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京剧脸谱传承人佟秀芬
2018-01-23
古老的手艺,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恒。传承的精神,在时光的洗练中闪耀。
2017年7月21日下午,北京六大非遗项目传承人集中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亮相,他们分别是彩塑京剧脸谱传承人佟秀芬、戏曲盔头传承人李继宗、北京刻瓷传承人陈永昌、北京砖雕传承人张彦、传统灯彩传承人翟玉良和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杨志刚。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在内场,他们与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们一起分享了精彩的非遗故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老师还分别对这六项非遗技艺进行了专业点评。在外场,六位不忘初心的技艺大师轮番登台献艺,亲自或者与其弟子一起向观众朋友们展示了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揭开这些技艺的神秘面纱。何为古老与现代的对话?何为手工与机器的融合?何为匠心与智慧的进发?何为坚守与传承的体现?我们都能在这场活动中一窥究竟。
彩塑京剧脸谱传承人佟秀芬和她的儿子首先亮相。佟秀芬出生于1956年,是地道的北京人。佟秀芬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时,就已经从北京工艺美术设计学院毕业。她分配到北京金属工艺品厂,任蒙镶制作工作。最让她难以忘记的是,她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牌匾的制作。在那里,她遇到了出身脸谱艺术世家的唐景跃先生,成了唐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做坯子、做顏色、背谱式,最难的是要从指甲大小的脸谱画起。为什么要从指甲大小画起呢?“师傅说了,从小的练起,将来画大的没问题;从大的画起,就小不了了、细不了了。”就这样,指甲大小的坯子画得车载斗量。而现在她的脸谱,最小的以毫米计,最大的以米计,都是手到擒来,这都是当年练就的功夫。退休后,她又得到国宝级京剧研究家、九旬高龄的刘曾复教授指点,进一步掌握了各流派脸谱勾画的不同技法。
谱式千人千面。在现场,她说到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花纹。“花纹讲究的是‘一笔落停。”什么意思?就是一笔下去没有改的余地了,这相当见功夫。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钻研,佟秀芬的技艺炉火纯青,精湛到什么地步呢?据说,有一次,她把二三十个半成形的脸谱摆在一个盒子里,旁边的另一位老师傅扫了一眼,发现了奇处,“一盒坯子上的花纹都在一条线上”。同一个角色,同一条纹,画多少个都在一个角度、一个位置上,分毫不差,这可不是特意的,全仗着多年的扎实基础和手感。同一个角色,同一条纹,画多少个都在一个角度、一个位置上,分毫不差。“脱谱默画,全仗手感。”她说。
佟秀芬的一家是大家特羡慕的“北京市艺术家庭”。当年她由一个人画,变成带动一家人画了。爱人林松“被指定”做前期力气活——做模型和坯子;学计算机专业的儿子林泓魁现在已被作为传承人培养。“泥塑脸谱出现在1894年前后,由一位酷爱听戏的桂姓旗人创制。辛亥革命以后,为了糊口,这位挂姓旗人在自塔寺李记杂货铺售卖泥塑脸谱。因为他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所以被称为‘花脸桂子。自‘花脸桂子起,京城里就开始流行起泥塑脸谱来。在内场,林师傅说起这段历史很吸引人。
“北京的彩塑京剧脸谱从形象上来说大概分为5类:一类是光头脸谱,没有胡须等附加装饰;二类是泥须脸谱,胡须由泥制并施彩;第三类是绒须脸谱,泥帽为彩绘,上边装饰绒球小珠等,胡须用彩色丝绒制成;第四类是真盔头脸谱,用舞台上的真盔头装饰脸谱;第五类是半身脸谱,把脸坐上身子,更有立体感。”如今,林泓魁专门和母亲一起创造性地推出了京剧名家脸谱,根据不同名家的脸型来做坯子,复原出名家在舞台上的谱式。
在展示区,佟秀芬老师制作的“孙悟空脸谱”很受大家喜爱。脸谱的中间有“红心”状花纹,旁边洒金,非常活泼俏皮。佟秀芬老师还认真地教两个小姑娘画脸谱。她告诉记者到如今已经画了快40年了,她也无限感叹道,“这事儿,不可不信缘。”奥运期间,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四佟秀芬的工作室里,她画了很多的脸谱。她说不同的名家有不同的谱式,光孙悟空不同名角的谱式就不下三种,窦尔敦、马谡、钟馗等的谱式都在四五种以上。还有当代京剧名家袁世海、尚长荣、康万生、孟广禄、杨赤等演员的谱式,也有现代京剧舞台上通行的裘(盛荣)派、郝(寿臣)派、侯(喜瑞)派脸谱,还有京剧早期花脸演员何桂山、钱金福、韩乐卿、裘桂仙、范宝亭等一些濒临失传的谱式。据悉,她所制作的脸谱工艺品随京剧院多次参加各种展览、中外文化交流等活动,作品深受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人民的喜爱,在海外市场有一定的影响。
京城棉花胡同传奇
北京的胡同里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大多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北棉花胡同66号院,却从未被列入文保名单和挂牌。须知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有影响的人物之——蔡锷的旧居。在这个普通的四合院中,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纵横捭阖且不去说,单是将军与小凤仙那一幕真挚情殷的传奇故事,就足以令人生无限叹惋之情了。
这所小院附近当年密布袁世凯的特务机构——军政执法处的便衣,因为袁世凯对蔡锷并不放心。袁世凯手下的将校们也常来这个小院与蔡锷应酬,当然也负有使命。蔡锷不仅经常到云吉班夜宿温柔乡,也曾在家中上演了一出活报剧。蔡锷到京后,即派人从湖南宝庆老家,奉迎母亲王氏及夫人刘森英、女儿、弟弟等进京,都住进这所小院。有一次甚至故意与妻子大闹,要将小凤仙“藏娇”,蔡母大为生气,马上携儿媳等南归。现在看来,这完全是“苦肉计”。这场“闹剧”甚至惊动了袁世凯。蔡锷在棉花胡同66号居住了两年。这条胡同当年因蔡锷居于此,冠盖车马不绝。因蔡锷是名将,又有军事教育家的盛誉,阎锡山、蒋百里、袁克定及袁世凯手下的将军们,均来过这个小院。
蔡锷最终摆脱监视潜出北京赴云南发动起义,而蔡锷出走则传说是得力于小凤仙的掩护,因而有不少诗文笔记大加渲染。关于蔡锷秘密出走的情节有不少版本,但人们多宁愿相信传奇色彩的美人救英雄的传说。电影《知音》等众多影视剧及小说多采用这个情节。毫无疑问,蔡锷在北京那一时期,心情最为苦闷,小凤仙的慰藉当然会使他愁怀释减。这个一见钟情的因缘可惜没有结局。蔡锷因为积劳成疾,不到40岁就因患喉癌英年罩逝。以后小凤仙的结局有很多传说,诸如自杀、嫁人、被蔡母迎回湖南老家,长作蔡门未亡人,等等。
但真实的结局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凤仙曾拜访过去沈阳演出的梅兰芳,才知其状况:先嫁与一位军阀,后嫁与一位工人况许姬传《七十年来闻见录》等)。不过,据当年给小凤仙之子当过家庭教师的一位老人回忆:小凤仙时时怀念蔡锷,每一谈及便泣不成声!
这所小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为国家气象局宿舍至今。写此文时,笔者曾抽暇到66号一观。当年大门两侧的两棵老槐树尚在,门右边那棵两人合抱的老槐已被挂上“古木”的铭牌。院闻的老槐树也依然在目。小院原来的格局是门向西开。有砖影壁,后为通道,绕行前院,有北、南房各三间,倒座房五间,后院则有北、东、南各三间,屋、院之间,皆有雕花回廊连接。但和北京很多名人故居一样,面目全非,部分游廊、影壁等已被简易房所围住,原来的马号、通道均已建有房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知音》时,曾于北海松坡图书馆发现大批蔡锷相关文物,包括望远镜、军刀、题名册等。故物何在?令人神往。
冰野据人民网朱小平/文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