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018-01-23凤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就业对策大学生

凤菲

[摘要]自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这一政策使大学生群体的基数不断扩大。基数增大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家庭幸福的重大课题,应引起社会、政府、学校、个人的高度重视。论文从大学生就业的含义入手,论述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根据当前的就业状况,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并针对不同的行为主体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界定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1.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扶持技术,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党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就业问题,将它纳入“十三五”规划之中,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与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最新数据: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50万左右。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从2007年到2015年,虽然时间跨度只有短暂的8年,但高校毕业生的总基数增长了255万人。增长人数为2007年高校毕业总人数的51.5%。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扩大,无形中给毕业求职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2.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为“自主择业”,具体表现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即个人凭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双向选择”分为“卖方”和“买方”两个市场,招聘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双方根据各自的需要完成就业选择的协议。“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的实现途径是校内举办大型招聘会、网络发布应聘或求职信息、联系相应单位先实习再转正等。

当今的这种主流就业方式对学校、网络平台、毕业生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了解市场的动态,掌握企业的招聘信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尽量缓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市场要求的矛盾。就业指导中心要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及时的发布企业的招聘信息和整理学生的求职意愿。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机构更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目标开展各项教育工作。

“精英”教育已经成为历史,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供需见面、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给当今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丁·路德说:“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做两件事:独自面对信仰,独自面对死亡。”笛卡尔提出:“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大学生必须在本科学习阶段培养自己的审辨式思维,注重信仰的力量。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毕业时实现成功就业打好基础。

当前,可以把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方式简单地划分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这两种。“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就业行为”,称为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方式与非正规就业方式相对,它有固定的工资支付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七章开头处指出:“从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看,劳动者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即为一定量劳动而支付的一定量货币。”正规就业方式不仅工资的支付形式以年薪、月工资、周工资等方式实现,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也是固定不变的。高校毕业生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实现形式为: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求职、公司任职、考验深造等。

3.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1)供需矛盾尖锐,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据权威部门统计,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提供80到1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大约可提供560万到700万个就业岗位。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毕业生总量在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大学生普遍觉得就业压力较大,求职竞争较激烈。

(2)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遭受到的歧视主要为: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等。

(3)“人才高消费”现象。许多用人单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不注重毕业生实际的就职能力,造成了人才流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人才高消费”现象在我国现阶段表现突出,应予以重视。

(4)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收录了教育部颁布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教育学等11个门类下设的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的对照表。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为大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有些高校借此机遇,大量设置“新”专业、重复专业,扩大招生量。没有考虑到本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否可以承载起这样的大规模教学。导致毕业生求职的时候专业不够精通、缺乏熟练技能、市场竞争力大等不利因素的出现。

(5)大学生就业期望较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也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渴望毕业后留在大城市打拼,不惜成为“蚁族”的一员。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供孩子上大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位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成本在家庭开支中占很大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群体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也应注重精神追求。物质丰富弥补不了精神匮乏,人不能忘记精神实体。

(6)大學生的择业观念由单一走向多元。现今的大学生择业观念比较多元,期望在不同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才能。除了考公务员、进入国企工作、进入事业单位工作,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择业、考研深造、出国深造、私营店铺、网络创业等更加多元的就业形式。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由单一走向多元。endprint

(7)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当今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诚信品质出现危机。由于现今衡量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标准以各类证书为主,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伪造证书的现象。大学生应在自己最具有青春活力的阶段内,以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诚信的人。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1.计划经济下的“统包分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少量的精英人物,在角色转换中直接进入了工作中的“精英”阶层。只要按照学校的要求你,在毕业时取的相应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便可由国家“统包分配”安置其工作。在这个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统一解决。高校的毕业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用人单位高薪聘用人才。高校毕业生处于“卖方”市场,根本无需担心就业问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双向选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也应时而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我国的就业政策出现了“双向选择”的局面。双向选择是“以人才市场为中介,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双方满意为前提,双方达成协议的一种新型就业形式”。用人单位选择心仪的职员,高校毕业生选择合适的单位,两者之间良性互动、追求互利。

3.改革开放后的“自主择业”。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工业、科技的一系列的发展,同时影响了我国的就业政策。至今,“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取代了国家的“统包分配”的就业政策,成为高校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的主要方式。此阶段,供需矛盾尖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体制不健全

1.就业机制不健全。就业制度是指“国家关于人们合法获取就业机会,维护社会就业行为的根本规定”。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现今的就业机制。我国的就业机制并不健全,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我国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渠道不畅通。首先,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只进不出”现象较为严重。这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打击了青年群体在工作中发挥自己才能地积极性。其次,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配套设施不完善。户籍与档案管理制度存在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社会保障配套设施的完善,可以促使高校毕业生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并在其中发挥才能。

3.就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潜力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市场分割严重、人才的流动成本高加上地理上的不平衡,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偏向在大城市,收入高的地方就业和就业结构在地理上的不平衡。

(二)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1.专业设置不合理。在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双重作用下,高校也抓住契机扩大办学规模。重复设置专业、“冷门”专业多的现象在部分高校中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强,无法满足在社会竞争的要求。学校专业的设置呈现滞后性、狭义性。滞后性表现在专业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不相适。狭义性表现在相关专业的老师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不强。

2.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就业指导指“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对求职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单一,仅仅只是关注大三、大四学生的动态。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多元化的工作,包括心理咨询、求职意愿的收集、招聘信息的发布、求职知识的普及,签约后的后续服务等。现阶段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存在工作人员人数较少、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内容仅限在“发布招聘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上的问题。

3.高校教师的晋升机制有待改善。学校以育人为己任,教育是学校的根本大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标准以课题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导致了部分教师只看重课题研究,不重视课堂教学现象的频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专业结构不完整、专业能力欠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用人单位期望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专业能力不强显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实现成功求職的一大障碍。

(三)家庭与自我的期望

1.家长渴望子女“学而优则仕”。据调查,家庭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的性质、地域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教育成本较高。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进入国营企业工作,不仅外表光鲜亮丽,而且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家长的高期望给高校毕业生择业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2.高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待。从幼儿园开始踏上求知的道路一直到大学毕业,高校毕业生为学习投入了金钱、时间、经力等一系列的成本,渴望“高投入高回报”。较高的职业期待导致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四)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较差

1.择业观念不科学。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不科学的择业观念集中表现为:好高骛远型、追求热门型、偏好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型、偏好大城市型等。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供需矛盾尖锐,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的种种不良偏向是其求职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2.专业技能不强。据一份权威调查显示: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失败的案例中,有80.2%的学生之所以求职失败是因为自身的专业技能不强,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应聘要求。专业技能不强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成功求职的一项重要因素。endprint

3.综合素质较差。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必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展示自我。许多学习成绩好,专业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主要原因是这部分群体的综合素质较差。具体表现在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欠佳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准是综合国力的强弱。人才亦是一样,综合素质强的人在求职中更具有竞争力。高校毕业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是其能否实现成功求职的关键。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一)政府部门和媒体工作者共促就业

1.政府完善就业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现阶段,我国的就业机制不完善。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良性的就业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可以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例如:给毕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发放一定金额的补助,保证其基本的物质生活。

2.媒体正面引导,促进就业。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高速的特点。媒体的工作人员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可以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载体,积极的发布最新的招聘和求职信息,畅通就业渠道。在求职过程中,职业歧视现象较为严重。媒体相关部门必须正面引导,尽量减小就业歧视对毕业生成功求职的不利影响。媒体的工作人员可以多放宣传片,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西部、去祖国最需要的地区,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

(二)教育部门优化政策,提高毕业生质量

1.教育部门合理设置专业。现阶段高校专业的设置具有滞后性、狭义性、重复性。相关的教育部门应采用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当前的具体实际,制定科学的专业门类。

2.学校必须重视教学建设。半个多世纪以前初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在自己的就职演讲中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纵观现在,大学的设施设备更加的现代化,但大师却越来越罕见了。

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现在的职称晋升标准主要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主,忽视了课堂教学评审这一板块。学校应将课堂评审这一环节加入职称评审的标准中,用专家评议和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给出评分。这一措施的实行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强弱是学生成功求职的关键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品。例如: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出国深造、业务培训等。学校要鼓励学生在社团中,不管的锻炼和提高自己,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部门,要全面认识指导对象和主体。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聘用专业的人才、对指导内容进行科学的修改。应注意指导内容不能局限在“发布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上,要对学生的心理、身体、性格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三)大学生要樹立科学择业观,提高综合实力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卡尔·马克思在17岁写成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这段智慧的话语回答了毕业生群体关于的择业问题的疑惑。让我们认识到:择业不能盲目,要客观并科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成功就业的前提。

2.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光里学习尽可能多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强,综合实力高的人才正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努力学习,为自己毕业时选择心仪的职业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培养坚强的道德意志品质,树立诚信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