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孝文化构建青少年道德刍议
2018-01-23宋雨洁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对传统识孝文化的认识,论述了加强孝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建构的价值意义,提出加快青少年道德建构的策略:以“生命”教育,启发青少年感恩意识;以“孝心”教育,引导青少年践行孝道;以“仁爱教育”,培养青少年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孝文化;道德建构;策略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1]由此可见,孝文化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汲此其优秀价值资源来影响和建构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既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以孝道文化来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
一、对传统识孝文化的认识
“孝”,《说文》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道是中华民族特有朴素自然的反哺情感,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从其内涵来看,精华与糟粕并存,其中积极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爱惜身体,保全自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并不是子女所私有,对父母孝与不孝,就得看是否能做到爱惜身体,保全自己。爱惜身体,是行孝的基本要求,是尽孝的开始。而保全自己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守护自身的节操与良好的品质。简单地说,最基本的孝,首先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其次,要重视自己的名誉,爱惜自己的名望。
2、赡养父母,愉悦父母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礼记·内则》写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可见,孝不仅仅是指是供养和照料服务,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真正的孝还要做到及时关注对父母的精神与心理状况,常常关心父母的感情和健康状况等做到以爱心愉悦老人。简言之,就是在做到让父母吃饱穿暖,保障父母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能关心老年人精神,心理状况,帮助父母实现自我价值。
3、继承大节,敢于诤谏
《论语》有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其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学生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父母的心愿就是孝。曾子曾问孔子: “子从父之令, 可谓孝乎?”孔子断然予以否认, 曰: “父有争子, 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可见传统孝文化也反对盲目地顺从父母,父母的做法或者要求不正确,不符合社会规范,不符合伦理道德时候,子女还得谏诤,家庭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氛围。但是,谏诤要保持“仁爱”之心,要做到“和颜色,悦言语” [2]“柔声以谏”[3]。
二、加强孝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建构的价值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使得一些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泛滥,从而使传统孝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推进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1、孝文化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夫孝,德之本也”一切优良的道德修养由“孝”产生,“孝”可以带动和维护其他美德。司马迁说,“源远而流长,本固而叶繁”只有做到以孝为本,以孝为源,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现如今,独生子女在整个家庭或者家族中占据几乎稳固的核心地位,从小就享受着着家庭内部两代人以上的呵护与娇纵,他们养成了只会索取的习惯,对父母并不感恩。而由于父母、亲人的溺爱和骄纵,部分青少年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对父母的孝敬,对其他社会成员友爱。可见,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传统孝道观念遭受着激烈的挑战,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人格,孝文化教育最为突出和重要。当前要做的就是,通过孝文化教育,使孝文化思想被广大青少年普遍认同。
2、孝文化教育是青少年树立家庭美德观念,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必然要求
在整个社会中,人与人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都会与朋友、父母、子女、同事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父子父女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当今社会环境下,由于“独生子女”大量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减小,青少年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对于父母的孝感意识逐渐减弱,也就出现了对父母不孝,甚至虐待、遗弃的情形。而家庭和睦才会社会和谐,家庭和睦需要每位家庭成员树立家庭美德观念,而孝道是基本道德。“君子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人之本也。[4]对父母有孝心,就会不自觉地将它推广到兄妹,师长乃至国家。中国传统孝文化在世代相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尊老爱幼、养老抚幼等家庭美德,对安定家庭内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孝文化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必经之路,也是形成良好社会品德的必经之路。因此,“一定要加强青少年对孝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影响他們把尊老、敬老、养老作为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树立健康的家庭美德观念。”[5]
三、加快青少年道德建构的策略
经历了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孝文化形成了复杂的内容体系,对孝的大力推崇使孝深入人心,这对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仁爱之心的培养至关重要,使得它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缓和了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和谐,社会更有人情味,整个中华民族更加安定团结。[6]
1、以“生命”教育,启发青少年感恩意识
古人常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基本的的孝道是要保护自己,不使自己生病,珍惜生命,不让自己受伤害,以免父母担忧。由于当今青少年大多是是独生子女,平时享受着父母家人的娇生惯养,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在独自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不能勇敢面对,往往采取采取的自暴自弃,结束生命等极端行为。可见,对当代青少年来说,生命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急切需要对青少年加强孝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让他们能深刻地认识到保全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是孝道基本要求,要做到现实生活中感恩父母,积极行孝。
2、以“孝心”教育,引导青少年践行孝道
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农耕社会,只有宗族大家庭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孝,是维系这种大宗族家庭的重要纽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家庭结构逐渐分散、变小,家庭关系由以父子为中心逐渐向以夫妻为中心转变。家庭成员之间以亲情力量来聚合、维持。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现代人关于孝文化教育也逐渐缺失,一些子女对父母的“孝”只是物质上的赡养,而忽视了心中的尊敬与爱戴。因此,加强孝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行孝就要有敬爱之心,孝顺不一定要给父母锦衣玉食,有时可能只是耐心地听听母亲的唠叨,虚心地接受父亲的教导。
3、以“仁爱教育”,培养青少年和谐的人际关系
“民之生也,心之德为仁,仁之发为爱。友亲,本也,及长,末也”。[7]敬爱父母是一种本能,而与兄弟,与师长,与亲友,也要以仁爱之心推及于人。青少年阶段,人际关系逐渐扩大,形成了以与老师、与兄妹、与同学为主的社会关系。因此,除了家庭关系之外,也要以“孝”为始终,以“仁爱”之心推及于人,敬师长,尊兄弟,亲同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从而营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良好社会氛围。
【注 释】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7.307.
[2] 黄碧甚. 吕氏春秋[M]. 广州出版社,2004.11 .
[3] 王文锦. 礼记译解[M].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371.
[4] 吕平. 孝经(春秋·孔丘[M].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1996.41.
[5] 张一澍,王永明.高校开展孝德教育的重要意义[J].教育探索,2011(11)117-118.
[6] 丁秋玲.当代孝文化的实践生成和具体展开贵州师范学院学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7] 吕平. 孝经(春秋·孔丘)[M].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1996.91.
【作者简介】
宋雨洁,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