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鉴赏课程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8-01-23田劲松
田劲松
审美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主要目的。宋词作为一代文学之盛,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宋词可以帮助大学生开拓审美感知力,而宋词鉴赏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平。
美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客观要求,它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审美认知结构,个体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个体的审美情感会变得更加丰富,审美价值观会更加正确。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主要目标。审美能力是获得和加工运用审美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联想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力和审美评价力。
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宋词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所以,宋词鉴赏课程的教师在传授宋词鉴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宋词鉴赏基本方法的能力,阅读、理解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力求充分利用宋词这一审美资源,将美育教育融入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宋词这一审美对象的审美鉴赏,批判性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文化情感,感受文学艺术的审美情感,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方位把握领悟宋词之美,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大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探讨如何在宋词鉴赏课程中融入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宋词可以帮助大学生开拓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人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觉。大学生审美感知力虽然不能否认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对大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绘画开拓人的感性。” 他认为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开拓人的感性。这里所谓“开拓人的感性”就是帮助人获得一颗美好活泼和柔嫩敏感的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开拓人的审美感知力。
就开拓人的审美感知力的功能而言,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恐怕没有别的形式可以与宋词相比。“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作为合乐文学,所展示的文学景观和所提供的审美感受,就远比诗文所展示的文学景观和所提供的审美感受来得丰富和赏心悦目(耳)。宋词是用新鲜的感性经验来表达永恒的人性,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宋词更贴近人本然的柔情,更能开拓人的审美感知力。
在所有美的类型中,形式美最为直接地开启人的审美感知力。宋词优于古典诗歌的魅力之一就是其富于变化的形式美,就其形式而言,比古典诗歌要更加活泼、更加多变、更加复杂。因此,在宋词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宋词的形式美,让学生感知和发现宋词的形式之美,以达到开拓大学生审美感知力的目的,进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形式美的事物有敏锐的感知,能正确地鉴赏形式美、创造形式美。
宋词是合乐文学,音乐性是宋词与生俱来的品性。宋词的美感首先来自节奏和韵律,其美的形式首先在于其音韵优美和谐,宋人填词要求“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宋词中的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
词又称“长短句”,词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呈现出多样性的参差错落之美,彰显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词中句法,变化无穷,许多词调以五、七言句式为主体,在五、七言句式的基础上,又呈现出繁复的句式变化。这一方面说明词体与诗体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词体与古典诗歌的区别。
刘永济《词论·名谊》云:“诗自五言倡于汉代,七言成于魏世,一句之中杂有单偶之辞,气脉疏荡,已较四言平整者为优,然而错综之妙,变而未极。填词远承乐府杂言之体,故能一调之中长短互节,数句之内奇偶相生,调各有宜,杂而能理,或整若雁阵,或变若游龙,或碎若明珠之走盘,或畅若流泉之赴谷,莫不因情以吐字、准气以位辞,可谓极织综之能事者矣。”由此可见,词源于诗,在形式上又超越了诗,变得更富有变化和韵律,长短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呈现出多样性的参差错落之美。这正是词的独特魅力,也是诗之所不及。
宋词的音韵声律之美使宋词读来如旋律般优美动听,所以感受宋词形式之美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吟诵。吟之为言,呻也;诵是指有节奏地诵读。二者相比较,吟一般较长,重在音乐节奏;诵一般较短,重在语言节奏。背诵,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理解、玩味之后的爱不释手,是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求的目的。刘勰在其《声律》篇中说:“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机枢,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古人早已注意到吟咏在学习古典诗文时的妙用,曾国藩在指导儿子学习古典诗文时就强调了朗诵和吟咏的重要性:“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的就是吟诵的重要性。
所以,鉴赏宋词首先须吟咏,须朗诵,须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在节奏和韵律变化中体味宋词的音韵之美,感知宋词的形式之美,进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感知美的能力。
二、宋词鉴赏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平
美育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词长于言情,是一种抒情性特别鲜明纯粹的文学样式,一首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而众多的词作又凝聚成一个丰富博大的艺术世界。词中表现人的各种心理情绪、生命体验。
宋词之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凝聚着丰厚的生命情感,是那个时代纷纭繁复的各类人生體验的诗化表现,一些人生态度、人生体验和生活情趣经过长期的流传积淀,已成为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气质,为当代读者所认同、接受。其中对人生中渐变的景物如时序转换、光阴流逝等怀有一种深锐的敏感,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很多词人对外界变化特别敏锐,并对其有深细的理性思考,如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其非常诗意地显现出晏殊幽微、细腻、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渐变、慢慢消失的过程。写春光的消逝,又以“蒙蒙乱扑行人面”的杨花,进一步写春光的短暂。词人伤春的意绪则在“春风不解禁杨花”中隐约含蓄地透露出来,埋怨春风不知道把杨花禁止住,阻挡住春天的消逝。下片由外景转写屋内之人,写人午睡室内静景,醒来日已西垂,时光在斜阳的移动中慢慢消失,突出对时间的敏感,浓厚的生命意识着一“愁”字稍作逗露。
再如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将人生的无常和缺憾放在满目山河、落花风雨的大时空背景中来表现,蕴藏着比一般伤别更加深广和深厚的悲年光之有限、叹世事之无常的人生慨叹。在鉴赏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透过词意形象直观地感受词人的生命情感,体味环绕着自己的时光、景物变化,引导学生充满柔情地面向自己及其立足的世界。
宋词中还充满词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历史的诗性感悟,鉴赏这类词,学生可以直接、形象地感受词人的诗意智慧,增强审美洞察力,提升审美体验的水平。例如,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蘇轼旷达的人生智慧的典型代表。用自然风雨象征人生的风雨,表面上写不把沙湖道中遇雨当回事,实际上写不把人生的风雨当回事——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词人经历乌台诗案的政治打击后超越生死的人生感悟。
正因为宋词表现的情感敏锐细腻,丰富多样,所以学生在鉴赏时,就可以略去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情景,直接集中地体验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愫,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最终“把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沉淀为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变成大学生自己个人情感气质的一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宋词鉴赏,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体验水平。
三、结语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作为讲授宋词鉴赏课程的教师,在传授宋词鉴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细致鉴赏宋词经典名篇的同时,更应该在新时期发挥其美育作用,通过宋词鉴赏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全的人格。
(湖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