常回想起那个场景,越想越敬佩农村孩子的心地善良、反应灵敏。
多少往事,萦绕心头。我仿佛又回到魂牵梦绕的小乡村,闻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听到乡亲们亲切的乡音,看到一往无垠的庄稼与广袤的天空浑然融为一体的天辽地阔……
我在那个小乡村度过梦幻般的青少年时期。农村的生活虽艰苦,但苦难的财富价弥珍。这是一种略带苦涩的珍藏。我敢肯定,十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对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意志的磨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从淳朴善良的农民身上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几十年过去了,农村生活留给我的温暖与感动一直在绵延,直至精神深处。人世间的美与善如美丽的雪花,干净明朗地落在心上润泽滋养心田。我会长久记得并感念那浓浓的乡情,我愿也能经常有惠于人,愿更多的人都为这个世界献出自己的爱,那将是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