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圣贤箴言来领悟弘扬中华慈善文化

2018-01-24陆镜生

慈善 2018年3期
关键词:仁德孟子论语

文/陆镜生

在我们的世界上,科技发展,工商农贸不断现代化,现代人获得的物质财富愈来愈充裕,然而这也大大刺激了现代人的物质贪欲的过度膨胀和自私自利的追求。当代人把人的价值单一地定位于物质财富的享用和高消费的基础上时,就演变成一种“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在这种情势下,消费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表征和获得社会性的身份建构的意义,人成为被动的、异化的消费动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商品崇拜是人的异化的重要因素。人类被他们自己的商品奴役了。即使休闲的自由和亲密关系的共享也被物化为一种占有与消费的精神状态。”《孟子·滕文公上》写道:“人之有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列子·说符》写道:“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君子不因为用来养身之物资而损害自己的身心修养。)确实在商品化的滚滚大潮中,人们容易被外物所奴役,行为容易被外力裹挟,最后深陷泥潭。《庄子·道跖》写道:“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不多不少是福,多余为害,任何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而财货更是如此。)《管子·内业》写道:“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实行节制私欲的道理,就可以不受万物的侵害了。)《盐铁论·本议》写道:“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用道义引导百姓,民风就淳朴;以货利示范百姓,民俗就浇薄;民俗浇薄就背弃道义而追求货利;追求货利,百姓就奔走交接于道路和市场之中。)因此在人们的物质贪欲膨胀,无视伦理道德而导致精神堕落、道德滑坡的时候,我们应该头脑清醒了,应该马上提倡“克己复礼”了。战国尉缭著《尉缭子·战威》写道:“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国家一定要具有崇礼守信、相亲相爱的大义,而后民众才能勇于战胜饥饿,换来温饱;国家一定要具有孝顺慈爱和廉洁知耻的风尚,民众才能战胜危亡,换来生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是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同时并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特别是要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风貌。具体而言,要学习古圣先贤的以教化为先。孔子讲“移风移俗”,管子讲“教训正俗”,荀子讲“习俗移志”,吕不韦讲“观其俗而知其政”,推动品德教育进入生活方式、社会风尚和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

我们学习中华文化需要放在全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之中。德国启蒙时期的大哲学家莱勃尼兹在《中国近事》中写道:“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法国《1793年宪法》通过《人权宣言》中第六条《有关自由》中写道:“自由就是属于个人的不侵犯他人的权利的行为的权利……道德上的限制表现在下列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的做人的基本价值观早已为西方的哲人所弘扬和实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英国大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断言:“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纪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命运。”他深信中国有很多价值观念的遗产,“这些都可以使其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的主轴”。他还宣称,能挽救二十一世纪,帮助二十一世纪的,只有大乘佛教和孔孟学说。我们中国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其修学条件要比西方人缘殊胜多了,因为西方人需要突破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难关,才能窥见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啊!

我们谈中华传统文化常常讲儒释道为代表,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用江河比喻,儒释道只是中国的长江、黄河,此外还有百川争流,有群经诸子百家。东汉的王充著的《论衡·别通》讲“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不谓之大者,是谓海小于百川也。”(一个人汲纳百家的学说,就像大海容纳千百条河流一样。如果这样的人不称为渊博,就等于说大海比河流小。)“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深知道术,无浅暗之毁也。”(见闻多,见识广,就不会被人讥笑为愚昧无知;深入知晓道德学问,就不会被人毁谤为浅陋愚昧。)这里我们从中华群经诸子百家中摘录一些涉及中华慈善文化的圣贤箴言。我们不可能阅读诸多圣贤的原著,但他们的每一句箴言都会给予我们以智慧的启示,帮助我们觉悟。这正如西汉的贾谊著《新书·劝学》中所讲的“见教一高言,若饥十日而得大牢焉,是达若天地,行生后世。”(受人指教一句高明的言辞,犹如饥饿十天而得享用大牢即牛、羊、猪三牲一样。这真是通达事理,如若天地般广阔,德行哺育着后世。)美国著名学者阿兰·布鲁姆在《巨人与侏儒》一书中说,对一本伟大著作或者一位伟大作者的反复阅读与信赖的消失,“不仅导致生活基调的庸俗化,而且也导致社会的原子化,因为有教养的民族结合在一起,是基于对德行与恶行、高贵与卑鄙的共通理解。”而“这些共通的理解,离不开伟大的书。”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绝对不能离开群经诸子百家的伟大的书。因为凡真正的思想家,其思想总是有超越的一面。这超越的部分作为文化遗产,便具有永恒的价值。

这里摘录的古圣先贤的箴言包括仁、义、礼三方面。为什么讲中华慈善文化要包括仁、义、礼三方面呢?因为这里有中华历史的教训。《老子》第三十八章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这段话实际上总结了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历史教训。在三皇时期是以“道”治国,从领导人到百姓都保持有纯净纯善的本性,能按天地自然的规律治国,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所不为。当人们逐渐丧失纯净纯善的本性,人心有了少许污染时,就不能以道治国了,只能以德治国了,比如尚能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已经不能无为而治了。后来随着人心污染的程度,降为以“仁”治国,继之以“义”治国,最后是以“礼”治国。中国从汉朝始主要是礼治,辅以提倡“义”和“仁”。这一直持续到清朝。时至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替时期,礼治也逐渐衰落。打倒孔家店,宣传“礼教杀人”,结果仁、义、礼成为封建糟粕,百姓也不敢问津了。我们现在提倡“仁爱”“慈悲”,要接受历史教训,把礼、义、仁结合起来,把礼、义作为仁的基础。《论衡·非韩》讲“国之所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之。”战国吴起著《吴子》讲“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西汉扬雄著《法言》讲“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敬而人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讲“人必其自爱也,而后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孟子·离娄上》讲“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战国荀况著《荀子·大略》讲“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论衡·答佞》讲“君子耐(能)以礼防情,以义割欲,故得循道,循道则无祸。”战国韩非著《韩非子·解老》讲“深其根,固其抵,长生久视之道也。”根就是礼和义。下面依照“礼”“义”“仁”的顺序,将古圣先贤的箴言一一介绍。在“礼”方面,《论语·学而》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以学文。”“贤贤易色”(敬重贤德,看轻美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八佾》讲“居上不宽(居领导地位而不宽宏大量),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论语·雍也》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论语·宪问》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战国荀况著《荀子·修身》讲“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西汉杨雄著《法言·先知》讲“大器其犹规矩准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论语·颜渊》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管子·五辅》讲“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春秋齐晏婴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仁)》讲“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一)》讲“人君无礼,无以临拜,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道家列御寇著《列子·杨朱》讲“礼义成则名位至矣。若触情,耽于嗜欲,则性命危矣。”西汉桓宽著《盐铁论·错币》讲“救伪以质,防失以礼。”《论语·泰伯》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经》能使人振奋情绪,礼仪能使人懂得自立处世,音乐能帮助人涵养性情,使学有成就。)《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以处世和谐为可贵)《论语·子路》讲“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宪问》讲“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荀子·成相》讲“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说林训》讲“非规矩不能成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论语·八佾》讲“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仪,与其铺张奢侈,宁可节俭朴实;丧礼,与其过分周到,宁可悲戚。)春秋战国之际墨子著《墨子·法仪》讲“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淮南子·诠言训》讲“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能正人者也。”

接着下面介绍“义”。“义”的意思是正当的事该做的一定要做;不正当的事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论语·里仁》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雍也》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述而》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子罕》讲“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弃绝四种弊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武断,不执着拘泥,不自以为是)《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先付出辛劳,然后收获,这不是提升品德的途径吗?自我批评,不去批评他人,这不是消除过错的途径吗?)《论语·子路》讲“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起居行为端正庄重,工作严以律己,待人忠心坦率,即使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也不丢掉这些品德。)《论语·宪问》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卫灵公》讲“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阳货》讲“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义以为上,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老子》第四十六章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孟子·离娄上》讲“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淮南子·说山训》讲“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兰草生于幽谷,不因无人佩带而无芬芳香味;船舟停泊于江海,不因无人乘坐而不浮于水上;君子修行礼义,不因无人知晓而停止。)《论语·卫灵公》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讲“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高下,善于联系群众而不拉帮结派。)《老子》第二十二章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孟子·尽心上》讲“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不干我所不该干的事,不要我所不该要的东西。这样行事就可以了。)《荀子·修身》讲“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身体操劳而内心安逸,就去做;得利少而道义多,就去做。)《荀子·强国》讲“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管子·五辅》讲“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墨子·大取》讲“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墨子·费义》讲“万事莫贵于义。”(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

接着下面再介绍中华古圣先贤阐述的“仁”。《论语·里仁》讲“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八佾》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做人缺少仁义之心,礼仪对他有何用呢?做人没有仁义之心,音乐的美育对他又有何用呢?)《论语·里仁》讲“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定于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德对自己有利而去实行仁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离开仁道,怎么能成就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紧急匆忙时刻也是这样,颠沛流离时也必然这样。)《论语·雍也》讲“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辛劳动,而后有收获,这可以算是仁德了。)“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述而》讲“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践行道义,坚守德行,亲近仁人,游息于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离我们远吗?我追求仁德,这个仁德就来了。)《论语·子路》讲“刚、毅、木、讷近仁。”(刚强、坚毅、朴实、言语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会接近仁人。)《论语·宪问》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论语·卫灵公》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向远大的人、仁义之人,不贪求生存而有损于仁义,只会勇于牺牲性命而成就仁义。)“当仁,不让于师。”(面临仁义之事,要急着去做,不必跟老师谦让。)《老子》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圆满的“善”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又不跟万物相争。它居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处,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要像水那样卑下,心胸要像水一样清净,交朋友要像水一样真诚,说话要像水一样守信,理政要像水一样有条理,办事要像水一样能臻于完美,做事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不跟万物相争,因此不会有过错。)《墨子·修身》讲“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君子做人之道是: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有时表现出济贫的道义,对活着的人表现出仁爱,对死去的人表现出哀痛。)《墨子·尚贤》讲“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成为贤人的方法是什么呢?回答是,有气力的人马上去帮助人,有财产的人尽力分给他人,有道义的人劝导大家,教化大家。)《孟子·公孙丑上》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吸取他人优点变成自己的优点,这就是跟他人一起做善事。所以君子最大的事就是跟别人一起做善事。)《孟子·滕文公上》讲“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离娄下》讲“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尽心上》讲“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存心有仁爱,行事守义礼,身居高位的人做事的品格就完备了。)《荀子·劝学》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不苟》讲“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善作为一种原则,不真诚就不能在独处时专一于仁义;不能独处时专一于仁义,就不能把仁义表现于外;不能把仁义表现于外,就即使发自内心,在脸上露出来,在语言上表达出来,人们依然不会顺从他;即使顺从他,也必然不信任。)《荀子·非相》讲“君子之于善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君子对于善,心意上爱好它,行为上信守它,乐意地谈论它。)《荀子·非十二子》讲“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有仁德的人没有他不爱护的人,没有他不尊重的人,没有同别人相争的,胸怀就如同天地能包容万物那样宽阔,倘若能做到如此,那么贤人会敬重他,不贤人也会亲近他。)《荀子·大略》讲“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故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管子·版法》讲“悦众在爱施,有众在废私。”《管子·戒》讲“道德在身,故不为物惑。”《吕氏春秋·季秋纪·精通》讲“圣人形德乎己,而四方咸於乎仁。”(圣人自己表现出品德修养,而边远人民都以仁道端正自己。)《吕氏春秋·长利》讲“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利虽倍於今,而不便於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作为心怀天下的士人,考虑的是天下人的长远利益,并且自身坚持这样处世:假若所获利益跟今日相比高达数倍,却不利于日后的长远利益,就不该去做。虽可以得到长远的安定,然而却只是为自己的子孙谋私利,也不该去做。)《列子·黄帝》讲“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住而不爱哉?”(做了贤良的事而不以为做了好事,这样的人会不为人爱戴吗?)《新语·本行》讲“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淮南子·主术训》讲“圣人至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圣人对于仁善,不因它小而不兴办;对于自己的过失,不因它微小而不改正。)《潜夫论·论荣》讲“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人应以仁德为重,而视权势为轻;应藐视地位而以行义为荣。)《孟子·梁惠王上》“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假如轻视仁义,而看重私利,则不争名夺利是难以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的。)《孟子·公孙丑上》讲“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仁是上天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乐的处所。没有什么阻止你,你却不仁,此乃没有智慧啊。)《孟子·公孙丑上》讲“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一个人没有仁德,也没有智慧;没有礼让,也不懂得义理,就只能受他人役使了。)《孟子·离娄上》讲“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自己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那么得反问自己对别人的仁爱足够了吗?自己管理别人,而别人不接受管理,那么得反问自己的智慧足够了吗?自己以礼待人,而别人却没有以礼回报,那么你得反问自己对人恭敬得足够了吗?自己的爱人、治人、礼人都没有得到预期结果,都要反过来找自身的原因。自身言行端正,则天下人就会回归他。)《孟子·离娄上》讲“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仁是人的安定的宅第,义是人的正大光明的道路。有宽大的安适的房子不住,舍弃正大光明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孟子·离娄下》讲“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禹想到天下有遭水淹没的人,好像自己使他们淹没了一样;后稷想到天下有挨饿的人,好像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孟子·尽心上》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爱自己的亲人,因而能仁爱人民;仁爱人民,进而爱护万物。)《论语·学而》讲“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面善心不善,这种人不是真仁。)《论语·里仁》讲“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能以正确的准则来爱护人或憎恶人。)《论语·公治长》讲“老人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年人生活安适,使朋友相互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墨子·兼爱中》讲“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意思是要相爱相利,不要相恶相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大取》讲“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己在所爱,爱加于己。伦列之爱己,爱人也。”(对人仁爱,不排除自己,自己也在所爱的范围之内。自己在所爱的范围之内,所以爱也加于自身。从平等意义上讲,爱己,也就是爱人。)《孟子·梁惠王上》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庄子·列御寇》讲“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把恩惠施予他人却念念不忘,这不是出于自然而然的布施,连商人都瞧不起这种人。)《孟子·尽心上》讲“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矣。”(天地万物都具备在我本性之内。反问自己是真诚的,这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竭力施行推己及人的恕道,到达仁德的境界,没有比这样做更近便的了。)《荀子·法行》讲“同游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新语·思务》讲“达于义者,不可动以利。”(通达仁义者,不可因利禄而动心。)《淮南子·缪称训》讲“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恶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论语·子张》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博地学习而且笃守自己的志向,切实地发问而且对当前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仁德就在其中了。)《孟子·公孙丑上》讲“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老子》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墨子·兼爱下》讲“仁者无敌。”《孟子·公孙丑上》讲“仁者荣,不仁则辱。”《孟子·滕文公下》讲“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仁义的道路被阻塞,那就像率领禽兽吃人,人与人之间将相食。)《孟子·离娄上》讲“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孔子说:“仁德力量是不可能以人的多少来计算的。”一国的君主倘若崇尚仁德,天下就没有匹敌的对手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列子·说符》讲“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做善事不为名,但名声会随之而来,名声不与利益相约,但利益会归附而来;利益没有与争夺相约,但争夺会跟着而来。所以君子做善事要慎重。)《法言·先知》讲“使之利其仁,乐其义,厉之以名,引之以美,使之陶陶然,之谓日新。”(使人们因施行“仁”而得到利益,因施行“义”而得到快乐,用名誉加以勉励,以赞扬加以引导,使人们都得到快乐,这可称为日日有进步。)《庄子·盗拓》讲“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荀子·大略》讲“推恩而不理,不成仁。”(施行恩惠而不合理,就不能成为仁。)古圣先贤提倡礼、义、仁的同时,进一步主张“仁政”。《墨子·节用中》讲“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孟子·梁惠王下》讲“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墨子·并爱上》讲“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孟子·梁惠王下》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写完有关礼、义、仁的圣贤箴言,这里还要加上圣贤有关“因果”的箴言。为什么?因为深信礼、义、仁,人们会耻于作恶;倘若深信因果,人们会不敢作恶。《新语·术事》讲“圣贤与道合,愚者与祸同。怀德者应以福,挟恶者报以凶。德薄者位危,去道者身亡。万事不易法,古今同纪纲。”(圣贤与道义相结合,愚蠢的人与灾祸相合。怀有道德的人得到幸福,抱有邪恶的人有灾祸相报;道义浅薄者地位垂危,丢弃道义的人身遭灭亡。这是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今相同的法度。)《孟子·公孙丑上》讲“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论语·命义》讲“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纵情施欲而凶祸到。”《新书·大政》讲“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不改,必受天殃。”《吕氏春秋·本生》讲:“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所以《孟子·尽心上》讲“善心莫善于寡欲。”(修身养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物质欲望更重要了。)

中国人民在西风日烈的时候,必须回归传统,回归圣贤文化。而圣贤文化的核心是慈善文化。我们学习和弘扬古圣先贤留传下来的慈善文化,要重视价值观。宋代著名学者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告诉我们,我们要有自觉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担当。中华的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具有高层次的价值。它的价值导向是真善美慧。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慈善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我们认清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价值评判标准,即对金钱、权利、地位的崇拜,已造成社会上的人心浮躁和急功近利;有助于我们进行人格修养,有助于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最终价值观和中国人的最高本质,有助于我们中国老百姓天天都守望相助,和谐共处,有助于我们的慈善事业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更是为了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为了美好的未来。人的价值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它是一种超越自己有限生命以融入无限之中的意向。我们中国人有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慈善文化。我们通过圣贤的箴言来认识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这些箴言所传达的中华慈善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明确而坚定地信奉和服膺的精神珍宝。它会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了一贯性,有了正面价值的导向性。《孟子·离娄上》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们可以加上一句:人自身之本在人格修养。而人格修养关键在于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圣贤的箴言可以帮助我们仔细观察我们身心毛病。《论语·里仁》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经过反省,我们会生起惭愧心。“惭”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良心”,是王阳明所讲的“良知”。“愧”是对外面大众。惭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对得起社会大众。不自省,没有惭愧心,是自暴自弃。知过,知善是觉悟。改过,修善是品格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他还指出“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这是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理解。在中国历史上,“大同”的特点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小康的特点是“礼义以为纪”“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我们善用圣贤箴言,来学习和弘扬中华慈善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中华圣贤的箴言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浇灌我们的心田,滋养我们的慧命,增长我们的温馨的生命气息,赋予我们坚强的信心、力量和勇气。在追求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迎着狂风暴雨,直面惊涛骇浪,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仁德孟子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为仁由己
磨刀不误砍柴工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