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2018-01-24易春燕黄珊

山西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壮族文化遗产物质

文 / 易春燕 黄珊

广西作为壮族的主要集聚地,拥有丰富多彩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文化不断变迁,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在大量地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最好的保存方式。因此,分析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困境,寻求合理的应对策略,显得极为迫切。

一、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况

(一)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分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保护与传承[1],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档案资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所需的各种道具和实物,为记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形成的各种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以及与“申遗”工作相关的一些档案材料[2-3]。广西拥有许多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16项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遗产及相关的档案资料主要分布在壮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南宁、柳州、崇左、来宾、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8个城市及其下辖的县、镇和村屯。

(二)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

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区域特色性。壮族非物质文遗产分布在广西不同的地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文化特性,因而非遗档案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性,具有鲜明的文化指向性,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征。二是内容丰富性。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等;而非遗档案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的浓缩反映,内容丰富多彩,具体涉及到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地域分布、表现形式、传承情况等[2]。三是载体多样性。当前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载体除了有传统的文字之外,还有图片、录音带、电视纪录片、视频MV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四是功能多样化。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旅游等方面的价值。近年来,非遗档案在实践中已被开发为旅游产品,对游客了解壮族文化、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

近年来,广西日益重视壮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7年“三月三”期间制作了主题MV《广西尼的呀》、摄制纪录片《人间三月天》,对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作全景纪录。但从总体上来看,壮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依然存在一些困境。

(一)档案分布较散,民众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非遗档案的分布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一样,比较分散。壮族人口集中的各大城市以及各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均有馆藏,有些档案在民间流传或被私人收藏;同时,各大机构均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比较少。此外,目前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更多的是政府、组织及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参与,而当地民众由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还不够强,缺乏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非遗档案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二)资金不足

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7年1月颁布与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自治区本级财政的保护经费从2003年的8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000万元。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众多,每一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得到的资金支持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必须寻求新的筹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三)人才短缺

一是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目前,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现明显的“断代”现象,很多项目的传承人都是老年人,中青年对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不感兴趣。二是缺乏数字化技术人才。广西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学历和业务水平都比较低,不熟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数字化技术人才的引进也比较困难。同时,很多非遗传承人也不熟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四)数字化成果比较单一

档案数字化保护就是要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相互连接,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但从目前来看,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的成果比较少,主要的成果就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以及部分非遗影像视频资料,缺乏互动体验型项目和数字虚拟体验平台。

三、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专门机构,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组织与协调。因此,可以考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下设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统一制定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整体方案;在南宁、百色、崇左等壮族人口集中的8个城市的文化局下设各市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与管理当地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同时,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遗产的价值以及民众参与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当地居民能够进一步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并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队伍中。

(二)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在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可以根据《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当前,我国很多文化产业公司拥有大量的资金和数字化技术人才,政府可以鼓励这些民间资本通过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参与到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中,重现某一个文化遗产的完整生产过程或者表演过程,使相关的技艺和知识体系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此外,政府也可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个人通过捐赠、设立保护资金等方式参与到壮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中[4]。

(三)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人才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急需一批既熟悉非遗知识,又掌握一定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是要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各级政府要通过全方位宣传、政策扶持等途径提高壮族地区70后、80后、90后中青年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并通过建立传统技艺制作坊、实施“以老带新”制度、组建民族传统歌舞表演队等方式培养本地的传承人。二是加强与高校联合以培养人才。各级政府要积极与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联合培养非遗开发与保护人才,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传统技艺操作实践、非遗数字化保存实践活动以及毕业实习岗位。同时,政府要以这些高校及相关的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4]。三是加大对现有传承人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培训。各级政府、博物馆与档案馆等相关的文博单位应定期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暨保护传承经验交流座谈会,拓宽传承人的视野。同时,国家文化部、教育部要定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项目。2017年研修计划中的“3D 扫描与打印”课程就使非遗传承人亲身感受到现代智能科技的高效与便捷,深知掌握新科技、跟随时代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也启发这些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政府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传承人参加该培训项目,使传承人不断地掌握非遗传承的新知识、新方法与新技术。

(四)充分利用技术,开发多样化的数字化产品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和探索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4]。一是建立专门网站。建立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作为壮族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5]。网站可以通过设立非遗项目、保护载体、传人故事、非遗图片、非遗视界、非遗悦读、非遗旅游、专家观点等栏目,全方位地展示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二是建立非遗VR体验馆。目前,我国天津、泉州等城市都已经成功推出了非遗VR体验馆,广西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与做法,运用CGI与360°全景VR技术制作,通过文字、照片、音像、视频、CG动画和模型以及PC端、移动端、VR眼镜设备等,详细展示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使广大群众、游客可以在手机端通过VR按钮功能进入VR模式,戴上头显就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壮族非遗的魅力[6]。三是打造非遗O2O互动新平台。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代,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可以尝试将非遗展示、互动体验与现代商业相结合。2015年中国非遗电商平台“e飞蚁”已经在北京正式上线,广西也可以考虑借助国际非遗互联网平台“e飞蚁”,打造壮族非遗O2O线上线下互动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内设立表演区、文创区、情景展示区、非遗大师精品佳作区以及创意衍生品展区,以现代化手段为人们提供体验、培训、交流、定制等专属服务;通过电商平台适当推出老百姓“看得上、买得起、可珍藏、可传情”的文化消费品,如壮锦刺绣、手工艺品、刻有壮族文化符号的家居生活用具、礼品文玩等,使壮族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7]。

参考文献:

[1]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遗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2):44-47.

[2]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71-74.

[3]王海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凋零与繁荣——基于旅游发展视角[J].档案学通讯,2015(6):83-86.

[4]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N].光明日报,2013-12-26.

[5]刘萍,王志炜.哈萨克族毡绣艺术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J].山西档案,2017(4):90-92.

[6]颜珊影.泉州非遗VR体验馆上线 随时随地体验非遗魅力[N].东南早报,2017-11-17.

[7]永新华韵打造非遗O2O互动新平台[EB/OL].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tz/2016-12-12/doc-ifxypipt0997840.shtml.

猜你喜欢

壮族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