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创新意识
2018-01-23罗纯梅
罗纯梅
摘要:传统的小学教育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课堂结构和课堂艺术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语文教育
一、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只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才能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有活力、适应当今社会而又能迎接21世纪挑战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原因有:
迎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现行大纲存在很多弊端:从性质上,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正确地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理念上,大纲没有专门的课程理念论述;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忽视课程的其它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语文课程标准》与之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灵活性:从性质上,《标准》不仅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面论述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理念上,《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目标上,《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1]。
《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实施、评价只做一些指导和建议,这样,有利于老师创造性的发挥,也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老师行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为能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踏好最有力的一步,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新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课堂结构和课堂艺术两方面进培养。
1、课堂结构的创新。传统的课堂结构安排有固定的模式,都遵循着“复习——新授——总结”这个模式,只要这个模式在一节课中按质按量的完成,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是十足的“听众”,只要该生在课堂上循规蹈矩,认真听讲就是一个好学生,如果有奇怪问题提问的学生则视为是“坏学生”。而老师,一节课滔滔不绝地讲授,讲得越多学生记得越多,这位老师就是好老师。传统的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传授古人经验和知识而教学,丝毫没有适应当今的社会,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现在的的教师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现在的教师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每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本知识而设计课堂结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教师设计的课堂结构是“招聘导游——导游解说——应聘导游。”教师一打出“招聘广告”,学生就感到好奇,好奇心被教师抓住了,教师因势利导。教师说:“要想被‘鸟的天堂应聘,就请同学们好好看课文,看看谁能解说的最好、最精彩,谁就被应聘。”学生纷纷行动起来看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准备解说词,并在课堂上解说,这一课堂结构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组织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组织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口语交际。在课堂上就能得到锻炼,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教学诗歌《回乡偶书》,教师不再是读——讲——总结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电视剧、电影制作过程来教学。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是“选导演、演员、观众——理解诗歌大意——编剧本——表演”。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把具有组织才能的学生选为导演,愿意受他领导,想表演的学生当演员,其余的学生做观众,观众要给出影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接着则由剧组成员根据诗歌大意,展开想象,编剧本,最后分好角色进行表演。没想到,这一节课获得了成功,最精彩的是表演部分,看着學生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大观众”、“小观众”捧腹大笑,笑后惊叹:学生的想象力确实丰富,表演确实出众。要这一节课中,不仅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大意,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审美能力。由此可见,课堂结构的创新,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2、激发兴趣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小学阶段,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小壁虎,整天自由自在的游玩。可有一天,小壁虎的尾巴没有了,他变得不漂亮了,他要去借一条尾巴,你想知道它的尾巴是怎样丢的吗?它去向谁借?借到了没有?”这些问题形成一个个兴趣点,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兴趣。如可以借用简笔画激发兴趣。绘画相当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它能跨过时空的限制,将学生不了解的史料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现出来,创设出具体的场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这一优势创设情境,引起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身临其境,达到最佳学习效应,自然导入课文,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3]。
总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语文创新革命中,教材编制者,教育工作者都从理论和实践中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每位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才会有所作为,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 邓惠.全人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2016.
[2] 韩普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03):141.
[3] 徐艳来.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的新思考[J].赤子(中旬),2014,(01):300-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