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XX”辨

2018-01-23吴泓

语文建设 2018年2期
关键词:广告宣传校花有偿

吴泓

世界性的共享经济,促生了“共享”词族的出现,汉语词汇中也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共享××”。从“共享单车”“共享篮球”到“共享雨伞”“共享家具”……众多的“共享××”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

(1)2011年末2012年初,共享房屋传入中国,国内第一家短租平台出现。(《人民日报》2017年10月4日)

上例中出现的“共享××”正是在共享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共享”词族的代表形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共享”的解释是:共同享有;共同享用。如:资源共享、共享软件、共享改革成果。以往的“共享”作为动词,常与一些名词性成分搭配使用,如和平、欢乐、阳光、蓝天、金秋、友谊、成果、荣誉、知识、经验、利润、资源、精神财富等。就其结构而言,“共享××”构成的都是动宾短语;从语义角度来看,这些“共享××”中的“共享”是指全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可以无偿共同享有某物。

最近开始流行起来的“共享××”,表义却发生了一些变化,“共享”一词的功能也有了新的拓展。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考察,我们将“共享××”的语义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表示“无偿共享”或是“没有利益关系的共享”。例如:

(2)呼和浩特部分公交站出现“共享硬币”。(《北方新报》2017年9月5日)

“共享硬币”是指为路人免费提供的硬币,以备公交出行之急。还有“共享图书”“共享阅读”“共享书屋”等,都是给读者提供图书的免费借阅服务。“共享教育”是为人们提供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共享”,是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的。

第二,表示“共赢的共享”。例如:

(3)共享单车的出现让市民的出行变得便捷,而如今共享运动场也在上海亮相。(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4日)

例(3)中的单车、运动场,都是有偿使用,既方便了使用者,又使单车、运动场的所有者获利,是一种双赢的共享。类似的表达还有共享雨伞、共享房屋、共享停车位、共享充电宝等。由于以上种种“共享××”都需要有偿使用,这就不免让人想到汉语中已有的“租”“租赁”“出租”“租用”等词语,但它们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下文再作分析。

第三,表示“作为广告宣传载体的共享”。例如:

(4)北京公交站惊现“共享自拍杆”扫一扫拿走不用还?(《快科技》2017年10月3日)

除例(4)提到的“共享自拍杆”外,还有“共享马扎”“共享纸巾”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需要扫码后使用。扫码后,商家的广告信息就会出现在使用者的手机上,而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也被商家获得。因此,实现广告宣传才是商家免费提供自拍杆、马扎、纸巾等物品的真正目的。可见,这里出现的“共享”,与第一类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共享”一词的语义发展轨迹:首先用于本来就可以无偿共享的事物(蓝天、金秋);然后发展为主观上愿意将所有权转移的无偿共享的事物(书籍、硬币);再发展为物品的使用权转移,淡化所有权特征的有偿共享(单车、雨伞);由于有偿共享需要付费,于是一些商家开始使用无偿共享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自拍杆、纸巾)。另外,由于共享的新用法还没有定型,有时也会出现同一个“共享××”却有两种含义的情况。例如:

(5)公司为员工提供了更加人性化、更加便利的福利关怀……一批专为员工提供睡眠服务的共享睡眠舱也高调入场。(搜狐网2017年9月15日)

(6)天津高新区灵动众创空间为入驻企业员工推出“共享睡眠舱”服务……通过研发和升级,“共享睡眠舱”目前可实现在线预约、在线支付、身份认证等。(新华网2017年7月22日)

这两例中都使用了“共享睡眠舱”,前者属于员工福利,是无偿“共享”;后者需要付费使用,是一种有偿“共享”。但它们都冠以“共享”之名,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如果说这种多义的“共享××”会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语义,那么还有一种误导性的“共享××”则应被看作一种滥用,是应该规范的对象:

(7)北京一高校现“共享校花”引起师生愤怒(《北京青年报》2017年9月21日)

除例(7)提到的“共享校花”,还有“共享女友”“共享男友”等,校花、女友、男友本来都是不可共享的,故意突破“共享”对“××”部分的语义限制,为的是达到吸人眼球的目的。与第三种“共享”相比,这已经不是建立在正常语义基础上的广告宣传了。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种所谓的“共享”会受到大众的谴责了。

新兴的“共享”不仅语义上发生了变化,功能上也不同于原来的“共享”。新兴的“共享××”都是偏正结构,“共享”已成为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区别词,表示属性义而不表示行为义。此“共享”已非彼“共享”了。上文我们提到“租用”类词语与新兴“共享”的功能不同,原因就在于“共享××”更体现使用权的频繁更换,即具有[+短暂]的语义特点;而“租用”类词语所支配的宾语内容更强调较长时间的使用权,具有[-短暂]的语义特点。从语用心理分析,“共享”的流行和传播,既有社会认同,又存在利益驱动,因此使得其功能更加丰富。

为什么“共享”会出现语义内涵的扩大、语法功能的发展?“共享××”的生成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分别从语言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从语言外部来看。我们可以从语言的使用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表征以及语言所表述的内容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运用的合理性。当今社会正处在共享经济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和闲置产能的激活,而“互联网+”时代具有众多的网络平台,生活中高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软硬件的研发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需求,在这些因素的相互配合下,众多“共享产品”应运而生。同时,受到商业盈利模式的影响,广告要通过新颖性来吸引顾客的注意,于是就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共享××”的表达形式。

第二,从语言内部来看。词义具有概括性,同时,从概念结构考虑也往往可以分解出多種不同的语义特征。对于“共享”,如果只是概括为“共同享用”义,不足以有效解读它的多种用法。我们还应该分解出[+多主体][+分别][+有使用权][-有偿]等语义特征。可以看到,其语义特征与“分享、共用、租用”等词各有异同,呈现家族相似性。在不同语境、不同组合中凸显不同特征。在一般社会生活中常常体现[+分享][-有偿]义(蓝天、友谊类),随着新兴“共享××”的产生,在营销语境中[-有偿]就被弱化乃至抑制(房屋、家具类)。这就使“共享”一词增加了[+有偿]的义素特征,“共享”的语义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了。但是,这同时使其词义具有了较大的模糊性,词义解读就有了很强的语境依赖性。不同表达者出于不同的语用动机,对不同的语义特征会有意凸显、掩盖甚至违背,以达到主观期待的语用效果。上文提到的虚假共享,就是一些商家或个人故意使用违反语言伦理的表达,使事理上本不能共享的东西进入“共享××”的框架(女友、校花),以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

“共享××”的产生除了表达时的求新求异心理,还依托于共享经济的大背景,这也验证了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当社会出现新的事物、现象,就会产生相应的词语去指称它。我们把这看作是语言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功能。在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下,“共享××”在语言形式不断丰富的同时,其内涵外延尚待进一步规约化。

猜你喜欢

广告宣传校花有偿
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任务 基本完成
共享校花
刘颖伦 校花“流影”若云移
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中广告宣传的效应研究
我国名人促销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对教师有偿补课要分而治之
论海外代购的微信营销策略
一个兵
你是一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