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还是要读书
2018-01-23何郁
何郁
在2016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北师大“章黄国学”公众号推出了一篇文章《读书,远离苍白的人生》,作者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北师大资深教授、章黄国学当代重要传人王宁先生。文章篇幅不长,但言辞恳切,寄慨尤深。谈到读书的重要性时,王宁先生说:“为什么读书?我们一生中,如果只靠自己的社会体验是很苍白的。我的经历算是丰富的,但还是很苍白的。因为一个人活着,靠自己的生活去体验会缺少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只能靠读书间接地来补充。一个人不读书,境界会越来越低。我们有那么多的先贤,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给我们写下了那么多的精华,我们不去看确实是很可惜的。因此,一个人只有用全人类的东西,用前人的东西武装自己的时候,才会充实。”王宁先生谈及读书的重要性,一方面從自己的经验出发,认为一个人活着,必须要通过读书来丰富和补充人生经验,否则人生就会很苍白;另一方面,一个人不读书,境界就会很低,也很可惜,必须要用全人类的和前人的精华来武装自己,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充实。或许这不是雄文大章,没有那种理论的深度开掘,但我以为已经说得很充分了,值得好好品味。
但或许文章开篇说的几句话,更加令人深思。王宁先生说:“今天我们专门和大家谈一谈读书的问题,就是担忧大家不读书,因为不读书对我们专业、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说,是一个痼疾。”要理解这几句话,首先要澄清一个认识,即王宁先生虽然是针对古汉语、传统文化学习这个领域来说的,但我以为其对整个语文教学一样合适。此外,还要注意到王宁先生用了一个词——“痼疾”。什么是“痼疾”?《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为“经久难治愈的病”。学古代汉语,学传统文化,不读书,就是“痼疾”。那么,学语文、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不读书又何尝不是“痼疾”呢?然而,王宁先生所言不幸点中!多年来,语文教学不读书或日不会读书,确已成了语文教学的“痼疾”。
温儒敏先生主编的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和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投入使用后,坊间遂流行一种说法——体现新课标修订精神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的师生,有的老师甚至感叹,再不读书就只能辞职了。真是一语中的!我以为,这是统编本教材和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标最大的亮点。——引导师生读书,读大量的书,读一系列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著作,而且对读书还有分门别类的要求。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要读书;不读书,一切都白搭。下面我试着梳理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有关阅读上的变化,并简述对其的思考。
一、数量上的变化:相比于旧版课标,2017版课标要求阅读和背诵的数量翻番,且体现的不单单是量的追求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当天,很多同人在朋友圈转发古诗文推荐背诵篇目,说是从以前的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其实不仅仅是数量,2017版课标要求背诵篇目的难度和广泛性也远远大于2003版课标。请允许我先梳理一下新旧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和数量:
2003版课标,14篇(首)。分别是:《劝学》《逍遥游》《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氓》《离骚》《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
2017版课标,72篇(首)。古文32篇,其中必修10篇,分别是《(论语)十二章》《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十思疏》《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赤壁赋》《项脊轩志》;选择性必修10篇,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过秦论(上)》《礼运》《陈情表》《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五代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选修12篇,分别是《(老子)八章》《季氏将伐颛臾》《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孟子)一则》《逍遥游》《谏逐客书》《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上枢密韩太尉书》11篇,另有古代文论选段1篇,这1篇里包括《毛诗序》《典论·论文》《诗品序》《与元九书》《题画》《人间词话》的一些节选。此外还有诗词曲40首,而旧版课标诗词曲只有9首,这个量的增加也是显著的。
对篇目和数量的新旧对比,可引发我们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数量大幅增加,体现了2017版课标对高中学生古诗文背诵积累的明确的量的要求。尽管旧版课标也用了“等”字,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现实是,没有人会去关注“等”字背后的内容。
第二,2017版课标强调古诗文“背诵”积累,旗帜鲜明,而旧版课标用的是“诵读”。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在高中阶段,如果背不上一二百篇优秀古诗文,学习古诗文是欠缺经验积累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有隔膜的。
第三,2017版课标的背诵要求难度也在加大。一方面是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篇目本身背诵难度的提高。如增加的古代文论选段,共涉及6个篇目,8个段落,因为都是论述性质的,且内容艰深,背诵起来就会困难很多。我觉得这个难度是合适的,应该的。
第四,72篇(首)背诵篇目,有明确的传统文化味道。2017版课标增加的背诵篇目里,《大学》《中庸》《老子》《礼运》在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没有出现过,这是一个亮点。特别是选自《礼记》的《礼运》篇,不仅篇幅短小,适合学生背诵,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政治理想。
另外,关于课外推荐读物,不仅数量翻番(旧版课标中推荐著作或专题的数量是30,2017版课标则是50),且新增篇目主要是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内容。比如,《老子》《史记》是传统文化,毛泽东诗词、郭沫若诗歌、艾青诗歌、臧克家诗歌、贺敬之诗歌、郭小川诗歌、路遥《平凡的世界》等,就都是革命传统内容。这是2017版课标课外推荐读物一个明显的变化。我以为这个变化正好体现了王宁先生所说的两个要点:一是用全人类的精华,二是用前人的精华。所谓“全人类的精华”,是指读书不能太狭隘,不能只读中国人的书;“前人的精华”是指要重视阅读前贤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作品,它们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研读。在50部作品(专题)里,外国的有16部(专题),约占32%;约68%是中国作家的作品,其中古代的又占一半多的比重。我认为这个比例是合适的,完全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
当然,2017版课标的“背诵推荐的篇目”和“课外推荐读物”也有些令人遗憾之处,尽管是瑕不掩瑜,不过也需要说一说。比如古文背诵里没有《秦桓晋文之事》《游褒禅山记》,诗词曲背诵里没有《氓》,推荐读物里没有《诗经》。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篇目和著作,有的甚至是母题性质的(如《氓》《诗经》),其对理解古代儒家思想、了解一个类型的写作、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都是有助益的。当然,我们教师可自己作补充,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二、阅读学习方式将发生变革: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和思辨性阅读首次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
现阶段的语文课本还是以单篇课文作为基础的,如统编本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还是以主题为單元构架,以单篇课文为基础阅读单位。高中语文课本尽管仍然可能如此(以保证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一致性和贯通性),但可以预料的是,高中语文教学将会在18个学习任务群的统领下进行统一整合和分工,因为所有学分都是通过学习任务群来落实的。单篇课文尽管是最基础的教学单位,但也势必要放在一个更宏大的任务群中去学习和落实。碎片化的教学方式或许将一去不复返了,主题教学或专题教学势必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流。这是阅读学习方式的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整本书阅读进入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本历经几十年,甚至也可以说上百年变化,都没有将整本书的阅读引进课堂。长篇总是节选,要读原著只能在课外找时间读,至于读整本的文化论著,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经常读书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如果只读散篇,只读单篇,固然也可以增加知识,增长学问,甚至能力和修养也能渐渐增长,但总归会留有遗憾。就像我们认识了若干片树叶、树枝甚至树干,但从没有完整地观察过一棵树,一旦谈起树来,总归不大对路子。因此,要强调读整本的书,而且趁着最好的年华去读,读历经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那些经典名著,这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旧版课标关于教学目标与内容常常语焉不详,因此一线教师操作起来十分困难,2017版课标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比如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2017版课标中说:“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又说:“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这样的表述明显更清晰、具体了。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
第三个变化,强调思辨性阅读。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如果学生还没有养成思辨性的阅读习惯,不具备思辨能力,其阅读素养和能力肯定是有欠缺的。2017版课标专门列举一个学习任务群来落实这一点,我以为这也是一个创举。2017版课标中说:“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高中生阅读必须训练高层级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实证思维能力等,我以为这是十分正确的。我们在批改高三学生作文时,经常深感无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阅读思维水平欠佳,表现在作文中,就是完全不会分析和论证,缺乏逻辑实证能力,实际上就是不会思辨,看问题常常肤浅地就事论事和片面化,甚至走极端、钻牛角尖。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长期没有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有密切关系的。2017版课标还说:“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关于思辨性阅读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我以为这里的描述十分具体和明确,特别是“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很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及时性、可操作性。
2017版课标有关阅读学习方式的创举,不仅仅是上述已经列举的,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跨文化专题研讨”等,也是首次出现在课程标准中,这都是有关阅读方式的新变化,非常值得所有语文工作者认真学习和研读。
三、有关阅读要求的描述:2017版课标是分层次的,也是充分的、明确的;旧版课标中虽然有所涉及,但不够详尽、具体,尤其是层级性不够明确
2017版课标把阅读学习要求分别嵌入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进行描述,总共列举了10个条款,分别涉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跨学科学习和交流等,其中7个条款是关于阅读教学的,这足见2017版课标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2017版课标对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阅读要求是分层级的,而且非常明确具体。同一种文体阅读如论述类文本,在必修阶段只强调“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这可以说是阅读论述类文本最基本的要求,能力要求层级是比较低的。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求就提高了,这个阶段的表述是:“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显然,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关于文化论著的研读,不仅要作为重点,而且阅读要求也变得繁复了。不仅要把握论著的基本观点,读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不断地深化自己的文化观念,拓宽文化视野,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这个要求已经很高了。
在这一部分,我最欣赏的是2017版课标对阅读要求朴素化、接地气的描述。这在以前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里似乎从未出现过。
关于必修,2017版课标是这样描述的:“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閱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连着五个“多”字,多读、多想、多写、多观察、多积累,这不就是最朴素、最接地气的阅读要求吗?作为必修阶段的阅读,能做到这样就十分美好了。
再看一段:“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不是很具体,很明确,很具有操作性?
这两段文字不仅清楚明白地提出了必修阶段的阅读要求,而且细化到有具体数据去衡定阅读指标。比如说“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句话看上去好像没有明确要求,可是把这句话放到“必修”里去就明确了——必修阶段附录一里明确要求背诵古文10篇、古诗词曲若干,这样老师们就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教学了。
另外,2017版课标对必修阶段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这个阅读量的要求是空前的,相当于在高一、高二要阅读300多万字,也就是说除了课本以外,课外阅读量要达到200多万字,这跟旧版课标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应该的,必须的,甚至是还不够的。
以上就是我初步学习2017版高中语文课标的一点体会。总的来说,体会到2017版课标十分强调读书,强调多读,分专题读,综合性地读,读整本书,读一系列书,读经典名著,持续地读,深入地读。我以为这是十分必要的。高中语文教学归根结底,首先要做好读书的事情。
其实,我还想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我学习2017版课标的体会。有一天,我阅读黄玉峰先生的朋友圈,看到一张“PPT”,似有醍醐灌顶之感。这张“PPT”上引用了著名作家、学者施蛰存先生的一段话:“一个人,能不能经常读书,有志于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不断扩大知识面,完全取决于中小学阶段。中小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不必有太严格的限制,主要是必须善于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一个高中毕业生,除了教本之外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看看,是不是也一直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同样是朴素的一段话,细细琢磨,却有无限的真理在。这大概就是“大道至简”吧,这段话与王宁先生说的那段话,同样以少胜多,同样自然、朴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