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独生子女网络社交实证研究

2018-01-23杨雪睿曹启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比例人群

■ 杨雪睿 曹启淏

随着中国“全面二孩”政策的逐步推行,可以预见城镇居民家中的子女数量将日益增多,“独生子女”这一中国独有的人口现象即将载入史册。事实上,“独生子女”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当19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长大成人走入公众视野,并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之后,“独生子女”成为他们首要的标签;这一代人还拥有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握着鼠标出生的一代”,或者说“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本文聚焦于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群在线交往和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异同,并探寻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一、引言

1970年,我国实行“晚、少、稀”的人口政策,此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靠舆论宣传和群众自觉来实行。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我国的人口政策在1980年骤然收紧,即从“晚、稀、少”迅速转变为“一胎化”。其标志是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①

自从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出台并得到严格执行之后,我国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1979年,我国第一次有正式的独生子女人数统计,当时的人数为610万人,到了1998年,独生子女人数达到3415万人。②根据相关统计和推算的结果,2010年我国独生子女的人数大约在12000万人左右。③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进行了“90后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研究”,结果表明,在回答“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的1599名在校90后大学生中,48.9%为独生子女,51.1%为非独生子女。④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又进行了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研,1562个有效样本中,52.9%为独生子女。⑤2015年和2016年同样进行在校大学生调研,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53.0%(样本量为1552)和54.8%(样本量为1227)。

上面所列举的四次调研并非在相同城市、相同院校进行,因此,数据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但依然可以看出,对于19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比例上已经旗鼓相当。这就使得针对90后一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成为可能,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同时,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共同造成了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一般基于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化、社会适应等问题;另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变量,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社会的影响。⑥

针对独生子女社会交往能力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这些研究通常采用定量调查的方法对独生子女人群进行社会交往方面的研究,调查对象涉及小学生、初高中生以及大学生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风笑天在探究了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之后,认为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方面并不是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青少年差,而是比他们更好。

基于这一现象,风笑天提出了“社会交往补偿”理论,认为独生子女到了青少年时期开始将信任和依赖的对象从成人(父母和教师)转向自身和同龄群体。他们交往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地指向同龄伙伴。这种同龄群体中的交往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⑦

许传新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细分为宿舍班集体交往、社团人际交往、师生关系以及网络交往四个方面。研究发现,在宿舍交往、班集体交往方面,两类大学生差别不是很大,即使有些差异,也是独生子女的交往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在社团人际交往、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方面,独生子女均要优于非独生子女。⑧

总体来看,以往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更偏重于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网络时代人们的沟通方式已然发生深刻变化,以即时性、匿名性为特征的沟通方式大大促进了人们在网络交往中的活跃度。然而,关于独生子女网络交往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

三、问题的提出

麦克卢汉曾把人类发展过程视为人们透过不同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历史。20世纪末传播形态从所谓的大众传播向网络传播变迁,是人类媒介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基于互联网的沟通,再次刷新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⑨

社会交往理论,如社会抑制理论和社会渗透理论都对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抑制理论认为社会交往能够被外貌、交往技能、口吃和害羞抑制等“门控特征”所抑制⑩,这些特征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影响友谊的后续发展,从而妨碍人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McKenna等人指出,在网络环境下这些门控特征在初期并不明显,因此也不会阻碍潜在关系的发展,这些特征带来的影响也会减弱。基于网络的独特特征,McKenna提出一个促进假说——减少暗示以及能增加亲密感的自我表露均能作为促进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也能促进已有友谊的维持。

社会渗透理论认为广度(交往的内容领域)和深度(交往的亲密程度)是关系维持的决定因素。Valkenburg和Peter认为,在网络交往的环境中,由于青少年所感知的交往广度有助于形成轻松的网络交往,因此青少年在线讨论的主题和领域都比线下广泛,从而也能形成更为亲密的关系。

对于我国19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来说,他们与网络和数字技术共同成长,他们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即时通信、社交网络等由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的各种传播手段相互联系。在移动互联时代,90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群的社会交往会呈现出哪些异同点?

问题一:二者在社交网络使用上是否有差别?

问题二:二者在线互动的对象和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对象是否有差异?

问题三:二者释放压力的途径是否有差异?

问题四:二者的价值观是否有差异?

四、研究方法及样本概况

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于2016年8月至9月进行的大学生调研所得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该调研综合考虑高校类别、高校性质、地理位置等因素,从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沈阳、合肥六城市每个城市选取3所大学,在大学校园内的食堂、自习室、图书馆等地进行拦截式问卷面访调查。调研对象涵盖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出生年份均在1990年以后。每所大学调查学生70人左右,每个城市调查3所大学,六个城市最后所得有效样本为1229。

问卷调查的1229人中,男生所占比例为48.3%,女生为51.7%。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5岁,近八成的受访学生年龄集中在19岁到22岁。受访学生中,有1191名本科生,38名专科生,学生所在年级以大二、大三为主,所占比例均在30%左右,大四、大一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3.6%和16.4%。受访学生的专业分布较广,在学科分布上,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的是工科、文科和理科。

受访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54.8%)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受访学生中,家中有1个兄弟姐妹的占76.0%。从受访学生的生源地来看,有72.1%的学生上大学前生活在城市。

五、研究结果

1.独生子女人群更为频繁地使用社交网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和主要的自我展示平台,在年轻人中这种情况更为普及,对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群,他们在社交网络使用的频率上是否有所差异?以微博、微信朋友圈和手机QQ为例:

原假设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平时发微博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原假设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朋友圈发布信息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原假设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利用手机在QQ空间发布内容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利用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变量分别与其平时发微博的频率、在朋友圈发布信息的频率、在QQ空间发布内容的频率这三个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如表1至表3所示,卡方检验所得概值均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得出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群平时发微博的频率、在朋友圈发布信息的频率、利用手机在QQ空间发布内容的频率均有显著差异。具体来看,独生子女人群更为频繁地使用社交网络。

表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平时发微博的频率 (单位:%)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朋友圈发布信息的频率 (单位:%)

表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利用手机在 QQ空间发布内容的频率 (单位:%)

2.独生子女人群与非独生子女人群交往互动的对象有明显差异

即时通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为普遍和方便的交流沟通手段,以微信和手机QQ为例。调研中请受访者将微信好友和手机QQ好友根据互动频率从大到小排序,表4显示的是排在第一位的互动对象,可以看出,周围同学、朋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家人或亲人。比较而言,无论是微信互动,还是手机QQ互动,独生子女人群与家人或亲属互动频率最高的比例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人群,而非独生子女与周围同学、朋友互动频率最高的比例均高于独生子女。表5显示的是除网络外,独生子女人群与非独生子女人群在现实生活中交往频度排名第一的对象,非独生子女人群与大学同学/朋友交往频度最高的比例明显高于独生子女人群,而在与家人或亲属的交往方面,二者差别不大。

表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微信和QQ互动频率排名第一位的对象 (单位:%)

表5 除网络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现实生活中交往频度排名第一位的对象 (单位:%)

3.独生子女人群更倾向于寻找家人或独处来排解压力

信息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加快都市生活的节奏。人们在生活中都需要有释放压力的途径。如表6所示,对年轻人而言,总体来说,当遇到挫折时,释放压力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找同学/朋友倾诉、上网听音乐和找家人倾诉。在表6所列的各种释放压力途径中,独生子女人群选择“找家人倾诉”、“上网打游戏”、“用哭/喊等方式宣泄”三种途径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人群。这表明,独生子女人群更倾向于寻找家人或者独处来排解压力。

表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遇到挫折时释放压力的途径 (单位:%)

注:本题为多选题,合计百分比超过100%

4.独生子女人群与非独生子女人群对于成功的认同有明显差异

互联网是打开世界的窗口,从全世界各个角落传递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也不断启迪人们的思考。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拥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价值观上也拥有鲜明的特点。对于表7所列的“成功”的标签,对年轻人总体来说,“拥有幸福的家庭”、“实现个人价值”、“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排在前三位。

表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群认同的“成功” (单位:%)

注:本题为多选题,合计百分比超过100%

比较独生子女人群和非独生子女人群可以发现,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体验”、“拥有社会地位、受人尊重”、“拥有小康生活”三方面,二者几乎没有差别。独生子女认同“成功”是“高学历/高职位”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人群;认同“赚很多钱,有名车/豪宅”的比例略高于非独生子女人群。而对于表7所列的其他诸多方面,非独生子女认同的比例都高于独生子女人群。

由此看来,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为注重“自身”的成功,并对“自身”的成功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向。非独生子女人群则更为注重“关系”的成功,既包括“幸福的家庭”关系,也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讨论及不足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发现,社交网络加剧了90后独生子女人群的交往频度,他们比非独生子女人群更为频繁地使用社交网络,但是从交往对象来看,独生子女人群通过网络与家人互动的频率相对较高。而在现实生活交往中,这种特点并不明显。简言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社交网络使得独生子女人群与家人的交往更为频繁、联结更为紧密。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在上文提到的2016年进行的调研中,独生子女大学生上大学前来自城市地区的比例为84.5%,远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56.9%);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上大学前来自农村地区的比例为43.1%,而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为15.5%。考虑到城乡差异,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城市地区,独生子女人群通过社交网络与家人联系的机率也相对较高。

其次从家庭成长环境来看,独生子女人群从小到大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的共同成长,对家人,尤其是父母的依赖程度想对较高。在上文提到的2011年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独生子女大学生每周与父母至少联系一次的比例为82.4%,而在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为65.7%。社交网络为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紧密联系恰好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相比于非独生子女人群,独生子女人群与家人联系更为紧密的另一体现是当遇到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向家人倾诉,以作为释放压力的途径。可见,家人在独生子女人群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群,前者更为注重“自身”的成功,并对“自身”的成功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向;后者则更为注重“关系”的成功,既包括“幸福的家庭”关系,也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群所具有的人口特征和行为特征没有更为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此外,家庭环境和父母特征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也有重要影响,在本研究中并没有更为深入的分析。这些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 杨敏:《独生子女政策出台始末》,《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39期。

②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理论月刊》,2006年第4期。

③ 风笑天等:《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④ 参见黄升民、丁俊杰、黄京华等:《2012 IMI90后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研究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

⑤ 参见黄升民、丁俊杰、黄京华等:《媒介 消费:2014中国大学生调研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

⑥ 肖富群、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⑦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⑧ 许传新:《人际交往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青年探索》,2006年第6期。

⑨ 马向阳:《纯粹关系:网络分享时代的社会交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⑩ McKenna,K.,Green,A.S., & Gleason,M.E.RelationshipFormationontheInternet:What’stheBigAttraction?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 58(1),pp.9-31.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比例人群
人体比例知多少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