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可视化和数字化
2018-11-15亚诺什nosTari邓雪晨
[匈]亚诺什·塔( Já nos.Tari)著 邓雪晨 译
匈牙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匈牙利地处欧洲中心区域,多种文化交汇融合,拥有蕴藏丰富的活态文化遗产宝库。早在19-20世纪之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就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焦点。那些仍存在于人们日常实践并发挥着最初功能的传统均被记录、存档、编目和处理。由于一系列重要出版物的出现和民族传统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志的收藏成为可能并得到普及。得益于学术及科学组织、教育项目、公共教育网络和民间社区的发展,这些传统不仅保留了其原初的功能,也发展出新的功用;这些传统受众广泛,推动了文化的传承、知识的传授、愉悦的学习,促进了遗产在当地乃至城市的存续。
1895年,匈牙利语言学家和民间音乐收藏家贝拉·维卡尔(Béla Vikár)成为欧洲用留声机记录民间歌曲的第一人。从20世纪初开始,贝拉·巴托克(Béla Bartók) 和 佐尔坦·柯达伊(Zoltán Kodály)发起了一项全面的民间音乐收集学术计划,这一计划扩展到匈牙利的所有语言片区。这标志着音乐学术研究的开端。他们的成果很快推进了对民间音乐的国际比较研究。为了探寻文化起源以及不同文化数百年来的相互依存关系,巴托克、柯达伊和他们的学生开始研究邻国乃至更远地区的民间音乐。他们录音、记谱、分析并整理了大量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音乐旋律。柯达伊研究芬兰-乌戈尔语系的民族;巴托克在阿尔及利亚和土耳其开展了具有示范性和开创性的民间音乐收集工作。拉斯洛·拉哈萨(László Lajtha)编撰出版了许多有关民间器乐的重要专著,他是1928年成立的流行艺术与传统国家联盟的国际委员会官员,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音乐委员会的倡议者之一。
巴托克、柯达伊及其追随者们,根据巴托克的编目顺序整理出一个数量超过20万首旋律的庞大的音乐档案库。贝拉·巴托克、佐尔坦·柯达伊和拉斯洛·拉哈萨将民间音乐这一“本源”注入到了他们闻名世界的音乐作品中。调查显示,作为一种全新、独立的音乐风格的创造者,贝拉·巴托克是世界上作品被播放次数最多的作曲家。这种在学校音乐教育框架下,从幼年时期开始培养本土音乐风格的教育方法,称为“柯达伊教学法”,它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匈牙利在2012年时为此教学法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2016年该项目还处在评审过程中(网络资源1)。
对民间舞蹈系统性的收集始于整个匈牙利语地区,涵盖匈牙利及其邻国的各个民族。桑德尔· 贡耶埃 ·爱布纳(Sándor Gönyei Ébner)、斯特文 ·莫纳尔(István Molnár)和吉乔治 ·马丁(György Martin)是其中最先用影像来记录舞蹈过程的人。马丁和他的追随者揭示了匈牙利舞蹈语言及其与欧洲舞蹈文化间的关联。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发明了一种类似于音乐符号的舞蹈符号系统,称为“拉班舞谱”或“拉班力效”,由此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得到描述和分析。除了早期对于匈牙利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习俗方面的研究外,对民间建筑和手工艺的系统调查,也为无形和有形文化遗产档案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匈牙利科学院下属的音乐学研究所是全国性的历史研究机构体系的组成部分。
匈牙利的公共收藏在匈牙利民族博物馆、匈牙利露天博物馆、电影数字档案馆和匈牙利遗产馆展出。这样既可以保存活态民间艺术,也可以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和传播优秀实践,成为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展示的中心。同时,在学者们的努力下,人们对于推广传统社区生活知识的热情不断提高,有望复兴传统社会生活。为了在城市环境中展示民间文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做Gyöngyösbokréta的民间团体穿过村庄去布达佩斯表演音乐和舞蹈。他们的行动随即发展为一场运动,为保护服饰、舞蹈、音乐、习俗和手工艺等当地传统做出了贡献。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民间音乐电视大赛《飞翔吧,孔雀》,汇集了最具天赋的民间遗产传承人模范,并证实仍有大量年轻人对民间文化感兴趣。数以百万的观众在电视屏幕前歌唱,大量民间传统团体、乐队、舞蹈公司、创意民间艺术工作室和社区,都在这一风潮后建立起来。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所产生的群体凝聚力带着新的功能重新回归。对亲身体验传统并将传统融入生活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游牧一代”和舞蹈房运动的理念。社区摈弃了对新的个性化功能的被动态度,开始积极参与民间文化活动,也从文化 “本源”中汲取能量。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实践,吸引了成千上万年轻的城市人和农村人去感受真正的民间文化。今天,舞蹈房运动已走过40个年头,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手工艺已世代相传。
有意识地使用早期研究和收藏,从可靠的知识传递者那里学习表演实践,并依靠教育和公共教育的机构网络以及Tanchaz教学法(舞蹈房教学法),已经作为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于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网络资源2)。1990年在尼赖吉哈佐师范学院启动民间音乐师资培训,以及在李斯特音乐学院新设立的独立民间音乐系开展民间音乐高等教育,是自觉传承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关键阶段。其成果是,持有民间音乐教学本科学历的教师能够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阶段教授民间音乐。2011年,李斯特学院开设了民间音乐研究的硕士课程,培育了新的民间音乐研究者。匈牙利是国际上第一批认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杰出代表的国家之一。类似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活财富计划”,匈牙利“民间艺术大师奖”自1953年创办起,已有500余人获得了这一国家级奖项。从1970年开始,那些最优秀的年轻人才被授予“青年民间艺术大师奖”。同时,“民间手工艺应用艺术家奖”授予这一领域的顶尖人才。
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匈牙利自200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开始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编目工作。2008年匈牙利建立了一个由19个项目组成的国家项目清单(网络资源3),其中有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1项保护方法被列入优秀实践名册(网络资源4)。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成员,传承人和社区自觉倡导、保护和传播他们的遗产。他们多年来定期参加在圣安德烈露天博物馆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集会(网络资源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该活动成为匈牙利庆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区和文化多样性的盛会。为纪念《公约》诞生十周年举办的巡回展览,展示了匈牙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承诺及成果。展览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是民谣歌唱家玛塔·塞巴斯蒂安(MártaSebestyén)的演唱,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奖的获得者。
为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民间音乐人才电视大赛《飞翔吧,孔雀》在中断五十年后,于2012年重新启动。节目中,一位年轻歌手演唱了由巴托克收集的古老的五音阶民歌。评委成员玛塔·塞巴斯蒂安(Márta Sebestyén)对她说道:“贝拉 ·巴托克(Béla Bartók)和佐尔坦 ·柯达伊(Zoltán Kodály)绝对不会想到,2014年,一位年轻女孩将这首歌再现得如此美妙。”上百万的电视观众、维护传统存续的传承人和社区、数百个民间舞蹈团体、民歌界、乐队、歌手、手艺人和妇女、舞蹈房、流行的民间艺术营,以及覆盖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的功能齐全的制度化民间艺术教育体系,这些都证明了在匈牙利,人们对遗产和复兴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持续增长。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说:,“传统不是保护灰烬,而是要传递火焰。”我们足够重视佐尔坦·柯达伊的忠告,我们看到火焰已从积蓄的火花中燃起。(网络资源6)
匈牙利民族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影像及其数字访问
文化遗产和民族志电影可能受到历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影像作为一种文献类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具有特别的价值。电影文献是20世纪前几十年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特别是由于那一时期的技术和科技发展水平尚不支持最新影像记录方式的广泛传播。视听档案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影音文件,对其进行保存和恢复,并提供访问渠道。如今,电影档案资料成为文化呈现者、博物馆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共同追求的素材。匈牙利民族博物馆影像资料库中的270部影片已实现数字化。基于关键词的搜索引擎可以让用户轻松查找并观看影像档案资料。这一项目引发了有关民族志影片的有效性及其贡献的探讨。
20世纪末,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只有借助数字化以及满足视觉需求,能够以视觉图案、主题和关键词为基础来检索电影的一种特殊搜索系统,研究者和广大公众才能接触到大量影像资料馆藏。在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匈牙利民族博物馆开展了一个新项目,建立了一个复合的多功能的电影收藏数据库。1995年以来的影片目录皆可提供打印版,1997年以来的影片目录可在线查询(网络资源7)。电影编目早先是以CD-ROM格式创建的。2002年,民族博物馆成功竞标国家学术研究基金设备基金(OTKA)的高价值数字化设备项目,获得了一笔可观资金。OTKA基金宣传其项目招标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术研究的标准和效率、提升匈牙利学术研究团体的技术背景,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这些电影没有配以常用的经典关键词;就像默片一样,主题被插入的文本隔开,因此场景标题就成为了关键词。例如,在一个记录舞蹈的影片案例中,舞蹈及舞者的名字可能就是关键词。在现有形式中,民族博物馆电影的馆藏关键词系统仅仅是建立一个与全面民族志词库相融合的关键词整体系统的起点。这一计划的延续需要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相关领域专家以及影片中匠人们的持续参与。273部影片的数字化(以AVI格式存储,容量约40GB)于2009年完成;人们可以在博物馆的图书馆阅览室对影片进行查阅研究,也可以在展览的大屏幕显示器上观看影片。
图1 由拉斯洛·斯萨卡洛斯(László Szakallos)、亚诺什·塔里(Janos Tari)和索尔特·科拉莫斯(Zsolt Kramos)设计的磁带存档程序的屏幕截图(匈牙利民族博物馆)
为了配合欧盟法律,2003年起实施的数字化工作与匈牙利法案第一修正案(1996)中关于广播电视的定义是相一致的。这也意味着匈牙利民族博物馆里的影像馆藏成为了国家视听档案的一部分。
近年来,可用的软件和档案资料使一些多媒体人类学展览等项目成为现实。2006年,我们为纪念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60周年设计研发了一种数字名片(网络资源8),还有一个由7个大型监视器组成的影片内嵌式巴托克(Bartók)音乐的装置,用在Eszmélet(意识)的巡回展览中。2007年,该展览的DVD荣获了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与新技术委员会(AVICOM)主办的国际视听文化节(FIAMP)银奖,并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举行的最佳遗产节上放映。
图2 由拉斯洛·斯萨卡洛斯(László Szakallos)、亚诺什·塔里(Janos Tari)和索尔特·克拉莫斯(Zsolt Kramos)设计的磁带档案程序的屏幕截图(匈牙利民族博物馆)。
为纪念佐尔坦·柯达伊(Zoltán Kodály),我们还在2007年制作了舞台和音乐作品《孔雀之歌》,通过音乐和表演的结合展现民间文化对于当代思想的意义。(网络资源9)
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与新技术委员会及其对视听文献的目标
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与新技术委员会(网络资源10)成立于1991年6月,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机构之一。委员会成员均为博物馆专业人员,包括策展人、学者和负责藏品收集的技术人员,以及那些在博物馆、遗产和文化机构负责视听和新技术服务的人员。独立的博物馆专业人员和顾问也是委员会成员。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与新技术委员会建议、通知并提高博物馆专业人员对可用的视听方法和新技术的认识。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与新技术委员会的摄影工作组致力于静态图像的处理,目前正在汇编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艺术与纪实影像收藏专题目录的信息。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与新技术委员会的多媒体工作组致力于影院、视频、多媒体(网络资源11)和互联网的相关工作。它为普通大众和学生开设工作坊,让他们了解并亲身体验到这些新的技术。这个工作组还负责组织国际博物馆和遗产视听文化节(FIAMP,网络资源12),这一活动旨在促进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机构在多媒体内容方面的创作,并为最佳原创作品授奖。
“互联博物馆”传播遗产知识,服务社会认知
“互联博物馆”(Connected Museum)的项目转型引发了组织和教育形态上的变化,这一社会环境及其通过数字和社交媒体所形成的方法论,对于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和新技术委员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近来各种形式社交媒体的迅速增长,需要博物馆在沟通与实践中重新界定机遇和挑战。那些自发采用数字化形式进行传播的参观者,越来越被众多博物馆视为关键的目标群体。许多讨论的主题都聚焦于博物馆沟通和阐述方面的社交能力,以及它们用数字化形式进行自我呈现的方式。这个话题顺应了博物馆研究的一种最新趋势,即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来加强沟通、互动和交流。社交媒体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们促进了博物馆部门和遗产领域的转型,提高了潜在参观者进入博物馆的便利性。上网浏览、共享工作以及在“互联博物馆”上学习,将改变参观者的视角。个人在网上展示博物馆经历,以及参观者自身的定位,都会刺激博物馆内部的组织变化。这将形成一种富有意义的双向互动,受众能够使用社交媒体和移动技术提供的工具与博物馆进行互动。技术的应用,使实体、网络和移动世界三者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协同效应;我们需要观察这三个领域的受众行为,并解决博物馆员工的问题,以便随时准备应对联系日益紧密的内容生产。博物馆可以创建积极的沟通网络,与其他基于网络的数字内容提供商共享重要资源,从而使博物馆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实现增进社会理解,应对时代变化的目标。
网络参考文献
网络资源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文件,柯达伊的民间音乐遗产保护理念(见文件引用1177)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pg=00774,2015.10.20.
网络资源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Tanchaz方法:一种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匈牙利模式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lg=en&pg=00011&Art18=00515,2015.10.20.
网络资源3:
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szellemiorokseg.hu/index_en.php,2015.10.20.
网络资源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lg=en&pg=00311&topic=mp&cp=HU,2015.10.20.
网络资源5:
圣安德烈露天博物馆http://www.skanzen.hu/en,2015.10.20.
网络资源6:
火不能熄灭!2014年匈牙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厅播放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6-B01pRAQ&feature=em-upload_owner
2015.10.20.
网络资源7:
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馆的影像目录http://www.neprajz.hu/filmstudio/filmkat.html,2015.9.22.
网络资源8:
1946-2006年,匈牙利国际博物馆理事会视频,mms://telesto.unesco.org/ngo/icom_hungary.wmv,2015.9.22.
网络资源9:
孔雀之歌 -Etnofon 音乐协会 (Pávaének-Etnofon Zenei Társulá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OOoUvMPDQ,,2015.9.22.
网络资源10:
AV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和新技术委员会http://network.icom.museum/avicom/L/10/,2015.9.22.
网络资源11:
AVICOM,博物馆多媒体介绍http://www.icom.org.ru/docs/A58_280-introtomultimediamuseums.pdf,2015.9.22.
网络资源12:
FIAMP,国际博物馆和遗产视听文化节,http://network.icom.museum/avicom/fiamp-festival/presentation/L/10/,201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