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杯半价”的经济学原理

2018-01-23

中国商人 2018年1期
关键词:半价满足感效用

本来销量不佳的一杯饮料,打上“第二杯半价”,立马变成爆款。除了“第二杯半价”,还有“第二只半价”、“第二碗半价”……这个营销手段,背后有什么秘密?

消费者都有“捡便宜”的心理,举两个例子:

1、你和妹子逛街累了,想喝点东西,面对周围的各色茶饮店,选择恐惧症犯了的时候,看到了“第二杯半价”。心里一盘算觉得划算,于是领着妹子去了。

2、你作为一个吃货,很久没吃某一家店了,甚是想念,此时,你恰巧知道“第二份半价”,想着一个人去亏啊,于是开始呼朋唤友,结伴去消费。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商家通过“第二杯半价”这一优惠,吸引了潜在客户(第一个例子),并且拉动了额外消费(第二个例子),成功利用了消费者想“捡便宜”的心理。

第二份半价了,钱从哪儿赚?

提升单品销量,借机推出新品。除了拉动消费以外,“第二份半价”的商品往往只有1-2种,这种设定能使单品销量迅速攀升。一方面,商家可以借此推出新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供应链的掌控,提前准备,保证出品的速度和效率。

推销特例单品,消化库存原料。一些商家推出“第二杯半价”等促销活动的饮品也可能是“特例单品”,例如平时顾客点单不多的产品,出于尽快消耗原料的需要,加快销售和推荐。

这样的产品也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利润较高,但平常点单量不大的产品;还有一种是像鲜榨果汁这样能“最大化物料”的产品。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涨价做铺垫。就像小马宋说的,不管你涨价的理由多么充分,消费者就是不喜欢涨价。对于常客来说,单品的价格涨价了,但由于“第二杯半价”的策略,提价部分和第二杯均摊对冲,还会让消费者有一点“赚到了”的心理。而对于新顾客来说,可能他们根本没发现促销活动之前,商家刚刚涨过价格。

“第二份半价”背后有哪些经济学原理呢?

价格歧视。价格歧视不是真的“歧视”,而是一种差别定价策略。价格歧视既可以是对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也可以对同一个购买者的不同购买数量收取不同价格。

假定一项产品从10元到100元,都有人愿意消费,但如果定价100元,固然能赚取较高的单位毛利,却会吓跑低价位的消费者;如果定价10元,留住了低价位的消费者,却没有充分赚取到高价位消费者的毛利。

在这种情况下,对商家来说,最佳策略是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定价。在“第二杯半价”中,“价格歧视”是为那些不愿意为第二杯付原价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准备的。对于商家来说,当然能多赚一点是一点。但是消费者已经不肯为第二份食物或饮品付同样多的钱了,因此可以采取差别定价的策略,这就是所谓的“价格歧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可以理解为顾客消费某件商品获得的满足感。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意思是顾客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从中获得的效用(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拿“第二杯半价”来举例。消费者的“效用”就是从喝饮料中获得的满足感。假设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感划分为0-10分,喝第一杯饮料,可以从0-7分,喝第二杯饮料,能从7-9分。明显喝第一杯饮料的时候,带来的满足感的提升大于第二杯饮料。

如果用同样的价钱买两杯饮料,就会让人觉得第二杯是“不值得”、“可有可无的”。此时采取“第二杯半价”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第二杯。

采用“第二杯半价”,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最大化商家利润。对于只打算買一杯饮品的顾客来说,“第二杯半价”不会影响他的购买行为;对于本来就打算买两杯饮品的顾客,相当于获得了七五折优惠;对于可买可不买第二杯的顾客来说,可能为了获得优惠买第二杯,或鼓动周围的人买第二杯。

于是,商家既用折扣吸引了对价格敏感的人群,实现了促销,也没有给那些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折扣,这种营销策略比简单的打折更能增加利润。当然,“第二份半价”的前提是,核算好自己的成本。

二是制造噱头。“第二杯半价”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目的十分明显:制造优惠噱头,维护客户关系,带动额外消费。

必须承认,比起直接打折或优惠,“第二杯半价”无疑自带营销噱头。比如,在几年前盛行虐单身狗的潮流里,就衍生了“有一种孤独,叫做第二杯半价。”再比如,有一种情况,与“孤独”无关,与“吃货”有关:“只有单身狗才会觉得第二杯半价是孤独,单身猪不会,因为她两杯都可以喝掉。”

无论如何,消费者对“第二杯半价”的营销策略有反馈,恰恰证明了他们很吃这一套。而只要消费者愿意买单,营销就算成功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半价满足感效用
锐词宝典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用观察
第二杯半价
英国“半价餐”政策没能刺激消费(手记)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新中国同龄人
博弈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近400人投诉“半价团”:无法提现,钱全打水漂!
第二杯半价
推迟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