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鍾”“鐘”辨析

2018-01-24封国华

中国篆刻 2018年5期
关键词:乐器

文︱封国华

“钟”的繁体有两个,即“鍾”和“鐘”。“鍾”是一个形声字,《说文·金部》:“鍾,酒器也。从金,重声。”《正字通·金部》:“鍾,壺屬。漢大官銅鍾,即酒巵。”“尧舜千钟,孔子百觚”是形容善饮酒的一种夸张说法,后因用为饮酒海量之典。“鍾”由本义酒器引申为容量单位,《广韵·鍾韵》:“鍾,量名。”鍾作为容量单位的标准并不统一,春秋时齐国的公量以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鍾。合六斛四斗。“田氏代齐”主要原因是田家以大斗把粮食借出,用小斗收回而得民心。齐景公九年,即公元前539年,景公派晏婴出使晋国,晏婴私下对叔向说: “齐国政权最终将归田氏。田氏虽无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人民拥戴。”田氏代齐后田家的“家量”就变成了齐国的标准量器。战国时魏、秦等国也兼用这种量器,合八斛。“鍾”由容量引申有积聚的意义。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的“钟”就是积聚、集中的意思。这首诗繁体创作时“钟”字还原繁体出错率较高,还原繁体应作“鍾”,而不是“鐘”。另外,这首诗在繁体创作时,有些书家把“层”写作“曾”,有些不懂文字的书法爱好者误认为用错了,其实没有错。杜甫原作就是用的“曾”字,因此,也有人认为古人用错字就说是通假字。古人根本没有用错字。“曾”是一个象形字,它的本义是甑,是“甑”的本字,由于甑架在锅台上使用,因此,“曾”有增高、层叠的意思,“曾”也是“增”和“層”的本字。现代汉语中曾、甑、增、層(简化作层)表义分工明确,不可随意乱用。“鍾”由积聚进一步引申有专注的意思。成语一见钟情典出《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钟情就是感情专注,多指爱情。一见钟情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钟”对应的繁体字有两个,“鍾”对应的简化字也有两个,一个繁体字简化为两个简化字,“鍾”字并不是个例,这一点我们在规范字书写创作时应当注意。著名学者錢鍾書,如果用简化字书写成“钱钟书”他并不认可,因为“钟”对应繁体有两个,表义有分工,錢鍾書小时后抓周抓到的是一本书,意即钟爱书。用“钟”表义不明确,这时我们用简化字应用“锺”。简化字“锺”一开始源于民间,官方并不认可。现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已收录,是“鍾”的简化字之一,錢鍾書规范简化字作钱锺书。

“鍾”也是古地名,《左傳·哀公七年》:“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邘。”作为姓氏的钟、钟离,“钟”的繁体一般作鍾。凤凰卫视使用繁体字幕,有一次有一个钟姓人名字幕用了“鐘”,有一位观众向凤凰卫视反映说“鐘”姓用错了,因为没有“鐘”姓,凤凰卫视的答复是没有用错,说那个人就是姓鐘,而不是鍾。《百家姓》中收录的是“鍾”,《万姓统谱》和《姓苑》中收录有鐘姓,鐘姓或许是小众。书家钟繇、钟绍京,钟姓繁体均为“鍾”。“鍾”还有其他很多意义,现在我们基本不用,这里不再赘述。不过,“鍾”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一个义项是古乐器,依据是《集韵》和《正字通》。笔者查阅了《集韵》,《集韵》对“鍾”的解释是依据《说文》说是酒器和姓。而对“鐘”和“銿”的释义中除了乐钟,还说通作鍾。《正字通》:“十二律之首曰黄鍾”,但后面又说:“《汉志》用黄鐘(前后不统一),《周礼》作鍾。《诗》鍾鼓亦作鐘鼓”,这说明“鍾”确实也可作乐器解释。而《正字通》对“鐘”的解释明确是乐器。《说文注》:“鍾俗本作鐘,今从宋本酒器。”《说文注》又说:“鐘,乐鐘也。从金,童聲,職茸切,九部經傳多作鍾,叚借酒器字。”由此可知,真正表示乐器的“钟”繁体是“鐘”,表示容器的“钟”繁体是“鍾”。古代文献中有“鍾”“鐘”通用的例子,都可以表示乐器和容器。后来,二者在使用上基本有了分工,“鍾”一般表示容器,“鐘”一般表示乐器。笔者认为,在书法作品中,如果临帖或抄录古文,应该按原文。如果创作还是明确分工较好,毕竟《现代汉语词典》对“鍾”和“鐘”也明确分工。不要和“故宫日歴”(“歴”应为“暦”)一样,死抱《史晨碑》不放,以致遭到许多学者批评。

作为乐器的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陶制的。《正字通》:“《世本》曰:‘颛顼命飞龙氏铸造洪钟,声震而远。’”笔者认为颛顼时代的钟应该是陶钟,是制造,非铸造。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是大中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编钟的数目逐渐增多,以九枚一组的为多,现在见到最多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计四十六枚,分三层悬挂。在“钟”上刻字是古文字传下来的重要方式。陶器上的文字叫陶文;龟甲上的文字叫甲骨文;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作金文;因为是刻写在钟鼎上的,所以又叫钟鼎文。春秋战国时期占领一个国家,如不毁了被占国的宗庙就不算最后占领,毁宗庙的一个标志性的行为就是毁掉宗庙的钟。吴王阖闾伐楚国破其九国之钟,伍子胥入郢国毁其十龙之钟。秦始王统一中国后,为了显示空前的丰功伟绩,造了一个千石之钟。在中国古代,钟可以说是国家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钟是明代的永乐大钟,该钟高六米七五,钟身内外铸有二十三万字的佛经咒语。钟身经文由被朱棣誉为当朝王羲之的沈度书写后翻铸,经当代学者查证,这么多字竟然没有一处差错。

“钟”表示乐器或容器时,我们还原繁体比较容易辨别。有些词汇虽然有“钟”,但表义与乐器和容器无关。如:龙钟,它可以指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也可以指身体衰老貌、行进艰难貌、沾湿、沾湿貌、行动不灵便,还可以指竹子。这些与“龙”“钟”毫不相干的意义是怎么产生的呢?“龙钟”是一个叠韵联绵词,如果我们想从字形去推敲联绵词的意义基本要走入死胡同,“龙钟”也不例外,因为其义寓意于音,而非寓意于形。当然有些联绵词从单字字形解释也行得通,这里暂不作讨论。表达“龙钟”意义的词汇有十几种,如:隴種、龍鍾、龍鐘、儱偅、籠東、東籠、躘蹱、瀧涷等。“隴種”最早出现在《荀子》议兵篇,杨倞注,其义未详,皆盖摧败披靡之貌。联绵词是由早期的复辅音声母向后期的单辅音声母单音词分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代典籍中常有单用一字的例子。如《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卒”即《尔雅》之“崒,崔嵬。”《说文》对“泷”的解释是雨水滴落貌,这是“龙钟”释为“沾湿”的源头。边塞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里的“龙钟”就是沾湿的意思,意思是说,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沾湿了双袖还在流淌。《广韵》:“瀧涷,沾漬也。”“摧败披靡之貌”应是冒雨行进沾湿衣服引申而来,因为冒雨行进导致行进艰难,疲惫不堪。年长者体力衰退,行动不灵便,犹如雨中行进艰难,因此,龙钟也可以表示年长者、衰老等义。那么,“龙钟”为什么还可以指竹子呢?《广韵》:“龍鍾:竹名,產羅浮山。”《丹铅录》曰:“龙钟,似竹摇曳不自持也。”杜甫诗:“徒然潜隙地,有靦屡鲜妆。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薛苍舒注:“龙钟,竹名,谓其竹之枝叶摇曳不自矜持。”不过这个观点有些学者并不认可,认为龙钟表示竹子是反训。依据是庾信《邛竹杖赋》所谓“霜风色古”“霜染斑深”“幽翳沉沉”,正可说明与“老态龙钟”相反的形象,大而苍劲。《辞通》是一部解释古书中异体同义词语的辞典,它指出“强健亦称龙钟”。“龙钟”作为竹名到底是引申还是反训,我们没必要纠结。“龙钟”的许多异形词属“隴種”或“瀧涷”的音转,“東籠”为音节倒置形式。对于书法创作繁体用“龍鍾”或“龍鐘”都是正确的。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央视拍了电视剧,第十五集《降法斗三怪》中有一段隔板猜物的情节。第一次用丹盘放了一套宫衣,乃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因孙悟空施法,变成了破烂流丢一口钟。于是,孙悟空叫师父猜是破烂流丢一口钟,唐僧低声细语“一口破钟”,随即报了“破烂流丢一口钟”,打开柜子发现里面真的是一口破的铜钟。这一集内容是根据《西游记》四十六回拍摄的,这一回中的破烂流丢一口钟不是一口破钟,而是一件破烂的僧袍,流丢是方言,形容腐烂欲滴(溃)的形状。一口钟指一种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以形如钟覆,故名,又名“斗篷”“莲蓬衣”“一裹圆”。《通雅·衣服》:“周弘正著绣假钟,盖今之一口钟也。凡衣掖下安摆,襞积杀缝,两后裾加之。世有取暖者,或取冰纱映素者,皆略去安摆之上襞,直令四围衣边与后裾之缝相连,如钟然。”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袍子的款式裁缝得很好,腰肢上扎了两道宽褶,一下子就显得细腰之下摆衩撒开,很像一把刚收起的统伞,所以这种袍子又叫做一口钟”。其实,“一口钟”在《西游记》三十六回已有交代,“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无的穿着个一口钟直。”这里的描写“一口钟”明确是一件衣服,由于导演和演员不懂或粗心,这一集闹了一个笑话。这一错误据说最早由钱锺书发现并致函给央视剧组,但央视剧组迟迟没有修改,直至钱锺书的《围城》拍成电视剧后,剧组才筹钱重新拍了几个镜头,将破钟换成了僧袍。不过演员配音仍未更改,唐僧低声细语处还是“一口破钟”,八戒的配音仍是“这口破钟”。根据“一口钟”得名缘由,衣服一口钟的“钟”繁体应为“鐘”。破烂流丢一口钟,不能说是一口破钟。电视剧《西游记》中还有一些文字语言错误,这里暂不作讨论。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导演和演员,要拍好一部戏,除了拥有高超的演技,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养。

猜你喜欢

乐器
学乐器
乐器学视域下曾侯乙墓乐器某些问题的阐释
乐器
东汉画像镜中的“琴”型乐器初探
乐器家族
乐器也疯狂
自制小乐器
找乐器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