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活动研究

2018-01-24吕雪

山西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操体育活动

文 / 吕雪

一、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活动兴起的背景

清末民初中西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下中国传统文化表现逊色。自“师夷长技以制夷”政策思想伊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良策。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人们开始广泛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尤其女性思想觉悟发生较大转变,数百年的女性缠足旧习逐渐淘汰。女性解放运动使女性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文化,担当起自我拯救和提升的历史使命。自清末戊戌变法开始,以“救亡图存”为使命的维新人士非常注重女性个体觉悟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1]。20世纪初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留洋的先进知识女性,站在民族振兴的角度,积极弘扬尚武精神,在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引入中华武术、兵操、军事体操等对抗性较强的教学项目,即“军国民体育”。在强国保种、尚武精神和军国民体育思潮的鼓舞下,清末民初女子体育主要出现在一些女学中,整个社会基本没有出现正规意义上的女子体育活动。此时期各级各类学校的体操科内容主要是武术和兵操,较为注重体育活动的实用性和表现力,较少涉及到体育活动的影响与价值功用。

二、清末民初女子体育的活动范式

(一)思想解放与认知活动

这一时期的女子体育始终贯穿着男女平等、民族振兴、民主革命、救亡图存等思想,体育这一新的概念被引入,已然作为妇女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女子教育的合法与普及,军国民教育、平民教育、女子职业教育等思想扩大了女子教育范围。首先是在一些教会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吸引了较多女性参与进来,以兵操、球类等运动项目为主,逐渐扩展到游泳、滑雪等户外运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女子思想解放,寻求文明进步。1916年广东女学生张肩任在应征《女子世界》所写的《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一文中提出“吾以为急救目前女子之方法,断自体育始,断自本年本日始”[2]178。这彰显出体育活动对女子思想解放和自由发挥的明显作用,由此女子对于体育活动的认知更加深入。

(二)健康认知活动

女子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解放思想和寻求自由,还表现在追求内在的健康美。女性追求美是天性所赋有的,拥有健美身材的女性逐渐被社会接受和认可。1929年项翔高在《女子的体育与女子的将来》一文中提出:“女子要消除层层的压迫,收回应有的女权,需先恢复固有的能力;要恢复固有的能力,需先健全资金的身体;要健全自己的身体,不可不致意于体育。”1936年,霞飞在《妇女的爱美》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女性美的标准:“体格健康、肌肉发达、身材适度、轮廓均匀和举动活泼”[3],并强调身体均衡发展的生态之美。提倡女子体育不独是争取自由幸福,而是为了增进女子社会地位,破除封建旧习以及对妇女的重重束缚。这增加了女子参与社会活动和革命活动的机遇,并拥有发展自身事业的权利。

(三)体操训练活动

清末民初体操训练活动从女子学校逐渐普及开来,在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延续仿照德国体操、瑞典体操和日本体操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中把体操科列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对女子学校提出了“可以酌情增减体育内容”的规定[4]22,即不要求女生必须习练兵式体操,但后来在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大部分女校开展了具有尚武精神的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使体育活动内容更为广泛,女子参与体育活动更加积极主动。据史料记载,受日本体操的影响,一些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大力推崇军事化体操训练,目的就是保家卫国,因而女子学校不但开设具有尚武精神的兵式体操,而且有些女校还演习打枪(当时称为枪操)。

(四)童子军活动

童子军训练作为各国教育基本程序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各国国家环境和社会状况的不同,童子军的训练目标与训练原则也不一样。但共同的目的却是要养成适合国家需要的优秀国民,使儿童青年的德体劳美四育并进,以作国家社会的中坚。中国最早成立的学校童子军是1912年在武昌文华书院成立的男童子军,后来又在上海仓圣明智女子学校成立女童子军[5]657。另外,童子军训练受到了当时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女子精武体育会,由于精武体育会引入了西方先进的观点,摈弃了传统的门户观念,主张男女平等,精武体育会不但在学校、职业女学传授各种武术流派训练班,并开办了一批女性精武体育会组织,如各地女子精武会、精武女子精勤团、精武女子模范团等。

(五)军国民体育活动

一个民族所以能够存在,并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主要依靠活跃的生命与充实的元力。活跃生命与充实元力不足或缺乏,个体或民族定会衰败,甚至宣告生命了结。这不论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生命与元力在个人视角,称之为生活要素;在民族国家的视角,称之为立国精神,这也是对体育活动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理解。清末民初我国女子体育总是与“强国强种”、“救亡图存”、“体育救国”等民族主义精神联系起来,体育锻炼的内容多以“兵式体操”为主,分类教学,如投掷、攀援、爬行、滚翻技巧、器械操、跳远或跳高、射击、沙袋、战壕、游泳、救护、消防等。另外,还过分强调了体育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功能,实用主义体育占据主流[6]。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的本质,影响了人们对体育本质的理解,体育的推广与普及受阻。

三、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活动的肇兴与启示

首先,学校女子体育快速发展。女子体育肇始于女子教育,清末民初时期兴办的女子学校为女子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和空间,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发展的重要场所。当时女子教育的快速兴起反映出女子体育活动的肇兴,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发展情况、思想文化思潮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女子体育活动发展的影响。当时的女子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教会女子学校、民间进步人士开办的女子学校、官办女子学校。这三种类型的女子学校在清末民初时期发展较快。据史料记载,截至1902年,全国教会学校共有学生10158人,其中女学生4373人,占总人数的43%。截至1907年,来自《光绪三十三年份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数据显示,除甘肃、新疆和吉林三省外,全国其他各省均有女学堂,总数达428所,共有女学生15496人。至1909年,全国已有小学堂51678所,有小学生1532746人,其中女子小学堂308所,占小学堂总数的0.6%,共有女小学生14054人,占小学生总数的0.9%。[7]266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每周均有2至4学时的体操科,因而该时期学校女学生均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体育活动课程,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女子体育的快速发展。

其次,女子体育活动不断充实和发展。清末民初时期国内女子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办开来,而这些女子学校大部分开设有体育课,当时体育师资严重紧缺,尤其是女体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进步的女校负责人和一些归国留学人员意识到培养专门体育师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开办了一些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培训学校和体育学校,解决当时体育师资匮乏现象。随着女子学校、女子体育学校的兴办,学校中体育课程的开设,有些学校开始效仿西方国家的学校,举办小型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如1905年3月的上海《时报》曾报道过这样一条消息:“十五下午,上海务本女塾及幼稚舍举行秋季运动大会。运动大会次序如下:(1)缘绳;(2)射的;(3)身体矫正术;(4)花园(唱歌、游戏);(5)算术竞走;(6)跳绳;(7)小兵队;(8)庭球;(9)跳舞(对舞);(10)运粮竞走;(11)剖梨竞走;(12)上学竞走;(13)连球体操;(14)抢旗竞走;(15)抛球竞争;(16)跳舞;(17)裁缝竞争。”[8]79女子体育活动的充实和发展彰显出女子个体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既是个体的提升,也是一次社会的进步。

再次,女子解放和体操训练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旋律。由于诸多女子体育思维观念皆来自于西方,大部分资料是通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过来的,其中较多观点和概念并没有深入考究,导致有些思想观点过于偏激或者出现本质性的错误。由于国难当头和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强国保种”的体育观才被合理化和广为流传。如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从提高民族生理素质的科学角度反对缠足并提出:“盖母健而后而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去岁日本之行之,《申报》论其练及妇女,不知所云。嗟夫,此真非以裹脚为美之智之所与也。”[9]这阐明了在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强种”不仅是男人的责任,女人负有较大责任。针对女性而言,“强国保种”的观念不仅表现在“放足”和开办女子学堂上,而且体现在女子参与体能运动上。梁启超融合西方胎教思想,认识到女性体操锻炼能够强种的基本要义,其中谈到:“故西人言种族之学者,以胎教为第一义。其思所以自进其种者,不一而足,而各国之强兵为意者,亦令国中妇人,一律习体操,以为必如是,然后所生之子,肤革充盈,筋力强壮也,此亦女学堂中医大义也。”[10]98另外,还涌现了一大批传播女子体育的杰出代表,如徐一冰、严复、康有为、林乐知等。总之,清末民初受西方现代文明思想的影响,女子体育萌蘖生发,人们逐渐体悟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由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女子体育尚未成熟,仍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在探寻女性身体健康问题上,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得女子体育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契机,为现代女子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民国女性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2.

[2]董一凡,牟少华.高校体育教育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阎广芬.简仑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4]游鉴明.超越性别的身体—近代华东地区女子体育(1895—193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一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周亚婷,王峰.清末赴日教育考察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7(2).

[7]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6.

[9]宋丽,潘华.论20世纪的中国女子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10]改进学校体育案.中国近代体育决议案选编——体育史料:16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体操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我们的“体育梦”
头脑体操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