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

2018-01-23武菲菲

出版广角 2018年1期
关键词:选题图书人工智能

【摘 要】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出版行业也在其中。在相关国家政策规划的导向下,出版行业顺应趋势,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的可能。本文基于对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的关系分析,探究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内容生产、图书编辑、营销推广和用户需求挖掘等各出版环节的可能性,并据此总结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融合应用面临的问题,为出版业更好地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供方向。

【关 键 词】人工智能;出版行业;内容生产;图书编辑;选题营销;用户需求

【作者单位】武菲菲,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1.007

1956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达特茅斯(Dartmouth)人工智能夏季研究会上正式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新技术科学”[1],其本质即为对人的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作为当前人类重要的技术变革,代表了互联网诞生以来的第二次技术社会形态在全球的萌芽。随着2016年“人工智能元年”的到来,在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深度学习、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支撑以及大量资本涌入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重塑现有产业格局的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工业制造和教育等领域逐渐被运用。

如图1所示,作为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产业分支的出版行业在近年来相关国家政策规划的导向下,顺应发展趋势,开始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因此,本文基于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的关系分析,探究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内容生产、图书编辑、营销推广和用户需求挖掘等各出版环节的可能性,并据此总结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融合应用面临的问题,为出版业更好地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供方向。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具体研究中,复杂问题求解、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智能检索、人工生命和群体智能等内容正在成为发展热点。这些技术由于追求对数字内容的智能化理解、处理和操作,与出版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第七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发布的《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在较为简单和重复性、模式化的工作层面,人工智能的工作速度和产量已经对出版工作者形成超越[2],它既可以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快速抓取、发布和推送资讯,带来新闻速度的提升,又可以把新闻报道过程变成与聊天机器人互动的产品,将看新闻变成问新闻、回答新闻,给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还能够通过对用户行为和用户需求的深度分析更好地实现分发,在效率和成本等方面展现优势。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出版行业的内容生产、分发和变现等一系列流程,塑造文化产业全新的生态系统,为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更多可能。

一、AI+内容生产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爆发式增长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生产和传播。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监测统计,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体量将达到44ZB。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平台已经能基于这些大数据分析结果自动生成内容文本,实现新闻、网络小说和舆情分析报告等出版产品的写作。

如今,语音录入、机器校对和机器写作等已成为常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内容生产已经可以完美解读人类模块化撰稿的各种特征,协助作者进行资料分析、用户研究甚至创作,尤其在体育播报、即时新闻报道、企业收入报告和法律文书等呈现明显数据模式的领域,人工智能有助于检测出人工难以识别的线索,进而基于精准筛选进行再创作。例如,韩国的新闻通讯社已开始采用人工智能记者编写简单的体育和财经新闻;美联社通过写稿机器人“wordsmith”不仅能完成体育新闻报道和上市公司财报新闻,而且可以实现分析数据、验证趋势等相关业务;俄罗斯AstrelSPb出版社甚至出版了机器人写的长篇小说《真爱》,发行量上万册;微软公司的机器人“小冰”创作出上万首诗歌,其中139首被挑选出来形成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我国,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第一财经的“DT稿王”、封面新闻的“小封”、《南方都市报》的“小南”、昆明报业的“小明”及腾讯的“Dream Writer”等写稿机器人根据算法可以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短短一分钟内即可将重要资讯和解读传达给用户[3-4]。可见,基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文档规划—语句实现的流程,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内容生产环节的融合应用不断完善和成熟。

二、AI+图书编辑

图书编辑活动包括信息采集、鉴审、选择、编序和组织等环节,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高效完成图书内容的加工整理、图片识别、输出格式转换、智能翻译、内容查重和语音交互等任务,甚至可以跨越图文界限实现多媒体信息的跨模态处理。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基于对图像和文本深度语义的理解实现图文互现,自动为一段文字配图,或者针对一张图像自动生成描述性文本。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具备与图书编辑这一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目前,人工智能在普及科学功能的图书,如基础教育中的数理化教材及相应的教辅图书、高等教育中的理工科教材和科普类的少儿读物等图书的编辑工作中已逐渐被尝试运用[5]。这些类别的图书编辑工作对记忆能力、信息处理和逻辑运算能力的需求相对直接,所以,由人工智能部分替代或完成相关编辑业务的条件已基本具备。endprint

以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平台“知识树”为例,该系统目前已能够完成在数千万篇文章中寻找已获取授权的内容,然后基于编辑所定义的部分内容自动编辑剩余内容,继而对接亚马逊等图书电商平台并将所编辑的内容输出到各种数字出版分发渠道等一系列图书编辑工作[6]。如今,人工智能平台可以把图书编辑完成的时间缩短到一天,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编辑工作中的精细化和高效性。

三、AI+选题营销决策

由于传统选题营销决策过程的效率和准确性已难以满足现代图书出版的发展要求,以大数据挖掘为特征的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更精准、高效的选题营销决策正在成为新的趋势。具体来说,虽然出版行业在各出版环节积累了有关消费者和市场产品的海量数据(如图书信息、作者信息、销量信息、评价信息、读者信息以及用户行为信息等),但如何处理这些庞杂的数据以使其物尽其用,既是出版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如今,出版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已能够实现对这些大数据热点的抓取,从而保证无信息浪费的获取和投放,进而帮助编辑进行更有效的选题营销决策。

具体来说,在图书选题策划方面,依托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对互联网上的热门事件、热点词汇的传播频度和热度进行大数据抓取和智能分析,甚至结合读者需求分析自动生成相关知识图谱,形成选题策划的初步方案。这既为图书编辑构思和论证选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能够减少图书编辑个人因素的影响,制作出主题、内容及表达风格上更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在图书营销决策方面,营销人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图书销售、阅读、评论和传播等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这些大数据把用户性格和偏好清晰地刻画出来,营销人员可以据此实现图书影响力分析,进而协助出版企业做出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对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和服务解决方案,从而为图书选题策划和精准营销等环节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四、AI+用户需求挖掘

从传播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时代是“万物皆媒,智能连接”的时代,未来的互联网不再仅仅由信息与人类构成,而是涵盖信息、人、产品和服务的万物互联的智能网络。因此,数字内容分发将逐渐被强势崛起的智能连接取而代之。智能连接是指网络中的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需求的精准匹配与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基于技术优势和应用,人工智能赋能出版行业,实现智能连接的价值不可估量。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幅提高了大数据处理效率和洞察深度,可以实现基于用户需求的挖掘(如对用户历史阅读记录、时空状况和人机交互数据的分析)[7],及时有效地捕获用户知识背景、兴趣等方面的细微变化,进而通过算法推荐系统,从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两个维度为用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充满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方案以及具体场景阅读内容。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和语音阅读等前沿技术,将充分展现智能连接的魅力,促进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技术和用户的进一步融合,全面提升阅读展现形式和内容呈现模式,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閱读互动体验,真正实现用户需求至上,以技术推动行业发展。

五、“AI+出版”背景下出版行业从业者所面临的新要求

基于以上对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内容生产、图书编辑、选题营销决策和用户需求挖掘等各出版环节的分析,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融合应用的背景下,出版行业从业者面临两方面新的要求。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对出版行业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人工智能算法在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等环节中已经可以部分替代人工,但出版行业从业者在适应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明白人工智能只是辅助性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相较于机器写稿,人工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这是出版行业从业者本身个性化、探索化的体现,也是创作出具有思想性、创造性内容的前提。因此,人工智能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版行业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在解放生产力、重塑生产关系方面带来巨大影响,但出版行业从业者的理想、情怀以及工匠精神依然是这一行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真正的协同工作应该是人工智能在其更擅长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充分发挥优势,把出版行业从业者从烦琐、机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人类智能更擅长的领域,使他们能够在洞察社会背景和激发情感共鸣方面对出版产品进行优化,人机合一,协力完成出版产品。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被视为未来出版行业的生态环境,从素材收集、筛选、分析、成文,直至最后的内容分发,每个环节都有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从而推动出版流程的智能化重构。在这一背景下,出版行业从业者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统的出版工作者,因为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且懂得如何从媒介传播角度使出版产品的内容精髓精准地传达给受众;另外一部分是计算机科学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更加熟悉人工智能技术,掌握人工智能的思维和编辑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和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技术层面突破传统出版人所无法突破的技术瓶颈,因此,可以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对融合状态下的出版全流程进行技术层面的严格把控。只有这两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协同工作,才能最终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六、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融合的思考

从人工智能技术的潜能来看,其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上文所提到的内容生产、图书编辑、选题营销决策和用户需求挖掘四个方面,还能监控整个社会的信息生产、流通与消费态势,为整个出版产业管理、意识形态监控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因此,未来人工智能对出版行业的影响依然值得期待和进一步探究。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带来变革或者颠覆性改变的新兴技术,其产生、发展以及应用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的过程。人工智能虽然可以高效地完成它所擅长的工作,但目前仍处于“人机分工、人机协同,人类智能仍占主导地位”的弱人工智能阶段。正如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霍金在“未来智能中心”开幕仪式上所说的那样,“强大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遇到的最好事情,但也可能是最坏的事情”[8]。因此,我们在正视人工智能技术为出版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不能过分夸大其对出版行业的冲击和影响,也不能过分依赖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替代,只有这样,二者的融合应用与发展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舒,严威川.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原力”[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6(12):94-109.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6-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 北京,2017.

[3]汤雪梅. 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的创新应用[J]. 编辑之友,2015(3):15-18.

[4]王亮. 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新闻出版业运作模式创新[J]. 出版参考,2017(9): 9-12.

[5]桑昀. 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7(9):94-97.

[6]孙庆生. 让出版事业与人工智能共舞[J]. 中国出版,2017(17):16-20.

[7]董良广. 出版企业基于人工智能开展知识服务的路径探索——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17(14):16-19.

[8]中国新闻网. 霍金再次强调人工智能可能“毁灭人类”[EB/OL]. (2016-10-21[2017-12-01])http://www. chinanews. com/gj/2016/10-21/8038884. s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题图书人工智能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