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只有阿诗玛和刘三姐
—— 《中国民间长诗选》《中国民间情歌》的编辑与出版
2018-01-24涂石
涂 石
在新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图书出版史上,六十余年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诸多中国民俗文化图书,其中较有文化价值的,除了《中华民族故事大系》外,还有两部图书——那就是《中国民间长诗选》和《中国民间情歌》。
历来各种权威的中国文学史,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评价往往是:“数量多而成绩又好的是抒情诗,作品少而发达又较迟的是叙事诗。”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21页。而其中民间叙事诗的数量就更是少得可怜了。《诗经》中的《谷风》和《氓》,可算作是民间叙事诗的雏型,汉乐府中出现了带有浓厚的社会性的叙事歌如《东门行》《十五从军征》《妇病行》《孤儿行》《上山采蘼芜》及《陌上桑》等,但真正趋于成熟的作品则只有产生在汉末建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国古代诗歌缺乏叙事传统几乎成为定论。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民间时,我们发现,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诗歌中,存在着强大的诗歌叙事传统,而其中的叙事长诗,更以其恢弘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格外引人注目。就类型分,叙事长诗包括了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这类叙事长诗,从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来看,史诗产生在各民族的童年期,主要反映远古时期的生活,民间叙事诗主要是在阶级社会里产生和发展的。在我国纳西族、瑶族、白族流传着各种不同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还有《苗族古歌》等创世史诗。创世史诗记叙了各民族在社会发展最初的生活图景,永远留下了这个民族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其用生动朴实的诗歌语言,显示着这个民族在艺术创作上的智慧和才能。英雄史诗产生时代比创世史诗要晚一些,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于11世纪,而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传》则最早脱胎于《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的产生早于15世纪,流传于新疆蒙古族人民中间,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反映了民族之间频繁的战争,还有与之相联系的民族大迁徙,其中包含了许多准确的社会关系史、家庭史、文化史等珍贵资料。民间叙事诗的数量则更为可观,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叙事诗有一百多部。其中有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苗族的《张秀眉之歌》、哈尼族的《不愿出嫁的姑娘》以及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诗玛》、傣族的《娥并与桑洛》《葫芦信》《召树屯》和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等等,都是各族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和珍爱的优秀叙事长诗。它们的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在世界民间文学史上也是值得夸耀的。另外,汉族民间也有如描写农民起义的《钟九闹漕》和描写爱情悲剧的《双合莲》等优秀的山歌体长诗。
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千百年来所创造出来的这些民间长诗,没有引起中国文学史家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文学史中,将民间文学、民间长诗完全置于文学史之外,而一部理想的、完整的中国文学史不应该只成为一部作家文学史。事实上,任何时代,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汉族文学与各少数民族文学总是交叉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这是整个中国文学史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理应给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以本来应有的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和全国各地出版部门共同努力下,中国民间诗歌,尤其是民间叙事诗和民间情歌的搜集整理出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没有人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集中在一起,编辑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学读本。上海文艺出版社民间文学编辑室高瞻远瞩,站在中国民俗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高地上,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长诗选》《中国民间情歌》这样两部规模宏伟的图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民间长诗选》主要选辑新中国建立以来搜集整理的我国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长诗。内容包括叙述天地万物以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创世史诗、歌唱民族和人民英雄业绩和斗争精神的英雄史诗,以及数量最多的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叙事和抒情长诗等等,这些都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们极其广泛地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有的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风俗的综合文献。
1978年6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民间文学编辑室规划“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选编”时,将《中国民间长诗选》列入编辑出版计划。由于当时编辑力量不足,向上海艺术研究所借调了学养有素的杨里冈前来一起编选《中国民间长诗选》。经过整整两年日以继夜的紧张工作,终于在1980年6月正式出版了《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一集、第二集),分别收入包括彝族、纳西族、苗族、柯尔克孜族、壮族、傣族、傈僳族、蒙古族、彝族支系阿细人、哈萨克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的长诗二十首。第一集收录《阿诗玛》《创世纪》《仰婀莎》《玛纳斯》《双合莲》《特华之歌》《梅葛》《召树屯》《重逢调》《嘎达梅林》等长诗十首;第二集收录《阿细的先基》《哈梅》《智勇的王子喜热图》《萨里哈与萨曼》《我的幺表妹》《哭出嫁》《娥并与桑洛》《马五哥与尕豆妹》《锦鸡》《唱离乱》等长诗十首。篇幅过大的作品采取节选的办法,选录其中能独立成篇的章节。每首长诗附有短文,对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流传地区、产生经过、流传影响以及搜集整理、版本源流等情况作了扼要的说明。以收入《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一集首篇的彝族撒尼人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为例,这首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在撒尼人民当中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撒尼青年的可爱形象。主人公阿诗玛是一个聪明美丽而又能干的姑娘,她被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抢走,虽经百般诱惑和恐吓,但始终不屈。她的哥哥阿黑勇敢、机智,为解救阿诗玛和热布巴拉父子斗智、比武,获得胜利,终于救出了妹妹。热布巴拉不甘心失败,当阿黑带着阿诗玛渡河之际,放下洪水,将阿诗玛冲走。相传阿诗玛并没有死。她被一个仙人——应山姑娘搭救,从此便永远住在山上。撒尼人民怀念她,常常对着山谷呼唤她的名字,这时山谷里就传来她的回声。1954年1月30日,这首叙事长诗在《云南日报》及全国各个刊物发表转载后,在我国民间文学界和各民族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引起了民族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1954年至1956年间先后出版了《阿诗玛》四种版本:1954年7月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版本、1954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195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和1956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版本。这四种版本内容用的都是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的稿子。1953年5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团组织了包括文学、音乐、舞蹈和资料等人员的圭山工作组,开始深入到彝族撒尼人聚居的路南县圭山区进行发掘工作,他们同群众打成一片,深入调查研究,搜集到《阿诗玛》材料共20份,其他民间故事38个,民歌300多首,同时,对撒尼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制度以及其他民间文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经过分析、讨论,由搜集者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综合整理成第一个整理本。前后历时6个月,于1954年发表,并于1959年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重新修订。《中国民间长诗选》收录的《阿诗玛》是1979年5月原整理者的第二次整理本。整首长诗语言生动自然,单纯明秀,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少数民族民间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以长诗第三节《天空闪出一朵花》为例,即可一窥全豹:
格路日明家,
儿子叫阿黑,
他像高山上的青松,
断得弯不得。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大风大雨天,
他砍柴上高山,
石子地上他开荒,
种出的玉米比人壮。
从小爱骑光背马,
不带鞍子双腿夹,
拉弓如满月,
箭起飞鸟落。
阿黑唱山歌,
画眉飞来和,
阿黑吹笛子,
过路马鹿也停脚。
撒尼人民个个喜欢,
撒尼人民个个赞扬,
勇敢的阿黑呵,
他是撒尼小伙子的榜样。
老鹰落在高山上,
好花开在清水旁,
阿黑的妹妹阿诗玛,
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爹爹身上三分血,
妈妈身上七分血,
妈妈身上藏了十个月,
爹爹身上也藏了十个月。
那一天,天空闪出一朵花,
天空处处现彩霞,
鲜花落在阿普底的上边,
阿诗玛就生下地啦。
撒尼的人民,
一百二十个欢欣,
撒尼的人民,
一百二十个高兴。
没有割脐带的,
去到陆良拿白犁铧,
没有盆来洗,
去到泸西买回家。
泸西出的盆子,
盆边镶着银子,
盆底嵌着金子,
小姑娘赛过金子、银子。
三塘水又清又亮,
三塘水都给了小姑娘,
一个塘里舀三瓢,
洗得小姑娘又白又胖。
脸洗得像月亮白,
身子洗得像鸡蛋白,
手洗得像萝卜白,
脚洗得像白菜白。
小姑娘生下满三天,
哭的声音像弹口弦,
母亲给她梳头发,
头发像落日的影子。
梭子从昆明买,
机架从陆良买,
踏板索从曲靖买,
做成了织布机一台。
祥云的棉花好,
路南的麻线长,
织出一节布,
给小姑娘缝衣裳。
宜良抽红线,
澂江抽黄丝,
织成裹布帶,
把小姑娘背起来。
满月那天早晨,
爹说要给我囡请请客人,
妈说要给我囡取个名字,
哥哥说要给我妹热闹一回。
这天,请了九十九桌客,
坐满了一百二十桌,
客人带来九十九坛酒,
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坛。
全村杀了九十九头猪,
不够,又增加到一百二十头,
亲友预备了九十九盆面疙瘩饭,
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盆。
妈妈问客人:
“我家的好囡取个什么名字呢?”
爹爹也问客人:
“我家的好囡取个什么名字呢?”
村中的老人,
齐声来说道:
“小姑娘就叫阿诗玛,
阿诗玛长得像金子一样。”
可爱的阿诗玛,
名字叫得响,
从此阿诗玛,
名声传四方。
《阿诗玛》一书,在国内共出版过六种单行本,同时还被改编成京剧、滇剧、花灯剧、歌舞剧、撒尼剧等搬上舞台演出,还被拍成彩色宽银幕电影。在国外,已有俄、英、日、法、世界语等文字译本出版,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尽管《阿诗玛》故事通过电影传播,在我国各民族人民中可谓家喻户晓,但就美学鉴赏效果而言,《阿诗玛》电影与《阿诗玛》长诗相比较,在反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方面,以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婚姻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电影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与长诗本身相比较还是无法同日而语的。正因为这样,上海文艺出版社将这首具有传统文化积累性质的民间长诗与其他各民族的相类似性质的作品编纂成书,就显得更有必要、更具有出版价值了。
《中国民间长诗选》除内容精彩、版本优异、辑录精当外,每集还配有当代知名画家的彩色插图十二幅,《阿诗玛》配有黄永玉插图两幅、《召树屯》配有程十发插图一幅、《仰婀莎》配有王仲清插图一幅,其他作品分别由陈国强、蔡振华、张培础、冷宏、林曦明、俞晓夫、韩伍、程多多、林墉、盛姗姗、张培成等画家插图。张恢的封面设计端庄、高雅。在封面正面上半部分配有身著少数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形象素描,下半部分则以白色“中国民间长诗选”七个长方体字书名在黑底色镶少数民族花边图案衬托下,整本图书显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全书两册共计1334页,90万字,印数25000册。大32开,印刷精良,堪称中国民俗文化图书之精品。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人做过编选情歌集子的工作,迄今为止,流传最为广泛的有明代冯梦龙编述的《挂枝儿》《山歌》和《夹竹桃》;清代王廷绍编述的《霓裳续谱》;清代华广生编述的《白雪遗音》。1959年至1962年之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以上五种著作合在一起,编作《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分别排印,内部发行。1987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明清民歌时调集》为书名重新出版此书。出版者在“出版说明”中说,古代民歌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它们以新鲜泼辣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经常地给我国古典诗歌以新的营养而推动它们发展和进步。同样,中国民间情歌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它们以新鲜泼辣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经常地给我国现代诗歌以新的营养而推动它们发展和进步。基于这一出发点,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春邀约了中央民族学院马学良教授主编一部集中国55个少数民族民间情歌总成的《中国民间情歌》(少数民族卷)。中央民族学院组织了以李耀宗、李绍尼等七人的编委会。从1979年到1984年的五年时间里,他们从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浩瀚的民间情歌海洋中,征集到了200万字的情歌资料。他们从中筛选出了120万字的稿子,先后分几批寄到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民间文学编辑室刚刚恢复建制,全室连同编辑室主任在内只有四位编辑人员。随着组稿、审稿、编辑工作的启动,短短三四年间,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作品和理论著作书稿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中国民间情歌》便是众多书稿中的一种。编辑室诗歌专职编辑只有张呈富一人,《中国民间情歌》一书的编辑任务是极其繁重的。编委会严格按照具有文学价值和历史科学价值的编选宗旨,筛选稿件、审读、文字加工、编辑成书,使《中国民间情歌》成为一部集全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爱情歌谣4000余首,1494页,凡100万字的集大成图书。此书从1984年2月编选者交稿到1989年2月正式出版,又历时五年光阴;从组稿到出版则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此书由于它篇幅大、份量重、质量好,出版社在版式设计、封面装帧、纸张、印刷出版方面特别予以高度重视。美术编辑何礼蔚在为它作封面设计时,用大32开,布面精装,加纸质外护封,大字美术体“中国民间情歌”嵌在富有少数民族色彩的护封图案上,显得格外气派厚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部大部头的图书,初版印数竟达3860册。这部书,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或是艺术特色方面,都是此前已出版的类似图书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科学性、可读性、精炼性、全面性四个方面的特点。
科学性,指入选作品来源于民间传统流传的歌谣,而不是作家创作的诗歌。筛选作品时,编辑者严格把好演唱、搜集、翻译、整理各个环节之关,使之所收作品内容健康,族籍可靠。与冯梦龙当时选择明代民歌的标准相似之处,是《中国民间情歌》编选者也注重民间情歌中的“情真”,主要选录那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同时还注意到其中语言、韵律、声腔的综合所形成的特点,而选录了那些具备独特风格的作品。由于冯梦龙世界观的局限,因而他辑录作品的范围不够宽广,只着眼于表露丰富的感情,而没有正确理解思想和感情的关系;只强调感情的真实,而忽视感情表露的思想内容。所以只论情真,而不论感情的健康与否,就将一些色情、猥亵、庸俗、低级趣味的作品,毫无批判地辑集起来。而《中国民间情歌》则在坚持科学性同时兼及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既强调感情的真实,也重视感情表露的思想内容的纯洁健康。例如:
曲曲黄河九道弯,九道弯里波浪翻。
浪翻千丈终要落,妹妹想郎日夜悬。
日也悬、夜也悬,两眼望穿积石山。
山上白云像飞箭,要比妹妹差万千。
——土族情歌《曲曲黄河九道弯》
与妹结交莫分开,我俩同到十字街。
哥拿钥匙妹拿锁,钥匙不到锁莫开。
——苗族情歌《哥拿钥匙妹拿锁》
寨子静悄悄,明月当空照。
通夜不眠想念你,想你想到公鸡叫。
妹妹想哥哥,好比鱼儿想江河,
好比天寒想棉袄,好比口渴想水喝。
——苗族情歌《明月当空照》
可读性。本书不是资料本,它既坚持科学性,却又不拘泥于逐字逐词直译。编选时,尽力突现原作富有特色的形象思维,保留原作文学语言的表达习惯,扫清汉文读者理解原意的词语障碍,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例如:
百灵鸟啊,你不要叫了,
姑娘的心啊,够乱的了;
晚霞啊,你不要照了,
姑娘的脸啊,够红的了!
牧羊的人儿啊,不要唱了!
你的心事哟,姑娘早知道了;
月亮呀,快出来,快出来吧!
姑娘心哟,早就等急了。
——哈萨克情歌《百灵鸟啊,你不要叫了》
精炼性。基本上选取两百行以内的短歌,篇幅更长者割爱;择优选录,优中挑优,取同一题材、体裁、风格、流行地域作品群中的上乘佳作,读者尽可投目一斑而广窥全貌。书中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不胫而走、广为本民族本地区人民群众所交口传唱的作品。例如:
春天一来,
小草儿就青了;
心上人一来,
姑娘脸就红了。
——哈萨克情歌《心上人一来》
谈情说爱好欢乐,
莫给太阳往西落;
哥拿钥匙妹拿锁,
锁住太阳在山坡。
——壮族情歌《锁住太阳在山坡》
全面性。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作为全面性的集大成的选本,不应无视这一事实。不全面权衡入选作品,就不可能选出真正符合我国各民族历史、生活、艺术真实的优秀选本。
《中国民间情歌》除了为广大读者提供文学鉴赏功用外,还具有社会历史文献的价值,诚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的:“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个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依据恩格斯的这一重要观点,我们可以说,《中国民间情歌》,正是一部有关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其各个方面发展阶段,进行自身生产的艺术的记录。借助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财产关系以及风俗民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在爱情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崇高而美好的道德追求,对于今日陶冶青年一代及全体人民的心灵,也不失为一种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