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人看建筑史之一帝王与建筑
——读张钦楠《中国古代建筑师》

2018-01-23顾孟潮

重庆建筑 2018年1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

顾孟潮

《中国古代建筑师》是张钦楠先生“学习中国通史和文化史,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师过程”的硕果(见《中国古代建筑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第1版,印数10000册,18万字,282页,第267页后记)。

作者从阅读和寻找中,看到了民间匠师、文人、官方大将乃至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间在建筑观念和操作技术上的相互影响。著此书的目的在于“衷心希望,我们的史学家们,能够在‘人’、‘事’、‘物’(城市,建筑,园林工艺品等)并举之下,给那些“物”的创造者以应有的地位。”

该书在实现作者心愿方面,即在建筑文化史研究上确实是颇具开拓性的重要著作。不仅继承了司马迁 《史记》以来“人”和“事”并举,以“人”为主的史学优秀传统,而且创造性提出“人、事、物三并举”的史学研究路径,十分有启示和示范的意义。我读之颇有“相见恨晚”的之慨。

此书比李邕光先生强调“从建筑人看建筑史”显然有更加深入和细致处。而且原本此书出版在李书 (2013年)之前的2008年,虽然我是先读了后者,仍然觉得应把此书列为 “之一”。

作者指出,被称作“时代的镜子”、“文化缩影”的建筑好像是沉默无言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这面镜子和他的建造者(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或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所以说,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

他分析,建筑师的厄运,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蔑视;学术界重视人文轻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重视综合论道轻视具体分析。二、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帝王和物主。于是,与有名望的诗人、画家相比,建筑师既无名望又无地位,只能沦为“无名氏”。其实,在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上,建筑师是创造历史的重要力量。

图1 张钦楠先生著《中国古代建筑师》

为了让读者增加对建筑师在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作者从他找到的200名古代建筑师的行列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成章介绍,见人、见事、见物、见思想。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进行中外比较,介绍同一时期(或同一题材)的国外代表性的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历史场景,不仅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可视性和中外建筑的思想市场性,在促人深思后加强了读者与作者的认同感。

图2 秀雅的古园林建筑

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仅摘取几个促人深思的帝王与建筑实例:

1 周公姬旦与弥牟

张先生称周公姬旦与弥牟为 “中国第一对都城规划师与建造师搭档”(见书18页)。周公的重要贡献之一便是主持洛邑营造等,他在营造洛邑时任用了一位名为弥牟的建筑师(工程师),他的任务是“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糇粮......”并编写手册“以令役于诸侯”。这些都是营建一座城市及其建筑不可缺少的工作,但是都属于技术性的工作,按当今的实践标准,他属于建造师一类。至于“新的帝都的全部基本设计,最终负有责任的权威是周公”。

周公旦营造洛邑(在今日洛阳附近)是有远大的战略目标的。将新都置于洛水以北,全国的中心地带,“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有利于实施中央政权的权力。

比起埃及用石头建造金字塔的伊姆霍特普晚生了1600年的周公旦,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可以相当于前者。二者都是首相级人物,他们营造的城市和建筑都成为后世仿造的楷模。

2 嬴政、蒙恬

作者认为,嬴政、蒙恬是中央集权国家建筑文化的开创者(见书36-45页)。

他说,把秦始皇嬴政(前259-210)列在建筑师队伍中,似乎比较牵强,但是也不完全没有道理。秦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几项大型工程建设,其规模之大,构思之宏伟,恐怕不是一般工匠或官吏所能胜任。当时秦王朝有组织严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其中负责土木建筑的部门称为 “将作少府”(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其官员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统率管理“百工”队伍,每次大型工程都要征集几十万人服役,其中有不少俘虏,内中还有来自六国的工匠。没有强大的政权网络,动用庞大人力资源,像长城这样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实施的。然而这些工程的策划及其基本方案的设计,却只能出自最高领导——皇帝本人。所以把秦始皇作为他所策划的工程的总设计师,恐不为过。他策划建造的项目有:

1.命大将蒙恬以30万以上民工,10年时间修筑的万里长城;

2.建造驰道(相当于今日的高速公路),从首都通向全国各地;

3.亲自策划的宫殿群体的建造,后因工程过大没能完成。

3 朱棣、蒯祥、吴中、阮安——明都城和宫殿的建造师(见书213-223页)

朱棣 (公元1360-1481),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公元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公元1420年建成后翌年迁都。

蒯祥(1397-1481),字廷瑞,吴县香山渔帆村人。祖父蒯思明、父亲蒯福都是有名的木匠(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赵世瑜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公元1417年蒯祥与父亲应召同往北京,不久蒯福担任“营缮所丞”(崔晋余著《苏州香山帮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另外,还有吴中,字思正,山东武城人。任右都御史,1407年改任工部尚书。

阮安,又名阿留,交趾人,永乐间太监。

张先生认为,朱棣(皇帝)是明北京城的总策划和决策者;吴中(工部大臣)是营造工程的行政主管,阮安是具体构思者,而蒯祥则是皇家建筑师中出类拔萃者,既设计又营建。阮安的设计包括北京的九个城门、城池、宫殿、官府和河道疏通。蒯祥除宫殿官府外,还负责皇陵,他们二人的工作范围有交叉。

建筑师张钦楠

张钦楠(1931-),上海人,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澳大利亚建筑学会(RAIA)的名誉资深会员,麻省理工学院北京校友会理事,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名誉市民。1947年去美国,1951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52-1980年先后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西安(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重庆(建筑工程部第一综合设计院)等从事建筑与工程设计。1980-1988年在北京中央机关工作,其中1985-1988年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局局长。1988-2000年先后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担任英国《建筑学报》地区编辑,中、日、韩建筑学会联合出版的《建筑理论》中方总编辑,《建筑热能通风空调》顾问。

主要著作和译作有:《阅读城市》、《特色取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人文主义建筑》)等。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乔伊想当建筑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当建筑师
听,建筑在诉说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