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技术何以变革教育

2018-01-23李王伟徐晓东赵莉张艳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学

李王伟+++徐晓东++赵莉+++张艳丽

【摘 要】随着“互联网+”教育、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教育应用理念和技术的迅速普及,开展了近30年的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标志开始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但观之近年来“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三通两平台”“微课教学”等“先进技术”教育应用效果不显著后,教育工作者集体开始反思。本文即从教育信息化2.0的“悖论”谈起,分别从“技术惯性”和“技术耐性”角度反思前进中的教育与教育技术,探索出教育信息化2.0创新发展路径。最后,文章还以教育与技术相互观照的角度展望了教育信息化2.0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技术耐性;技术惯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8)01-0085-04

教育信息化2.0的“悖论”

1.教育信息化2.0时代来临

当前无数的事实告訴我们,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任友群和杨宗凯等人都认为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教育信息化2.0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谈到“教育信息化2.0”时指出[1],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的智能化,以信息化教学方式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层变革。学界普遍的共识是,信息化教育方式、富媒体教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教学素养高的教师、高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学习投入度高的学习者、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体系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主要特征。

2.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悖论”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发展路径果真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事实上,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大量涌现的新媒体与技术施加于教育教学过程,传统教与学的各要素就能从“量”的转变走向“质”的变革。现实表明,我们对于教学变革的理解过于简单了,一些教学事实和现象不断挑战着我们的认识:如在进行了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运动后,国内的中小学课堂依旧是“以分定教”“为教学而教”而不是“以学定教”“为学习者而教”。另一方面,部分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却陷入教育技术应用的“悖论”中,他们在保持对技术“新奇”的同时,也在抛弃曾对技术许下的“承诺”——那个他们相信技术将会很快变革教育的“真诚诺言”。

从教育新媒体与技术变化趋势来看,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对新型信息技术充满好奇与热爱。他们在拥抱新技术,热爱教育的同时却不知一线教师和教育实践者对新技术的热情仅有短短数年时间。几年以后,当初的教育新媒体与技术都逃脱不了逐渐“式微”的命运。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纷纷反思,在信息化教育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矛盾,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信息化发展“悖论”的解决路径在哪?

教育信息化2.0路径初探:呼唤“技术耐性”

“悖论”的解决路径何为?国内外莫衷一是。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人的教育需求为基础,围绕人这个核心来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育技术创新实践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1.“技术耐性”的提出

笔者曾在一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座谈会上经历了一件令人深思之事,一位学生在提到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时说,“为什么有的英语教学方法很好,比如英语单词创新记忆法却因为短时间内达不到教学效果而被“遗弃”,有时我们常常在一学期内更换了四种以上的英语教学法,却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显然,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历史已经证明,技术狂热者总是把可能性当成现实。20世纪20年代,教育电影风靡美国,爱迪生曾高兴的预言:“过不了多久,教育电影甚至会在十年内会装扮美国的每一间教室,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以至今日的近百年里有许许多多的教育技术都被寄于像“教育电影”那样的厚望,如“电视的承诺”、CAI教学等,可惜都事与愿违。

今天,在用技术进行学校教育变革时,不断的有研究者提醒我们勿忘拉里·库班的警钟:(信息技术设备)卖的太多,用的太少。受益于梅瑞尔把教育应用的短暂现象比作给孙子们的圣诞礼物的启发[2],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应用中“昙花一现”的现象源于教育工作者对技术的“技术耐性”不够,即我们没有对教育技术应用保持一定的时间忍耐度,一味求新求异,却忘了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所需的时间性。一如上述那位学生提及的“频繁”更换英语教学法导致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因噎废食”,我们需要对“频繁更换的教育新媒体和新技术”做些思考。

2.教育信息化2.0呼唤“技术耐性”

近来,一篇关于“MOOC已死”帖子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研究者从MOOC高辍学率和MOOC教学质量层次不齐现象中看到了MOOC逐渐式微的“前兆”,很多教育者担心MOOC会像以往其他教育新媒体和新技术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从新媒体与新技术生命周期角度来看,MOOC依然在教育技术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因为无论是从学校教学还是社会效益来看,MOOC的价值已远远大于其微观层面的不足之处。MOOC浪潮将世界范围内企图用技术变革教育的努力聚到一起,而当前对MOOC关注度趋于稳定则是对其深入发展客观、理智的思考[3]。用“技术耐性”来呼吁人们对进入发展“深水区”的MOOC保持敬畏之心、平常之心或许是MOOC走向持续和良性发展的关键前提,甚至会是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基本路径。教育信息化2.0呼唤技术应用的时间“耐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需要时间去努力思考、改进技术应用中的不足,使技术应用常态化,进而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悖论”。

教育信息化2.0路径正解:“技术惯性”的辩证观

1.技术惯性——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

“技术惯性”一词源于杨晓哲博士提及的美国人保留的两项技术惯性:电子邮件和信用卡支付至今没有被新型的Facebook和电子支付所取代的现象。这着实令人深思。有研究者评论道:技术促成一种习惯,习惯配套成一种系统,新技术只能在系统不断完善之际“见缝插针”,或等待旧有系统的崩塌,或在另一片土壤中开出绚丽之花。与之相似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之争。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以幻灯片教学、程序教学为基础的CAI教学、粉笔+黑板式传统教育技术岂能为涌现十年不到的学习社区、在线教育所撼动?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学习方式一旦形成系统,也就意味着“技术惯性”在固化人们教育技术应用方式的同时,变革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比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以及自带设备学习等。所以,“技术耐性”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使学习者获得“技术惯性”,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这是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应用“悖论”的重要途径:即让技术应用普及化、常态化,形成教育技术“惯性”。endprint

2.技术惯性——警惕“技术主义”

技术惯性的另一面——“技术主义”值得警惕。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如今的“互联网+”支付方式,有人曾反思到:“在电子支付便捷的“全域”时代,当所有人都在排队等着扫一扫时,却忘了我们身上备有的零钱并且可以马上支付,但我们依然是在等待排队扫码,这又在说明什么?”笔者认为,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用户对技术的依赖以及用户间的连锁效应。勿忘技术应用初衷或许是正确看待教育技术应用本质的关键所在,技术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类。技术应用的目的不是“技术绑架”,但现实却是技术僵化了人类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典型的现象是有些教师和演讲者离开演示文稿和电子屏幕就不知从何处开始演讲和教学了;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我们的数字化学习中,技术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却阻碍了我们的深层思考。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突破技术束缚,让技术自如地为我所用是值得思考的。

教育信息化2.0路径深探:让技术适应教育

美国认知科学大师阿兰 · 柯林斯依据技术革命的影响将教育划分为三个时代[4]:农耕文明时期的教育,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信息技术革命时期的教育,并将现今数字革命时代的信息技术定位于教育回归的推动力,即“用技术去回归教育的本真”。而中国传统儒道文化认为,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文化氛围即是教育本真的典型实践,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法、私塾制教学等,国外杜威的民主进步教育、实用主义思潮等。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或者说教育本就是个“精耕细作”的领域。我们不能用现今的“快文化”去套用教育的“慢文化”。

同时,我们不能回避这些新技术诸如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变化。如何做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笔者曾经用“把关人”来引喻教育技术人的角色和担当。“把关人”要把关什么?目前看来,其着眼点在于教育和技术,让技术适应教育,而不是教育追着技术,追逐了近百年的教育信息化1.0不正是最真实的写照?用教育的视角去看待技术,谨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需要信息教育化,或许正是教育信息化本来的初衷。

教育信息化2.0路徑创新:教育与技术相互观照

诚然,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成为其再造教学流程的重要推动力。从2004年开始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MC)于每年年初发布的《新媒体报告》(Horizon Report)成为全球教育信息化政策实践和发展的风向标。虽然历年的报告都是预测现在和未来影响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趋势和新型学习方式诸如社会性媒体、混合学习、云计算、开放资源、泛在学习等前沿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并非是单一的技术渗透过程,而是多种技术要素与教学方案的融合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观照的实践。

有研究者将“互联网+教育”发展概括为三种境界:互联网+教育,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但是,目前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业务为核心的“互联网+教育”需要重新思考它的本质特征,“互联网+”的目的不是颠覆教育,亦不是与教育发生化学反应,而是要认清教育主体以及教育本质。所以,在现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观照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开始向“教育+互联网”逐渐转变,其目的是要进行以教育为主体,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流程的重构,重点是去除教育中不必要的繁杂,回归阿兰 · 柯林斯所称道的教育本真时代。

教育信息化2.0的初心与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昭示教育界各同仁勿忘教育的出发点,响应习总书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号召,牢记教育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践行好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使命和担当。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们既不能走“技术保守主义”的老路,也不能走“技术决定论”或“技术快餐化”的邪路,认清技术变革教育的本质。在反思与前进中规划好、实践好教育信息化之路,争取早日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最后,需要认识到:教育技术最大的优势和立足点在于它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为根基的,知行统一是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一以贯之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一道为实现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