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懿(一)
2018-01-23
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刚在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播放完毕。专家说它实现了“艺术性商业性的完美统一”。
不过该剧虽属良心打造,却也存在着罔顾历史真相、胡编乱造的情况。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司马懿,字仲达,生于公元179年(比曹操年轻二十四岁,比曹丕大八岁,比诸葛亮大两岁),河内孝敬里人。
司马家世代为宫,其先祖在高阳帝时,就做了重和黎一负责掌管火烛。他的子孙在尧、舜、禹、夏、商、周时,一直都是重和黎。到了周代,周宣王时,任重和黎的休父,因平定徐方(也称徐夷,一个经常给周捣乱的小国)有功,就被周天子赐姓司马了,以后负责掌管火烛的官也不叫重和黎,而改称司马了。秦末,司马昂曾从赵王歇一起伐秦。秦亡后,司马昂便被楚霸王项羽封为了殷王,封地河内(亦即今河南焦作温县一带)。从此,司马氏一族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汉安帝时,司马昂的八世孙司马均(字叔平),也就是司马懿的高祖,出任了征西将军。司马均的儿子,也就是司马懿的曾祖司马量(字公度)曾为豫章太守。其后,司马懿的祖父司马隽(字元异)叉当了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字建公)曾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因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达”字,时号“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二儿子。据《晋书·宣帝纪》:司马懿小时候,聪明而有谋略,曾从其兄司马郎学儒。作为将门之后,他自然也没少读兵书,与人推演阵法,总能获胜,并常慨然为天下忧心。
时任南阳太守的杨俊和他是同乡,以善识人而著称。杨俊一见到司马懿,就觉得他不是一个寻常的人物。时任尚书,和司马朗是好朋友的崔琰,也曾对司马朗说过:“你这个弟弟将来的成就必定会在你之上。”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马懿做了上计掾(负责向朝廷报事的官员)。一次,他来许都(今河南许昌。东汉原定都洛阳,建安元年,曹操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并以天子的名义,下令迁都许昌,这样许昌就成了东汉末年的国都)汇报工作,被司空曹操看上,就想把他叫到许都来任职。但司马懿深知曹操的为人,不愿屈从于曹氏,便假称得了风湿病,卧床难起,拒绝征召。生性多疑的曹操曾派人夜探司马懿是不是真的有病。司马懿早知道曹操会来这手,从许都回来后,就终日躺在床上,装出一副病得很重的样子,总算是骗过了曹操派来的探子。
不久,曹操为丞相,又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并给使者下令说:“这次,他要再不来,就把他抓进大牢。”司马懿情知这次是再也躲不过去了,只好来到许都就职。曹操其实一点也不信任司马懿,但对他的才华还是很欣赏的,并叫儿子曹丕没事多和他一起切磋学问。后来,曹操要讨伐张鲁,司马懿也跟着去了。他曾向曹操献计说:“刘备用诡计俘虏了刘璋,今蜀人尚未真心归顺,而刘备又要去取江陵,正是我们破蜀的大好时机。如果我们陈兵汉中,益州就会震动,然后我们再向益州发兵,相信蜀军很快就会瓦解。”但曹操并没有接受他的这个建议,还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望蜀。”这便是成语“得陇望蜀”的由来。
征张鲁回来以后,曹操就任命司马懿为中庶子了,专门负责教导世子曹丕。在司马懿的悉心教导之下,曹丕果然大有长进,每参与议定大事,总能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曹操对司马懿仍不十分信任,还说他有“狼顾之相”。什么是“狼顾之相”?所谓“狼顾”,即在肩头不动的情况下,脑袋能旋转180度。据相书说,凡有这种面相的人,皆狼心狗肺之徒,而且还有帝王之志。特别是有一次,曹操做了个“三马食槽”的梦,醒来惊出一身冷汗,难道这是老天在告诉我,司马氏将来会取曹氏而代之?于是,便动了要杀司马懿的心,但司马懿行事何其谨慎,终被他巧妙化解了。
后来,曹丕做了五宫中郎将、副丞相,司马懿作为他的老师,当然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军司马。一日,曹操问计于众卿,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司马懿本不欲多言,但被曹操点了名,只好说道:“昔日箕子陈述治国之谋,把食放在首位。当今天下百姓不参加农耕的有二十余万,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现在虽然一直在打仗,但备战不能影响农耕。”曹操以为他说得很对,于是,推出了一系列奖励农耕的政策,果使魏国变得更加强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蜀将关羽大败魏军于汉水,擒于禁、斩庞德、困曹仁,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打算迁都河北。这时,司马懿叉进言道:“于禁统领的魏军被大水淹没,不是战守上的失误,我们的损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为此迁都,是向敌人示弱,而淮河、汉水一带的百姓,也会因此变得人心惶惶。而孙刘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关羽得胜,是吴主孙权所不愿看到的。您可以给孙权写封信,让他在后厦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可解。”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孙权果派大将吕蒙发兵江陵,夺取了公安,关羽败走,终在撤往益州的途中,被吴军所杀。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魏王曹操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操去世后,朝野震动,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会有大事发生。司马懿奉世子之命,统领丧事,内外宁静,没有发生一点意外。是年十月,世子曹丕继任丞相、魏王,拜司马懿为丞相长史,封河津亭侯。
时,孙权正乘胜大举反攻原为关羽所占的荆襄之地。群臣担心处在魏吴两国交界处的襄阳、樊城有失,皆议当让镇守在襄阳的魏国大将曹仁退守宛城。唯司马懿认为:“孙权新破关羽,怕刘备报复,此时正是他想和我们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擅取襄、樊。又襄阳乃是水陆交通要地,绝不能放弃。”但曹丕还是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命曹仁一把火烧了襄、樊二城,撤回到宛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来取襄、樊二城,曹丕亦深悔当初没听司马懿的。十一月,魏王受禅即皇帝位,为文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即以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为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撤督军改为侍中、尚书右仆射。五年,文帝南巡,让司马懿留鎮许都,改封向乡侯,为抚军,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可谓皇恩浩荡,一时无出其右。初,司马懿坚辞不受。帝曰:“我处理各种政务,夜以继日,没有片刻休息的时间。让你来做这些官,并非荣耀之事,只是为我分忧罢了。”司马懿这才接受。
六年,文帝亲统一十二万水师征吴,再次命司马懿留镇许都,一则安抚城中百姓,一则供应前线军需。文帝临行前曾给司马懿下诏说:“后方的事就委托给你了。汉初,随高祖南征北京,屡立大功,但封赏却不及萧何,而你就是朕的萧何。”文帝自广陵回到洛阳,又给司马懿下诏说:“我东征,抚军就统领西边的事;我西征,抚军就统管东边的事。”由此不难看出,文帝对司马懿的信任与倚重。
七年,文帝在洛阳去世。病重时,曾召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于崇华殿,遗命让他们三人辅助少主,还在给太子曹叡的诏书中说:“永远不要怀疑这三个人,若有人挑拨你和这三个人的关系,立当处斩。”文帝崩后,太子曹叡即位,为明帝,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时,孙权领兵五万围江夏,并命诸葛瑾、张霸各带五千兵马进击襄阳。司马懿亲自坐镇襄阳,谈笑闻败诸葛瑾,斩张霸,迫使孙权从江夏撤兵。这应该是司马懿第一次作为军事主官,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时年46岁。(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晋书·宣帝纪》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