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8-01-23崔红风
崔红风
摘要: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定位;二、围绕《课程标准》明确教学重难点;三、从兴趣入手进行价值观培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围绕“课堂有效性”这一问题,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取得知识、能力或者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首先要讲清楚讲明白一个历史事件,其次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感知能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下面以“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为例,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定位
第一,“新航路的开辟”是近代经济史中重要的一课,经济史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不完备,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经济原理和经济术语理解困难的问题,并且高中历史教材中同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课程是割裂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历史背景不明确,无法把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经济变化与近代欧美政治的变迁联系起来,无法理解其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分解和加工整合,增加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历史观念。上课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史料,比如《马可·波罗游记》、15世纪的船只和新航路路线开辟示意图等进行史实补充,增加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这些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也要进行详细具体的讲解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1]。
第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发展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给欧洲带去了大量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进而使西欧经济产生重大变革。使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具雏形。由此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因此,新航路开辟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世界市场形成、工业革命的开始以及近代中国历史转折的理解,是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奠基之篇。这一课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旁征博引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整体世界和全球史观的意识,这在近现代史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围绕《课程标准》明确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按照课标要求,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属于了解层面,且这部分历史初中也有涉及,学生基本能够自主掌握,教师可以在这部分的课堂学习中有意识地增加趣味性,同时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则属于理解层面,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但也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史实把握的基础上。论从史出,这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史料,用具体史实说明问题等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对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在也有必要进行详细解释。据此,本课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第二部分是海上探险活动的概括;第三部分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包括对欧洲、对亚洲、非洲、美洲,对世界的影响。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教学重难点,第二部分了解即可。
高中阶段的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欠缺,分析问题缺乏深度。本课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是学习的重点,且其难度超过了一般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对于这部分的讲解可采用史料教学的方法,加以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对于难点,教师则要做重点讲解。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可以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索,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到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商业危机后的苦恼、欧洲各国强化王权、基督教向海外传教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同时可引用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马可·波罗游记》《全球通史》等史料,引导学生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开辟条件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史料补充,展示指南针、多桅多帆海船等图片或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地圆学说”的流行使欧洲人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第三,引导学生从欧洲自身的变化和外部世界的变化等角度进行探究。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分析,培养学生识图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全面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2]。
关于影响类问题,也有很多种分析方式。比如从影响效果上,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影响程度上,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影响对象入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对欧洲、亚非美洲和对世界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欧洲人在欧亚非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大量原料和黄金的涌入,使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非美洲在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经历了“火与剑”的洗礼,这对于殖民地既是曙光也是灾难。但是“火与剑”的灾难,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却使人类从孤立走向整体,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通过分析同一历史事件对不同主体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多角度观察历史的习惯,以及树立整体世界和全球史观、多元史观的意识。
三、从兴趣入手进行价值观培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这句话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历史学本身人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这门课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不是让学生知道多少历史故事,而是通过历史的讲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教育的德育功能,让教学的有效性延伸到课堂之外。但也不能为了德育而进行生搬硬套的说教,而是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教学,以达到不言自明的效果[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连听课的欲望都没有,又谈何教学的有效性呢?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渊博的学识给学生讲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趣的历史细节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本课中笔者是用大盘鸡和新航路开辟的关系导入,告诉学生如果没有新航路开辟就没有大盘鸡这道名菜,因为其中重要的配料土豆和辣椒都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从美洲传入中国的。进而告诉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食物都是这样传入的,比如玉米、西红柿、花生等。这样以身边的事物导入,一下子拉近了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还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这部分为学生设计了角色扮演,由他们分别讲述四位航海家的探险故事,通过对航海家航海历程和探索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果敢、拼搏进取的品质。同时联系“一带一路”战略中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人民海军在亚丁湾光荣护航的事实,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在新航路上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树立奋发有为、积极向上,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J].安徽教育,2003,(7).
[2] 苏万青.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北京教育,2006,(1).
[3] 李明海.以“冷战”为例,评高中历史教材[J].历史教学,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