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2018-01-23王笑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王笑风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已经是一个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上网,通过网络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网络已然成为了大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也更容易遭受到不良信息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出现许多不道德、不文明乃至网络违法、犯罪的现象,社会不良影响巨大。而通过网络形成的各类高校网络舆情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影响巨大。具体表现在:主体更为多元化、客体更为广泛化、内容更为复杂化、方式更为丰富化、效果更为突出等。校园网络舆情的影响如此巨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对其有一个充分的、正确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性原则,科学合理对学生进行“疏”与“导”,加强网络民主与法治建设力度,正确对待网络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并能够快速高效的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

一、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以及高校网络真情涵义

要弄清楚网络舆情的涵义就必须清楚的了解舆情主体以及舆情内容。所谓网络舆情就是人们受到各类事件刺激,而产生对该事情的认知、态度以及情感行为,并最终通过网络将其进行传播的上述要素的集合。由构成网络舆情涵义的四要素可知,网络舆情归根结底就是思想意识,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对现实时间及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舆情同舆论一样同样具有多重含义,舆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现象,其主体主要是社会公众,其主要一种通过网络反映出来的情报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素质不断的提升,其对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普遍比较高,并且能够用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网络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在高校网络中形成了网络舆情,其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在此空间形成的大学生对其所关心的事物的看法、情绪、态度等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形成

网络舆情其实具有滚雪球的效应,网友通过上贴、转帖等来表现。形成网络舆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是社会矛盾,有社会矛盾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而引起公众的讨论,公众通过网络广泛的发表意见,各种意见在网络普遍盛行就形成了网络舆情。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社会矛盾必须具有以下特征:社会矛盾没有及时的解决,解决过程受阻;社会矛盾是公众所关注的并热烈讨论的;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受益并且发出赞扬的声音,由此形成的舆情。其次是个人意见延伸,针对同一社会问题,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而这些人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大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及见解,并引起他人的共鸣,由此带来大量的转载、跟帖等,由此个人意见有效得到延伸,意见聚集形成网络舆情。最后是突发事件,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涉及到公众的权益,极快的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会对此类事件充满好奇,众说纷纭,形成对该事件的有力冲击,造就了网络舆情。简言之网络舆情就是人们针对某事件的议论,但并不是所有议论都能被称之为网络舆情,议论一定要达到一定量并且议论观点是一致的,才能够成为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的影响

(一)主体更加多元。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往往把学生作为其教育的主体,很多学生内心深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有一个共性,即学生们迫于学校的压力最终都会在实质性的教育中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但高校网络舆情却不同,由于网络的虚拟,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匿名,由此能够毫无顾忌地在贴吧、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发表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言论。网络舆情主体更加多元,不仅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队伍也能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发表正确的观点,凸显出高校教育的自由与开放,能够看到学生对其课程设计、学生活动以及学校发展的最真实想法,对于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可以付诸实践,突破了官僚与形式的限制,有多元化衍生出来的个性特征能够调动学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出高校内部以及社会问题;同时网络的匿名特征可以使学生突破生活中的制约,畅所欲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学生可以在网络即时进行互动,彼此讨论并且最终达成共识。在虚拟的网络学生可以没有顾虑,针对时下一些敏感性的事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话语权,这就使得在网络舆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元化的主体,也就是只要能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感受、见闻、意见、建议等的所有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且其范围更加广阔,影响力也会更大,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极大的好处的。

(二)客体更加广泛。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由此可见,其客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如此,就其客体来说,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异议的人员。尽管学校创新的利用网络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但都通过在网络平台对其开展的有影響力的活动进行大力宣传报道,有部分学校缺少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没有充分达到出教育效果。其在一些问题上呈现的是轻描淡写的状态,没有考虑到校园中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而且在报道的具体内容上,语言过于“套路”,存在许多的空话,缺乏真情实感的倾注,脱离了主体所关注的现实校园生活,一些言论都无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因此学生对这些“客体”的认同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参与者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也即有更为广泛的对象受到网络舆情影响,除了领导干部、学校师生之外,能够参与网络的公众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个现状,在校园网络的建设中,发表一些教师、学生真正关注的问题,使校园网站能够发挥其作用,逐渐建立起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由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会加深。

(三)内容更加复杂、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当代领导团体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与方针、执政党与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但网络舆情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此,更有许多比较极端的内容,网络上会有许多不理智的、甚至是极端的言论,比如对校园极端事件的误传、谣言的传播、不良心理言论的发表,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出现邪教组织的言论,而这些引爆网络的言论有一些是关乎着学生的切身利益的,有一些是关乎学校领导或教师的不称职的,但也有一些言论是非常极端的、触碰到法律的。总之这些网络舆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此外,学校对一些争议性比较大或是校园内发生的极端事件,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及处理方式,在学生发表大量看法后,面对质疑选择删帖或是敷衍,因而引起了学生的更多猜疑,被学生责难,进而出现更多的、难以控制的谣言,这不仅使学校的威信力逐渐下降,更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名誉,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虽然网络中的各种言论确实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如针对一些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的言论,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如网络实名,规范学生的言论,使学生知道网络违法的严重性,建设校园网络法治化。同时,学校的领导也应经常进入校园网站,观察学生的思想情况,积极地进行引导。endprint

(四)方式更为丰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专门的渠道,但网络舆情则是利用非正式的渠道进行影响的,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现实生活中主要通過课堂学习、会议学习等正式渠道自上而下进行,带有强制性的意味,而且方式过于简单、单一,这样的方式是学生比较厌恶的,枯燥的说教,使得针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但网络舆情便改变了方式单一的状态,突破了传统的会议、课堂学习的模式,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地通过网络、手机等就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可根据个人意愿订阅相关读物,自觉地学习,接受熏陶,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会议及课堂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强制性的、灌输式的方式,再加上枯燥的、缺乏新意的思想政治知识,学习者往往十分被动、无奈,在面对这类教育的时候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缺乏积极性,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舆情则相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作用,本着自愿原则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整个教育过程是在无形中完成的,学生在玩乐中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正面的说服式教育,且其本身有着抽象、政治的特性,但网络舆情不仅有正面的阐述,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的观点,其不仅具备丰富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具有理性,能够形成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只要进行有效的校园网络的监管,其影响方式较之前者更为丰富。

(五)效果更为突出。前文说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课堂或者会议这类正式的渠道,这也就决定了其言说方式具有传统话语特征,言辞格式比较固定而且规范严肃,同时也缺乏时效性且不够生动形象,与时下人们追求个性的现状不符,机械式的语言无法发挥大的作用。

这违背了思想理论形成过程的双向互动律和内化外化律的教育管理模式。学习者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最终这类理论教育成为了摆设、形式。与之不同的是,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的思想意识在网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网络舆情甚至就是学生所真正关注的焦点,并且通过网络思想能够实现迅速的碰撞与融合,观点意见能够更好地交流。另外,网络舆情还具备一个很大的优势,即发挥了网络的优势,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一系列要素都能通过网络技术整合,使原本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学生能够在娱乐中完成思想政治的学习,学习效果得到了迅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具效果。

结语

网络舆情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大影响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尤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整个网络环境都产生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各类高校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各校的二级学院分管网站的部门、人员应实现相互结合、交流的目标,避免各自为政,这样才能够使校园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同时这也是教育改革新时期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文章分析校园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产生的影响,是为了高校学生、教师对当前网络舆情有一个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明确现存的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便能够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更加的注重实效性,并能够采取科学的措施发挥校园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规避、管理网络舆情的消极作用,并逐渐建设校园网络法治化,对校园网络中不文明的、甚至是违法的言论进行监督,并设置必要的惩罚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其强大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