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口,那家叫做“100”的小书店

2018-01-23吴铭

椰城 2018年1期
关键词:商厦音像好书

吴铭

我喜欢《红楼梦》里“静日玉生香”一句,似乎只有在静静的氛围里,香气才能透出来。在海口,多年前有一个地方,我觉得就有这静日的香气。

国内的各大都市,都有所谓的“学人书店”,也就是书店业里的阳春白雪。像北京就有“三联书店”,南京有“先锋书店”,上海有“季风书园”,卖的都是学术类书籍,基本没有大路货。书的品位,自然是限制了购书人的品位,顾客也就不太多,在书架前静静地选,静静地翻,大有淘金者的耐性。

20年前,海口没有什么“学人书店”,那时的新华书店和“创新书店”都是普通的综合书店,看不出太多的个性来。但我那时发现了有一家,骨子里就是“学人书店”。它大隐隐于市,居然是开设在大商场里,即著名的“一百”(第一百货)商厦五楼上。

这书店的名字,也与“学人”毫不相干,叫做“100音像书店”,不过,最早店名中是没有“音像”两个字的。这家店的品级,明显走的是精英路线,书都很雅致。1998年前后,我常去,对它情有独钟,据说投资者是当时海南大学的一位教授。

教授办的书店,进书的眼光到底是不同,边边角角稀罕的好书,他都能淘得到。我在店里买到过一本《板桥杂记》。这种古籍冷门书,能在上世纪末的海口买到,几如梦寐。后来,也许是迫于形势,书店改了名字,加上了“音像”二字,以作招徕。这我能够理解,商业的力量实在是巨大,学人也只能稍微低下头来。在商场的一角,包装上如果不肯商业化,最后就只能倒掉。

当时,它还没倒掉,顽强地撑着,骨子里的高傲仍然在。

记得13年前,我见它最后一面,是个黄昏。路过“100书店”时又进去逛了逛,看见专有一个展台,是展示名人著作的,有钱穆的一本书,在海口别的书店从没见过,摆在那里,很惊艳的样子。翻译作品也有一些,插图本的《哲学的故事》 《文学的故事》 《刑罚的故事》等等,在这里是全套,精美得让人爱不释手。

好书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叹:怎能有精力来逐一读过?只好摩挲一遍,再放下。在小小的店堂里逛来逛去,别人进来,可能扫一眼就走,但爱书的人却觉得它是个很大的世界。果然,角落不显眼的地方,我发现有法國著名学者西蒙娜·薇依的一本书,当年在海口为仅见的一本。抚着那封面,就能嗅到高贵灵魂的香气,心中不住暗叹:店主才是真正的识家!

我从没见到过店主,不知他是什么长相、多大年纪,但私心里很感谢他,觉得他是一位未曾谋面的知音,因为他知道精神疲累的人最需要什么。

多年前的海口,风俗、气候、绿化什么的,都跟现在一样,都很好,只苦恼有些好书永远过不了海。在北京、广州已经炒得沸沸扬扬的学术书籍,在这里几乎无人提起,问书店的店员,往往只能看到一脸茫然,甚至还能从中读出“你在说什么啊”之类的意思来,你只能眨眨眼,走人。久了也就麻木了,能买到什么书算什么书吧。

当然,即使在20年前,“100书店”的书也不能算多,对于海口众多的“学人”来说,不可能解渴,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有了这样的小书店,总感觉眼前还不至于荒芜,还有一丝丝杨柳风拂面。

这,就是所谓的斯文尚存吧,我安慰自己。

书店固然要赚钱,要大,要多做小孩子们的生意,但是个性化的“学人书店”总还是要有一家。有了这一家,就好比是跋涉中前方有炊烟一缕,能让你心头温暖,想到家,想到最亲近的人。

这家“100书店”,是当时都市里的一个异数,它终究不可能有100岁的高寿,没能熬过当时书业的萧条,不知什么时候,它没有了。再走到五楼那个地方的时候,已是生面孔,但我总有幻觉,心里隐隐作痛……

如今,世事变了,文化成了隆重而盛大的事情。在海口,许多华丽的都市书店纷纷开起来了,远不是当年那些寒酸的书店能比的。但是,我却分外怀念那家叫做“100”的小书店,它特别亲切,在商厦的喧闹中,静静地待着,凝视着你。

我想,人去世了,会进天堂;一家书店走掉了,也应该能够进天堂。一家曾在海口爱过、走过的小书店,在天堂里,肯定也会有一个席位,愿它在那里,能够永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厦音像好书
推荐一本好书
好书推荐
一起坐上神奇音像时光机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Paste” by Henry James
主编推荐:六月好书排排站
音像超市
音像出版业的全球化贸易策略
策划塑造新形象 激活县城老商场
吉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