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2018-01-24韩燕妮
◎韩燕妮
当前我国农业旅游普遍存在部门难统筹、产业缺联动、产品缺体验、文化缺深度等问题,全域旅游则是实现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时期农业旅游的重要推动力。如今全域旅游推进如火如荼,目前我国300余个市、县已经先后启动全域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名单。陕西省作为旅游大省,如何以全域旅游为指导,促进全省农业旅游的突破性发展,成为当前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重要课题。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所谓全域旅游,即为各个行业积极融入,各个部门共管齐抓,全域居民齐参与,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全部核心要素,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需求的全新区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有着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全产业以及全社会等特性,当前已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对未来旅游发展顶层设计、资源保护、管理运营以及投资建设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农业旅游则是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的大热点,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农业旅游经济,做好农业旅游规划建设,对落实全域旅游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全域旅游中的“全域”包括城市区域、农村区域以及城乡结合区域三大部分,农村区域则是全域的基础与核心部分。总而言之,全域旅游发展,农业旅游是重头戏。[1]
农业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农业旅游契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逃离城市以及养生休闲的精神追求,同时由于城乡交通的日益便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假日供给增加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农业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潮流,并构建起了全新的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就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来看,陕西省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兵马俑的故乡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农业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拥有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浓郁古朴的农业文化,不仅有人文旅游与自然风光,也具备特征鲜明与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陕西省旅游局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陕西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7亿人次,占据全省游客接待人数的39%,乡村旅游从业者达到24万人,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2万家,农民就业人数达到14万人,全年农业旅游营业收入70亿元,其中西安等部分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农业旅游收入达到地方农业总产值的30%。全省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7个,旅游特色名镇79个;全省域150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稳步推进。如关中民俗生态休闲体验旅游景点—周至水街、民俗文化体验景点—马嵬驿等,都是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典范。[2]
2017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中,陕西省共有17个市、县(区)入选,其中包括宝鸡市、汉中市、华阴市、延安市宜川县等。陕西全域旅游发展的积极性日渐高涨。《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突出乡村旅游的富民功能……构建关中乡愁型旅游带、秦岭美丽田园乡村旅游带、陕北特色乡村旅游带,使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扶贫的中坚力量。”陕西省第十二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明:2017年全省将积极创建全域旅游试点省份,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培育民俗旅游、康体养生以及体育健身等旅游业态。[3]整体来看,全域旅游背景之下,陕西省农业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逐步实现由低效粗放的农业旅游向高效精细的农业旅游转型发展。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困境
(一)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不健全
全域旅游理念下,农业旅游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在体制机制创新、基础建设等各方面予以完善。当前陕西省部分地区农业旅游发展进程中,虽然政府积极性强,政府大力推动的农业旅游发展格局也已基本形成,但社会参与、游客参与以及市场主体参与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参与机制亟待完善。同时农业旅游发展中,农业产业以及农业旅游管理等涉及诸多部门,导致存在管理缺位与多头管理的现状,形成政府职能交叉等问题;并且许多地区缺乏乡镇级别农业旅游服务管理机构,使得地方农业旅游基础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等各方面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虽然部分地方不断深入推动旅游创新改革,但也存在“换汤不换药”、换机构不换机制、换基础不换理念、换形象不换体制的问题。[4]
(二)形式化与表面化
全域旅游背景之下,农业旅游发展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推介、轻基础的现象。目前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也存在类似问题。由于对全域旅游的理解不深入,望文生义,带有极强的地域空间特征与概念,简单看作旅游资源在地域空间的渗透与覆盖,处处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空泛化与空心化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农业旅游景点缺乏对文化意蕴、特色化资源的深入发掘,功能性、新奇性以及高品位项目建设缺乏。全域旅游理念下的“旅游+”成了简单的“开疆拓土”与跑马圈地,农业旅游的带动作用与综合优势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对于陕西省农业旅游而言,发展“旅游+”也并非全方位、多角度的“+”,而是有重点、有选择的“+”。
(三)低端化与同质化
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动全域旅游,但部分地方由于缺乏对自身旅游优势与特征的精准把握,在农业旅游项目、产品以及产业的规划与建设上存在低端化与同质化问题,少数地区甚至简单模仿与跟风,同种旅游业态一拥而上,不仅无法产生农业旅游社会与经济效益,且会造成资源浪费。综合来看,当前陕西省农业旅游业态基于市场需求与推动而发展形成,旅游业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层次感;并且农业旅游的资源也尚未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尤其是在部分小区域中,诸多农业旅游业态有着明显的相似性,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以及高品位的生态休闲旅游需求。并且同质化也带来了彼此恶性竞争,导致地方旅游收益下降。例如关中与陕北地区农家乐经营内容与方式较为类似,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地方盲目照搬城市休闲会所的发展模式,缺乏长远规划与明确发展定位,无法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难以实现全域化发展潜力。[5]
(四)旅游产业创新乏力
当前陕西省许多地区都非常重视对全域旅游与农业旅游的规划,但对如何编制旅游规划以及如何深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认识较为模糊,一些农业旅游规划无法体现全域旅游的变革思想以及本质要求,尤其针对部分以本地农户为主要经营户的乡村旅游而言,由于经营者综合素质所限,乡村旅游经营思路、投资金额以及市场预见性都受到了极大制约,缺乏规范合理、标准统一的市场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同时农业旅游产业同相关产业融合程度不足,旅游业态相对较为单一,虽然当前陕西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日趋多元,民俗文化开发、生态农业与产品开发等日渐深入,但整体影响力尚不足。农业旅游发展除了依托于自然生态与文化条件,农业旅游偏重于游、住、食、购,农业旅游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完全开发释放,特别是具备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尚未得到深入挖掘,旅游产品内涵不够丰富,产业带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支撑才是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这也是当前陕西农业旅游发展所缺乏的内容。
三、依托全域旅游背景实现陕西省农业旅游新发展
全域旅游背景下,农业旅游的核心理念表现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以及“旅游+”理念几个方面。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以及当前山西省内农业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之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首先应形成农业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全域发展理念完善规划,体现地方旅游资源特色,由景点旅游发展为全域旅游,注重环境生态治理,实现农业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营造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优良氛围。首先,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以及农业旅游的兴起,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做好农业旅游规划布局,为实现农业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地方应构建起总体规划控制与详细规划实施的系统机制,将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等同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有效衔接。[6]其次,地方政府部门应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成立农业旅游以及旅游扶贫办公室,构建起农业、旅游、国土、交通以及规划等各部门统筹推进、分级指导的农业旅游发展体系,科学带动旅游全域化发展,应按照统一规划、梯次建设以及差异布局的原则,利用农业旅游发展特色模式实现带动示范以及差异发展的效果,逐步构建起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
(二)注重科学发展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也应遵循科学发展理念,注重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整体推动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政府带动与群众响应相结合。首先,陕西省农业旅游应坚持保护性开发,结合地方历史民俗文化、农业产业基地以及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合理编制农业旅游发展规划,针对有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的区域,实施整体规划与建设,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盲目雷同发展的乱象。以文化名城韩城为例,其农业旅游在发展规划中可紧扣“黄河特区”以及“史记文化”的主题,注重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编制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景区建设等规划,构建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与土地利用规划办法等,实现人人参与、处处景点的农业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同时推动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有效结合,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使农业旅游成为整合各方资本与资源的重要推动力,实现农业旅游的科学发展。此外应注重政府带动与群众响应的结合,充分利用陕西省旅游联席会议制度的促进作用,实现全要素动员,将政府带动与群众响应相结合,形成合力,推动旅游与农业的协调发展。[7]具体应完善农业旅游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交通环境等,鼓励与引导农业旅游发展基础与潜力较好的地区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同时以全域旅游为指引促使公共服务等向农村延长,构建起全域农业旅游区,使其成为农民的幸福乐园。
(三)推动农业旅游供给侧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陕西省农业旅游产品升级,旅游发展体制与机制创新,需进一步加速农业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供给侧改革可充分依托陕北、陕南与关中三大自然景观区,规划建设一批富有参与性、体验性以及地域特征的旅游产品业态,例如加快完善构建关中民俗风情区,重点发展农作体验、教育农园、采摘等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利用渭北生态与自然优势以及苹果产业,丰富农业观光、采摘、垂钓等旅游区,吸引更多城市游客。加快秦岭人文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圈构建;以丝绸之路为核心,搭建人文历史旅游长廊;推动黄河旅游带发展,积极开发温泉旅游、森林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类旅游新业态。同时,深入挖掘与整理乡村历史民族文化、建筑与地域文化等,利用文化丰富旅游景观,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培育发展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业态丰富的农业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与特色化,实现“一村一色、一镇一貌”的格局,如延安万花山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可充分结合陕北窑洞文化,让游客感受窑洞文化的魅力。[8]此外可利用特色优质资源,以及特殊政策与特色项目引入投资者,加快农业旅游综合体、旅游名镇以及旅游景区建设,促进形成一批农业旅游集聚区以及旅游产业基地,为农业旅游全域产品构建打下良好根基。如可加强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业旅游业态发展也可以特色小镇的打造实现推动。结合地方农业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小镇,融合生态、生产以及生活为一体,使特色小镇不仅成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展示窗口,也能够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业旅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方向的重要路径。
(四)促进“旅游+”发展
“旅游+”战略当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这也为全域旅游发展带来了产业支持。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于农业旅游发展而言,“旅游+”也成为了大势所趋。当前陕西省需着力在农业旅游与文化、精准扶贫、休闲、互联网等结合上下功夫,加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业态创新以及与“互联网+”的融合,构建起大旅游与大产业。首先,可推动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养老、旅游+养生等全新农业旅游业态,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区域人文与自然优势,创建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例如咸阳泾阳县可以“旅游+文化”为农业旅游发展规划理念,全力挖掘全县深厚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的资源特征,以文化内在提升农业旅游内涵,具体可结合泾阳县优越的区位优势,整合地方历史文化、工业文化、古代水利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构建起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以及冬季温泉的农业旅游产品,使游客感受到遍地是古迹、处处是文化的旅游体验。同时鼓励各地立足本地区实际,深入发掘地方民俗、文化、生态特色,因地制宜,构建独具特征的旅游发展业态,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此外也应加强“旅游+互联网”的发展,用信息技术武装农业旅游产业。[9]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充分调动农业旅游企业积极性,摆脱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不足的发展瓶颈,有效巩固农业智慧旅游发展基础,促进农业旅游景点逐步实现wifi全覆盖、在线预订、电子讲解、智能导游等信息化功能,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同时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以及营销模式的升级,实现线上活动、营销、决策等农业旅游线上服务,构建起多元化、个性化的线上、线下农业旅游系统。
四、结语
全域旅游战略目标,既关系到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与社会转型提升密切相关,而农业旅游则是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当前形势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应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之下,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明确旅游发展规划,加强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旅游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旅游大发展,推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刘家明.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2016(12):7-9.
[2]陕西发力“全域旅游”[R]. http://www.sxta.gov.cn/sxtourgov/proscenium/content/2017-02-03/14129.html.
[3]孙联柱,韩继东,王海青.以农业观光为基础的陕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60.
[4]吴恒,马华泉.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66-68.
[5]马斌斌,鲁小波.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海棠山乡村旅游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6(2):30-34.
[6]达达.从全域旅游角度下好农业旅游这盘棋[N].江门日报,2017,2.
[7]吴军.陕西:从资源大省迈向旅游强省[J].中国报道,2017(3):110-113.
[8]问建军,汶录凤,王鼎峰.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1):220-222.
[9]薛兵旺.关于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业精准扶贫的深层次考量——以黄陂老区生态旅游区建设为例[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