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

2018-01-24蒲娇姚佳昌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冯骥才古村落村落

蒲娇 姚佳昌

冯骥才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同时更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多次为传统村落保护发文、建言献策,被誉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从天津至全国、从旧城到古村,从对有形文化遗产的重视到对“另一类文化遗产”概念的解读,从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到全民文化自觉的唤起,冯骥才先生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创新理论,积极推动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前进的步伐。

一、传统村落保护实践

(一)早期的文保调查与呼吁(1964—2000)

早在20世纪60年代,冯骥才便开始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自觉记录。1964年,他奔波于天津老城内外街巷中,实地考察、记录民居砖雕艺术,并撰写《天津砖刻艺术》,采用图片、文字和绘图的方式来记录影壁、门楼砖雕结构以及天津城内砖雕分布,开启了记录天津老城风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漫长路途,此举也奠定了其后来关注传统村落等民间文化的坚实基础。1994年,天津老城面临拆迁,为了抢救性记录天津老城内的文化遗产,冯骥才组织了大量的专家学者、摄影师志愿加入到对古城内的民居建筑等实地调查、影像记录的队伍中,并迅速编辑出版了《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丛书。面对老城的拆迁,他倡导建立天津老城博物馆,以此展示老城的文物古迹,并开展对旧租界和天津老城之外本土区域的全面文化调查,陆续出版《天津老房子·东西南北》《小洋楼风情》等书籍,这些都成为了记录天津老城的重要历史档案。在此期间,他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历史建筑的价值,正如冯骥才所言,“我写作的笔也渐渐成为我这方面工作的利器。”2000年,面对天津租界小洋楼和天津老街估衣街等的拆除,他毅然决然振臂一呼,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将估衣街保护下来。每每谈到这些行动和努力,冯骥才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一个失败者,“这些年,我像堂吉诃德一样四处奔跑,最终我趴下了,感觉到彻底的失败。①冯骥才:《古村落是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24页。”

可以说,冯骥才最初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从自己的家乡——天津开始的。从天津老城的田野调查到天津老街的“保卫战”,从砖刻艺术到杨柳青年画。这一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以自己的呼吁和行动来唤起本地民众对天津老城的保护意识。冯骥才以知识分子高度的文化先觉及行动力,将自己的笔头由文学转向文化遗产保护,并由此举起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旗,这也可以认为是其传统村落保护思想的萌芽阶段。

(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开始(2001-2010)

2001年,冯骥才出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开始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先后赴多省市开展民间文化的调查和认定工作,编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并以山西榆次后沟村作为此次工程中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后沟村也因此成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原点。

冯骥才提出“中国文化界知识分子的当代使命就是抢救”,由此启动了“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对“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进行盘清家底的抢救式普查”行动。其先后多次赴山西、河北、浙江、山东等地,调查古村落保护状况,发表重要讲说、文章,参加关于古村落会议,如首届“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市)长论坛(2004)、“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2006)等,并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案,如《关于紧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提案》(2002)、《关于确立“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2004)、《关于加紧抢救少数民族濒危文化的提案》(2005)、《关于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提前注重文化保护问题的提案》(2006)、《关于建议重要的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提案》(2007年)等。

这一阶段是古村落保护生根发芽时期。冯骥才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由天津走向全国,由个人觉悟上升至国家行为,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等民间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大量民俗、考古、建筑、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了积极的寻求古村落的保护与研究之路。然而,面对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古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保护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

(三)传统村落保护的提出与实践(2011— )

2011年,冯骥才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做了《为紧急保护古村落再进一言》②冯骥才:《为紧急保护古村落再进一言》,《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72—74页。的主题发言,后为住建部提供《关于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几点建议》③冯骥才:《关于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几点建议》,《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75—77页。,并审议通过将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的建议。2012年传统村落进入国家保护名录,冯骥才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传统村落的审定区别于之前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扩大。目前为止,国家已公布四批共计415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一些省市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不同层级的传统村落名录的审定与公布工作。

在国家公布传统村落名录的同时,冯骥才深入探讨了传统村落的价值、意义以及保护方法,发表了系列的演讲、文章和提案,同时积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2013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由中国民协和天津大学共同批准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他将自身对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与研究生教学相结合,开始了传统村落的探索研究。

首先,指导中心成员开展大量的田野调查,先后赴山西、浙江、福建、河北等省市参与传统村落调研工作。其次,编写《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等,开始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并积极呼吁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再次,发表了系列文章,如《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保护要防止二次破坏》等,先后作了《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国家作为》(2014)、《关于传统村落开展旅游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2017)的提案等。

这一时期,传统村落的保护进入到国家政策层面,名录的公布使得大批传统村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依然不能回避“名录后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冯骥才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重要价值”“传统村落保护要防止二次破坏”“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等一系列观点,其言辞不仅具有时效性,且具有前瞻性,从文化规律本身出发指导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趋于理性。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背景、现状与价值认知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大地上的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背景之下,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急速消逝的局面。冯骥才对于这一社会转型现象,做出了重要论述,并指出了传统村落类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的意义之所在。

(一)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担忧

冯骥才曾指出“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特殊的时代,就是文明转型期。整个人类的历程中,总共有两次大的转型。一次是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一次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①冯骥才:《古村落是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24页。在第二次的文明转型期,人类开始关注遗产的价值,并积极地开展各类遗产的保护,但这一任务十分艰巨。对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所面临的现状,冯骥才表达了他的文化担忧。

1.城镇化下传统村落的消失

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出现了大量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冯骥才在多种场合和论文中指出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担忧,特别是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

冯骥才最早引用的一组数据说明了在城镇化背景下村落消失之剧。“2000年,中国有370万座村庄。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下降到260万,这就意味着,每天有大约300座村庄消失。②《中国城镇化中那些消失了的乡村与民俗》,《南方人物周刊》,2014第4期,第13页。”城镇化愈加速,古村落与民间文化的消失速度愈快。他指出,古村镇的消失,一方面是以建筑为主体的整体上的瓦解,一方面是村镇内部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大量流失。有些村镇虽然表面看风格犹存,但实际上内部遗存残存无多,已成文化的空巢①冯骥才:《关于建议重要的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提案》,《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70页。。他从城镇化的加快指向村落消失和农村的文化空巢。关于城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他提出,“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②冯骥才:《到田野去,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前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第15—18页。”

对于城镇化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他提出,“城镇化是必须要走的一个道路,但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城镇化和留住我们的传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一致的。我们应尽早尽快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之前,守护中国的传统乡村,留住人们的‘乡愁’。③孙红丽:《冯骥才委员谈农村房屋空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网》,2015年3月14日。”“城镇化道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更要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有机整体,而不是对立的。④冯骥才:《到田野去,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前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第15—18页。”“传统村落的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保护,传统村落不能动,即便旅游开发也不能随意动,必须有度;第二要把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注入村落,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交通要方便,住得舒适才能‘安居’;第三要有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条件,确保经济来源,人们才能留在村里,实现‘就近城镇化’。⑤刘春梅、席秦岭:《一亿人落户城镇不能把好村庄遗弃了——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城镇化要留住美丽乡愁》,《华西都市报》,2014年3月7日。”

2.新农村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

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如冯骥才指出的“神州遍地小洋楼”“千村一面”现象大量存在。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冯骥才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提案和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防止出现城市改造的文化悲剧,把“新农村”变成“洋农村”。针对“旧村改造”的措辞,其更是犀利抨击。他担心“旧村改造”的口号重演当年的“旧城改造”,造成文化的失忆⑥冯骥才:《请不要用“旧村改造”这个词》,《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64—66页。。

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冯骥才先生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要与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相契合。在《关于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提前注重文化保护问题》的政协提案中,他提到文化保护做得如何,关系着最终能否实现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对于新农村的文化保护建议,他提到了包括对农村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各地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审美价值的古村落(村寨)要列为保护重点,少数民族古村落文化保护是重中之重,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要有科学指导⑦冯骥才:《关于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提前注重文化保护问题的提案》,《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67—69页。等几方面的内容,成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提案建议。

面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的文化空巢问题,他在《关于建议重要的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提案》中谈到,“小型和多样的博物馆是保护古村镇遗产的重要方式①冯骥才:《关于建议重要的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提案》,《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71页。。”他进一步强调,“各地的博物馆都要强调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不要搞一般化的千篇一律的村史展览和民俗展览。在文化上,它应是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根基,是一方水土历史创造的归宿,也是一种地域精神的聚集与弘扬。小型博物馆应是我们面对‘文化空巢’现象的积极对策。它最直接的意义是,把那些容易流失却失不再来的历史遗存留在自己的土地上。②冯骥才:《文化空巢及其对策》,《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27页。”如今,村镇小型博物馆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抹亮丽的风景。

3.传统村落的“开发”与“十大雷同”

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文化现象,冯骥才做出了理性的批判,他认为现在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追求GDP而过度开发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古村镇之中,为了以文化谋利,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等经过粗鄙化的打造,而形成了大量的“伪文化”,从而出现了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结果,使得文化遗产缺失了完整性和丰富性,更加加速了村落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面对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大跃进”,他鲜明地指出要防止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维修性拆除”和“旅游性破坏”。特别是自2012年陆续公布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以来,传统村落的保护进入到“名录后时代”,传统村落成为了全社会目光的聚集点,对于这一阶段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冯骥才主要提出了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的关切。

针对传统村落中的旅游开发,他指出“开发”这一词的不恰当。“开发”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太野蛮,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③葛江涛:《冯骥才:把古村落保护起来,然后呢?》,《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12期。。他强调自己并不反对旅游,但是反对“旅游开发”④冯骥才:《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08页。,反对“村落粗鄙的旅游化”。针对目前传统村落面临新的困境,他指出,已经建立名录的传统村落正趋向同质化,部分村落出现了“十大雷同”,一是旅游为纲,二是“腾笼换鸟”,三是开店招商,四是“化妆景点”,五是公园化,六是民俗表演,七是农家乐,八是民宿,九是“伪民间故事”,十是“红灯笼”。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文化个性和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无从谈起,留住乡愁也将落空⑤陈建强、刘晓艳:《失去文化个性活力 留住乡愁恐将落空——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谈传统村落保护新困境》,《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5日第9版。。

对于传统村落中的旅游发展,冯骥才表示喜忧参半、忧大于喜,他指出传统村落不是不能发展旅游,恰恰相反,这一文化遗产非常需要通过旅游产业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种价值的融汇:历史见证的价值、研究的价值、欣赏的价值、怀旧(情感)的价值,还有旅游价值。不能只为了其中一个价值,损害甚至牺牲其他更重要的价值⑥陈建强、刘晓艳:《失去文化个性活力 留住乡愁恐将落空——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谈传统村落保护新困境》,《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5日第9版。。

2017年,他在两会中提交了《传统村落开展旅游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的提案》。《提案》中包括了“建立国家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前提是必需按照国家的保护规定与标准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报请国家管理部门核准;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要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保护内容与方法的宣传和教育,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凡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干部与管理人员必需经过培训。学习和掌握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保护规定;监管工作要落实到县一级。县一级要建立对开展旅游的村落日常监管机制。村落一级的工作是做好实地保护。传统村落的管理权不能归属投资方;国家相关部门对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应制定专门针对旅游的管理规定与监督制度”①冯骥才:《关于传统村落开展旅游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的提案》,《工作通讯(内部)》,2017年第1期,第2-3页。等内容。其中,对于传统村落的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解答和展望。在近期更指出了“传统村落不是取款机,是压在背上的大石头”②杨扬:《冯骥才:传统村落不是取款机,是压在背上的大石头》,《澎湃新闻》,2018年5月2日。,他认为传统村落作为遗产不是今天拿来消费的,而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

(二)传统村落的价值认知

为了更好地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村落遗产这个本质还需要重新认识,如果不认识它的本质我们就不知道它的价值,就没有准确地保护它的方法③冯骥才著,祝昇慧、孙玉芳摘编,《冯骥才文化保护话语》,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年,第496页。”。冯骥才对于传统村落的价值认知已经成为了我们认识传统村落价值的重要概括性总结。

1.传统村落的内涵及价值

冯骥才曾强调,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历史悠久、遗存雄厚、文化典型的村落。他认为以前的“‘古村落’一称是模糊和不确切的,只表达一种‘历史久远’的时间性;‘传统村落’则明确指出这类村落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的遗产与传统,有着重要的价值,必须整体保护。传统村落一名还像是表明这项工作深远的意义——为了文明的传承。④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85页。”他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化冲击下,这类村落正处于急速消失的过程中,但它们是中华民族决不能丢失、失不再来的根性的遗产,是蕴藏着我们民族基因与凝聚力的“最后的家园”,是五千年文明活态的人文硕果。为此,传统村落的存亡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焦点之一⑤冯骥才:《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失不再来的根性遗产》,《新民晚报》,2014年3月8日。。

在对于村落价值的阐述中,他反复指出:村落的文化,深不见底,浩无际涯⑥冯骥才:《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羊城晚报》,2012年9月30日第B01版。,村落文化是一种“根性文化”⑦冯骥才:《守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设计艺术》,2012年第4期,第6-7页。,它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之根⑧黄维:《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 做行动的知识分子》,《人民网》,2006年3月7日。;村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家园⑨冯骥才:《保护我们最早的家园》,《华夏时报》,2012年11月29日。;村落里有我们的精神贵族、文化贵族⑩《冯骥才接受凤凰专访:古城已完蛋 别再祸害古村》,《凤凰卫视》,2015年3月13日。;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①冯骥才:《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06页。,而且已是中华民间文化中的最后箱底②周凡恺:《旅游开发与文化箱底——冯骥才谈古村落保护》,《天津日报》,2005年11月8日第008版。;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古村落中,中华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古村落里,古村落是比万里长城更大的文化遗产③冯骥才:《理清中华文化的根》,《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88页。,古村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④冯骥才:《古村落是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20页。;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每一个村落都是一部历史⑤冯骥才:《守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设计艺术》,2012年第4期,第6—7页。;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传承载体⑥张志勇:《冯骥才:留住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故园》,《中国艺术报》,2013年7月28日第T05版。;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民族的情感,彼此的个性与互相认同、民族认同,我们民族的DNA,都在我们的村落里⑦冯骥才:《古村落是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07页。;传统村落是我们母体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也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文化堡垒⑧冯骥才著,祝昇慧、孙玉芳摘编,《冯骥才文化保护话语》,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年,第467页。等等。

在对于传统村落价值的不断概括与总结中,冯骥才提出,传统村落是与现有的两大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从遗产学角度看,传统村落是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⑨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81页。。冯骥才对于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与认知,不仅提升了大众对于村落的内涵的认识,而且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传统村落与乡愁记忆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留住“乡愁”的关系更是十分的紧密。冯骥才指出乡愁就是对故乡的牵挂,即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我们对于农耕传统,对于自己的母体、根性文化的一种牵挂,所以我们还是要保住精神的基因。如果村落失去其传统形态,我们就无法找到精神基因,牵挂就会中断,乡愁也就中断了⑩谢梦瑶:《冯骥才:保护中国传统村落是守护精神基因》,《央广网》,2015年3月8日。。

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愁”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村落的意义跟人的关系在于土地的情怀、家乡的情怀,保护古村落关键还是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根、我们乡愁的依托⑪陈青:《“重要的是唤起民众对自己村落的热爱”冯骥才江北半浦谈古村落保护》,《宁波日报》,2015年12月5日第A3版。。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根基之一,是乡愁的载体⑫冯骥才:《关于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提前注重文化保护问题的提案》,《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67-69页。。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⑬周润健:《冯骥才:“乡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新华网》,2013年12月21日。。应该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不能让中国人没有地方寻找“乡愁”,没有场所寄托“乡愁”⑭周润健:《“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家’可回”——冯骥才谈古村落保护》,《新华网》,2015年4月30日。。村落是我们最早的家园,是扎在大地上最深的根,保护好具有各类代表性的古村落,是为后代留下农耕历史的文明标本,让他们对自己的文明永远有家可回①冯骥才:《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哪里?》,《人民日报》,2016年5月17日第23版。。保护古村落,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家”可回②周润健:《“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家’可回”——冯骥才谈古村落保护》,《新华网》,2015年4月30日。。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念与方式

(一)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念

在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路径的探索之中,冯骥才不断总结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与创见。特别是国家传统村落名录陆续公布以来,他多次强调,公布名录绝不是大功告成。当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确定下来,其保护的工作不是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尤其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全新的工作,充满挑战,任重道远③冯骥才:《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78—87页。。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应该坚持基本原则,也就是底线。冯骥才指出这个“底线”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个传统村落的原始格局不能变,第二个经典民居和公共建筑不能动,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是不能改变的,第四个地域个性的特征不能同质化。”但是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必须变的一定要变,如老百姓的生活设施,硬件等,这些问题就是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必须要注入我们的村庄,这是防止村庄空巢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④冯骥才:《守住底线,遵循科学,和谐发展,来保护住中华民族的文明家园——在首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上的讲话》,《工作通讯(内部)》,2016年第4期,第3—10页。他认为村落保护原则应该是一村一品,绝对不能一刀切,并应遵循两条原则,第一,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性保护;第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保护⑤冯骥才:《守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设计艺术》,2012年第4期,第6—7页。。只有在坚持这些原则基础之上,才能够避免传统村落的发展走向歧路。

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如何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最为关键。冯骥才对此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保护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了对传统村落的科学认定、传统村落要有责任保护人、监督是科学保护的重要保证、传统村落保护必须有法可依、首要工作是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启迪老百姓的文化自觉最为关键等⑥冯骥才:《必须建立传统村落严格和科学的保护体系》,《中国艺术报》,2014年12月29日第S01版。。在建立保护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国家作为,包括将传统村落保护列为城镇化重要目标之一,从试点入手,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等⑦冯骥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国家作为的提案》,《村落遗产(内部)》,2014年第3期,第1页。。而对于那些已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保护不力的传统村落,还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各领域人士的广泛参与。冯骥才特别指出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负有最主要的责任,尊重专家和支持专家、利用好专家的专业意见是科学保障⑧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78—87页。。即“政府主导,专家说了算”。他强调传统村落保护的真正主体是原住民,他们才是保护村庄真正的主人,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的自觉①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真正主体是原住民——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委一行人谈话要点》,《村落遗产(内部)》,2013年第2期,第2—3页。。老百姓的文化自觉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包括村落中的乡贤,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村落价值。

(二)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

1.传统村落抢救与立档调查

冯骥才在2001年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时,即提出了“抢救”作为这一巨大的时代性工程的主题,由此拉开了“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的民间文化的地毯式普查的序幕。他认为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当代使命就是抢救,抢救比研究更重要,而抢救古村落就是与时间赛跑。

传统村落的抢救工作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进行全面的普查,弄清楚其现存状况。由于村落保护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村落史,因此在传统村落进入到“名录保护”之后,除去要提供必不可少科学的理念、规划、标准与试验,还有一项工作必不可少,即为国家确定的传统村落建立基础档案。这个工作的内容是: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的标准化的调查,盘清家底,以精确的图文结合方式将村落的各方面原生态的信息记录下来,为国家这一重大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财富立档②冯骥才:《到田野去,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前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

他深入阐释了传统村落的立档意义,认为这是一项举国行动,是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家园的全面盘点与记录。一方面为列入国家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建立档案;一方面去发现尚未列入名录的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信息。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传统村落,不让任何一个错误信息进入档案和数据库③冯骥才:《行动起来,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256—260页。。这一工作的开展包括设立专家委员会,并制定规范科学的《立档调查手册》,建立互通互联的工作网站,编辑出版相关书籍,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数据库等。对于传统村落保护而言立档只是保护工作的开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2.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式

面对传统村落的消失以及保护问题的严峻,冯骥才在大量的田野考察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几种方式。

首先是关于传统村落中古民居保护的露天博物馆方式。他提出了“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④冯骥才:《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文化诘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45—48页。的命题。他认为在加紧对传统村落实施整体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零散的历史民居的保存。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⑤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人民日报》,2015年6月19日第024版。。对于散落乡野、零散又珍贵的古民居的保护,重要的就是露天博物馆的保护方式。冯骥才对于这一保护方式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他指出:露天博物馆是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即把这些零散而无法单独保护的遗存移到异地,集中一起保护,同时还将一些掌握着传统手工的艺人请进来,组成一个活态的“历史空间”。对于民居建筑来说,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方式来集中保护,并加以利用,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之一。正如晋中王家大院的保护方式一样,综合地采用“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原址重建”三种方式,建立庄园式的露天博物馆,对于复原其建筑整体,保护古民居有积极效果。

其次就是古村落保护区的方式。他指出古村落保护区是指将一个区域内形态相同、人文相关的一些村落(古村落群)整体地保护起来,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比如江西的婺源地区、浙江的松阳地区和黔东南的一些苗寨、侗寨等。这些地区通过对一个个“古村落群”集体的人文力量进行自我的凝聚、互补与强化,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古村落保护的成功典范①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人民日报》,2015年6月19日第024版。。

再次是因地制宜的灵活方式。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保护模式的不同。针对不同地域的村落,他提出几种不同的保护形式,如:乌镇、同里等景区形式;西塘等维持当地原住民原生态生活的生态区方式;贵州黔东南梭戛地区与挪威学者共建的生态博物馆的方式;丽江的束河镇老区和新区分开的分区保护方式。他指出,这些方式各有优点缺点,但应该比较、思考、研究,每个城镇应该有自己的样式。他希望通过依靠国家和各省高校、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集中力量选择典型传统村落,先从试点入手,使其保护与发展尽快进入实际操作的进程。

四、结语

冯骥才先生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其阶段可以概括为个人意志下的天津老城保护、作为民协主席十年中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呼吁倡导的传统村落保护三个阶段。他携满腔情怀与文化学养投身其中,他曾言“保护古村落,是我70岁后必须要做的事”。他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背景、现状以及价值的认识与分析,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念以及保护方式的探讨,成为了构成其传统村落保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加快实施,其中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冯骥才先生不但为国家层面献计献策,也通过自身影响力唤起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和全民的文化自觉,为助力乡村振兴、延续乡愁、深入发掘和弘扬乡村文明提供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冯骥才古村落村落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