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95后”问题学生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

2018-01-23吴丽萍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职校心理教育

【摘 要】 本文对职校“95后”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分析:认为职校“95后”问题学生存在心理适应调节能力差、心理价值观迷失错位的问题,指出转化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关爱学生,走进学生问题;尊重宽容,走进学生心里;激励学生,走出消极误区;坚持不懈,走向积极范式。

【关键词】 职校“95后”问题生;心理分析;积极教育策略

职业学校成功教育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当前,我国的五年制高职学校已经全面进入“95后”时期,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职校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心理特征。问题学生是指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及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在行为、思想、心理、认识、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借助他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根据破窗理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感染快、负面影响大,容易使同学厌弃、家长心灰意冷,也让职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因此,积极引导、有效转化职校“95后”问题学生,是职校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希望工程”。

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类型,大致有学习类问题学生、行为类问题学生、生活类问题学生和心理类问题学生。具体表现为:逃学厌学、顶撞老师等(学习类);校园暴力、网络成瘾等(行为类);奇装异服、狂热追星等(生活类);任性叛逆、嫉妒孤僻等(心理类)。每个职校生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但不代表每个学生都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更确切是指发生或出现的以上某些问题得不到积极关注、有效引导,或得不到切实解决时在个别学生身上的集中体现。心理辅导有句名言:搞清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问题比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问题更重要。教育、转化职校问题学生,前提在于全面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态,把握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职校“95后”问题学生心理分析

1、心理适应调节能力差

心理适应能力通常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的能力。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标志。[1]而“95后”职校问题学生大多不具备这种适应性,或者说适应性较差。

(1)生活环境不适应。对于“95后”职校生来说,职校生活是独立处理事情的开始,也意味着心理断乳期的开始。没有了家长的呵护,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初中相比又发生显著变化,在教学管理、考试制度、奖学金评定、宿舍管理等方面都很不相同,很多学生因此无所适从。

(2)生活方式不适应。初中时代,这些学生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自力能力比较差。进入职校以后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都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和判断。因此,有的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3)人际交往不适应。师生交往方面:新的师生关系变得非常离散,班主任教师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与学生交往,而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原有的教师主动方式,在和教师交往上比较被动,有问题不愿意主动跟老师反映。同学交往方面:初中一门心思准备升学,使交往比较单纯。而职校是以集体为特征的,学生们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和家庭,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习惯、爱好等方面不尽相同。

种种的不适应,使得一部分缺乏必要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的“95后”职校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心理价值观迷失错位

职校“95后”问题生处于特殊的青春期,特别的就业准备期和特定的学习转型期。年龄及自身的特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客观世界的扭曲,有的严重迷失错位。

首先,“95后”职校问题生大多处在“非常6+1”家庭模式中,即6个大人围绕1个独生子女。这种模式下的家庭不可避免存在错误的家庭教育观,一方面他们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引导,“含在口里怕化了”。由此成长起来的学生容易产生享乐主义倾向,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过分讲究,甚至不惜大笔花销配备高档手机和电脑,把高消费当作人生的追求,不正常的攀比心理也随之滋生。人生目标扭曲,心理世界迷茫错位。

其次,“95后”问题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明星式的一举成名,使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偏功利性。他们的价值选择以尽力追求物质利益为标准。由于他们过分注重结果,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点上,因为一点小事而受挫,就会感到人生毫无价值,可能出现过激行为。

再次,面对繁华世界的诱惑,“95后”学生既想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觉得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由于自身素质和基础薄弱,常常感到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升学就业各种压力,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多种因素作用下,有些学生在屡屡受挫和长时间的失败以后,变得消极起来,开始用一些问题行为来逃避事实、释放压力,最终成为问题学生。[2]

二、实施积极教育策略转化“95后”问题学生

泰戈尔曾说:"不是棒槌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面对职业学校频繁出现的问题,问题学生的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反思现行的说教批评教育,积极把握“95后”职校问题生心理走向,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

1、关爱学生,走进学生问题

由于问题生受到的羞辱、嫌弃、鄙视比较多,亲近他们的同学也很少,在内心深处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得到别人重视。教师应该努力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创造一些表扬他们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温暖。或许,一句温暖的话能成为他们前进的起点。教师对问题生的关爱更不能带有半点虚情假意,公正的爱也许能促使学生向你吐露心扉。

2、尊重宽容,走进学生心里endprint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有一天他忽然很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于是偷偷地把校长喜欢的一条狗套住杀掉,然后一件件剥离内脏观察。校长知晓后,非常生气,决定“惩罚”该男孩,让他画一幅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小男孩照办了,事件因此画上了句号。英国亚皮单名人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这两幅图,而小男孩若干年后也因为研制胰岛素而荣获了诺贝尔奖,他就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约翰·麦克劳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已不可救药,那么他会真的一步步走向深渊;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雕刻而异,尽管他身上有些小缺点,那么就请宽容他。宽容不是对学生的过错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而是以一种平和心态原谅学生暂时的落后,并用发展的目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宽容是一种等待,因为播种到收获之间有一个过程。

3、激励学生,走出消极误区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艺术我们并不陌生。陶行知先生没有当众批评犯错的学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深入了解了学生犯错误的原因,避免了批评的盲目性。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他妙用了表扬和奖励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批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激发问题学生的关键在于先让这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励教育是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的结合点。

4、坚持不懈,走向积极范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个问题学生都是长期受到不良影响和不正确的教育等多方面原因的结果。这些不良影响和教育,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不管来自何方,都使其形成比较顽固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教师对他们的转化工作不应急于求成,要意识到他们的反复性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要长期坚持不懈对其进行指导和辅导,分析反复的原因,对症下药,最终使问题学生走向积极。

职校“95后”问题学生是职业教育领域中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成功引导转化这些问题学生是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于管理整个班级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应当转变以往强制的负向教育、消极教育,给“95后”问题学生植入一种激励式的自主的正向教育、积极教育。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崔景贵. 解讀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症结与教育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65-72.

【作者简介】

吴丽萍(1982-)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校心理教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