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 寻根 创新
——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1-23田艺苗吴哲

人民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院民族民间音乐会

■田艺苗 吴哲

2017年11月16日,“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博士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音乐会结束之后,11月18日上午,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召开了专题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王黎光教授主持会议。与会的专家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姚艺君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王士魁教授、王洪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振涛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秘书长王萃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的田艺苗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黄宗权副教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作曲家赵麟,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唱家王宏伟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唱家雷佳博士博士。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畅所欲言,从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表演和中国音乐创作各专业角度,对雷佳博士民族民间歌曲的演绎和表达给予了充分肯定,深入梳理了其富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时代特征,并对中国声乐艺术和“雷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学科·遵循:中国声乐

王黎光指出雷佳“源远流长、寻根之旅”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舞台实践,还整体展示了民歌艺术的教学、学术研究和声乐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因此音乐会的意义超越了普通的艺术实践。他强调,中国声乐艺术从民歌到民族声乐,一直到今天的建立,经过几代声乐艺术家不断努力探索和创新,一路走来极为艰辛。如今随着国家新时期、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声乐艺术作为一门实践表演艺术门类已到达转折点,在称谓、教学、艺术实践、声乐艺术东方化和在中国艺术的定位等方面都已相对成熟,并在学科基本建设之上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艺术实践和理论梳理这四个方面也日趋成熟。王黎光院长提倡大家应放下小我,站在客观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大角度,理清思路,对这门学科有更准确的认识,让“中国声乐”作为一门艺术的定位和称谓更加全面和准确,并成为意大利、德国、法国之后又一门学派,有更好的发展。他希望从事理论研究和表演实践的专家、学者们准确认识“民族”这个概念的定位和含义,厘清“民族声乐”与“中国声乐”的区别与联系,在重要场合、重要平台、重要学术活动和学校招生简章上,都能以“中国声乐”更准确定义此学科。

黄宗权提出“是什么打动了一个人的文化情感和情感心理?”“中国风格的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并认同田青教授讲到的中国审美讲究形神皆备、形神合一,“形者人之质,神者人之用”,在形神基础上才有更高层面的凝练和提升,从形跟神角度对中国风格最本质的东西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进而提出中国声乐、中国乐派这类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构想,并希望在形神韵方面也建立中国声乐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

文化·寻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

田青发言中就“如何向民间学习”问题提出“主要是态度的问题”,认为应该真正把民间的唱法当成我们的根,当成祖先的遗产,需要敬畏之心和血缘上的亲切感。所谓“走心”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态度问题,二是观念问题。此外还要考虑文化的多样性,艺术无先进落后之分,也无对错之分。进而提出整个中国声乐界,把声乐当成自己毕生追求事业的歌唱家们不要被观念束缚、被唱法束缚,要注意学院派真假声结合,也要勇于向民间学习,有胆量真假声对比,表现特色。

雷佳认为,一些民间歌曲在流变过程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有些地方没有文字,但民歌流传了下来,在流变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应允许当代的创新实践,找到时代共鸣,这样才能真正让民歌在当代传播。她希望民族民间音乐不仅仅停留在供观赏的层面,而是真正进入大家的生活,永久保留下来。

田艺苗则从国外的视角和接受度分析提出,我们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可能更受欢迎。在如今这样的全球化时代,所有的民族都会在与其他民族的碰撞中反观自身,并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民族风格。因此,越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音乐,越能够吸引西方人;但是从中国艺术家的角度,可能觉得这些音乐有点粗糙或艺术高度不够,作为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应该在采集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将它精细化、艺术化,走一条源远流长、传承下去的道路。

精心·创新:音乐会匠心独运

张萌通过将雷佳音乐会与国外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会进行对比,阐释了雷佳音乐会上的“源”和“流”两个概念。认为“流”是一种流变,“源”是一种传统。因此,“源”和“流”即传承和创新。每一代人对传统的看法均不同,传统也在每一代人身上留下不同的印记,因而每一代人在传统的流变中留下自己的印记。雷佳能够把民间音乐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在唱功上最下功夫的地方在于方言的运用,每一首歌都用方言演唱,包括偏难的藏语和蒙古语,因而形成了音乐形象的变化,民歌演唱的韵味,总体体现了雷佳演唱的中国特色。

姚艺君对雷佳最近几场音乐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最后这场“源远流长、寻根之旅”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她提出三个字——“源”“流”“根”,并主要阐述了“根”的含义。她指出,这个“根”不仅是埋藏在土地之下的根,更是一个在文化背景中雷佳走到今天、中国音乐发展到今天的重要符号。这个根是多种的、多源的,这场音乐会求索的终点就是“根”。雷佳是音乐界对大国形象塑造的一个文化符号,她在这场音乐会里面与导师一起对“根”的经验梳理总结和努力求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纵观以往,中国音乐表演界更多关注舞台呈现,理论界研究也很少关于声乐艺术的梳理。时至今日,我们需要思考雷佳的模式如何发展。技术可以支撑作品,一旦上了舞台,技术就得先往后放,舞台上呈现的是作品对风格的把握。观众期待“走心”的作品,走进百姓心里,让大家发自内心地鼓掌,同样音乐学家期待的也是一种特性的风格表达。

赵麟从音乐会的编创角度提出“此次音乐会深具时代感”的观点。这场音乐会器乐团队和民歌伴奏的编制之前几乎无人尝试过,西方的弦乐四重奏和民乐组合的巧妙用心;编配团队试图以每一首民歌构建一个场景,根据民歌给予的资源做更好的烘托,并尝试在民歌基础上加入作曲家的思维等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时代感,在中西结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产生新的风格韵味,最终呈现出中西融合的艺术状态。雷佳在跟民间艺人学习呈现出原汁原味的音乐基础上,实现了突破,实现了时代创新。

张振涛总结了雷佳的四场音乐会,认为展现了她整体艺术素质和不同艺术表现。从歌剧到轻型民歌,将不同的民族民歌风格表达出来,使专家和观众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他以自己听《包楞调》和《绣荷包》等作品的感受为例介绍了雷佳对文字等方面的高要求以及以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求学求艺境界,认为这是当代艺术家十分难得的品质,一定会有更大更新的突破。

雷佳介绍这场音乐会的初衷,即表达不忘初心、回溯寻根的愿望;表达一种向民间学习、向民间致敬、向祖先寻根,追寻我们中华文化之根的理念。这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和编配都非常严谨,各个环节进行了两年时间的调整和商讨,立意为追溯根源,也追寻当代语境和文化认同。雷佳深受导师影响,并被老师多年艺术上的求新求变精神所鼓舞。从《蒲公英的天空》到目前这场音乐会,自己也走了十几年,尽可能地掌握各地的风格、声乐技巧和当代性的表达,也特别想听到直击人心的反馈。传承是中国声乐人的使命,也是几代人的使命。本着探索民歌如何在当今时代语境里更好表达的思考,雷佳与团队一起构思、编配、反复探索、推倒重来,这场民族民间音乐会要在一个半小时内唱15首不同地域的民歌,把嗓音像开关一样时时调整,很多素材排练之后不满意又重新写,伴奏大多采用西方室内乐的形式,有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有一些民族特色的歌曲也做了精心处理,比如像内蒙长调没有用马头琴,而用大提琴代替;新疆的歌曲也没有用民族乐器,希望产生更多当代表达,促进交流。编配上,创作者寻找对比却不错位的原则,像做论文课题一样,先了解它的源,寻找它的变,再寻找当代的定位问题。音乐会呈现的15首作品是民歌传承与创新过程的开端,今后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

王洪波教授认为,这场音乐会是向中华民族的祖先致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财产不但要传承,还要不断探索、创新、开发,大力弘扬,找到符合当代的表现形式。雷佳的这场音乐会就是一次富有学术和实践价值的有益尝试。

范本·标杆:引领中国声乐时代发展

张振涛发言中提出,中国这样一个歌唱大国、歌曲大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歌唱起到了大型题材所具有的历史作用。以20世纪历史为例,每个关键时期,总有几位歌手及几首代表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大家生活刚开始复苏的时候,给予人们心灵的冲击何等强烈。在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歌曲。如果以30年作一代的话,那么郭兰英是第一代人,彭丽媛是第二代人,雷佳已经走到了第三代的潮头。

歌唱家王宏伟认为,雷佳音乐会每一首作品的音色转换更加自如,兼顾风格和音色,美感更强。湖南民歌的音色如针尖般高亢,东北民歌的低音区声音松弛厚重,可看出雷佳艺术上多年的积累,每一首的演绎都堪称精品。此场音乐会不同音色塑造不同形象的技巧把握方面,为从事中国声乐演唱和表演的同行及学子们提供了优秀范本。在谈到演唱技法时,他认为雷佳吸收了科学的西洋发声法,融入中国民族唱法的精髓,形成大气而个性化的唱法,因而她的声音很通畅,突破了以往公众心目中民族唱法声音嘹亮单薄的印象。他从演唱的角度深入谈及民族唱法教学的问题,认为在“唱与教如何相长,如何定位风格,如何声区统一,如何中西结合”等方面雷佳都做出了优秀的示范,希望她像一面旗帜一样引领中国声乐的发展。

张萌认为这场“源远流长、寻根之旅”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充分体现了雷佳的博士培养成果,并为当代声乐教学体系化树立了标杆。王黎光院长提到的时代走向已经到了中国声乐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雷佳恰逢其时,成为转折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标杆。他将雷佳的演唱风格总结为:既凸显中国特色,又深具时代感的个人风格。

萧梅教授以雷佳演唱的《摇篮曲》为例,提出唱不同的风格,雷佳的音色观是不同的,有不同的音色支持她对音乐的理解,这是我们的“根”给予的丰厚财富。中国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音色为中心,而不是像西方音乐一样以音高为中心,因为中国音乐有这么多地方性的风格、地方性的特色,即音色,就会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审美感受,这也形成了中国音乐的一种观念。

探索·梳理:雷佳人才培养模式

田青教授认为这场音乐会上,雷佳的导师不仅关照曲目的选择,甚至亲自挑选服装服饰,如此重视,如此用心,做到了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的精神可敬可赞。音乐会上,雷佳的表现可圈可点,老师对她的要求大多做到了,有些作品比之前演唱得好,整个状态在调整和提升中。

萧梅教授指出中国声乐太丰富了,对雷佳来说这场音乐会的成功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她介绍了其致力于做中国民歌资源数据库的阶段性成果,并希望民歌和民歌唱法数据库对中国声乐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中国声乐教育界培养出更多“雷佳”式的人才,并形成一套可衡量的标准。

王士魁教授认为这场音乐会对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很有启发。目前在声乐教学中,更多地在比拼音高、唱法,很少强调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亟需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才能使学生在演唱技术基础上做到风格把握到位,唱出特点和韵味,并提高全面的文化修养。

研讨会最后,王黎光教授总结发言,并宣布中国音乐学院即将成立以雷佳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声乐实践教学中心,以雷佳培养模式为典型,进行中国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梳理和艺术实践提炼。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的音乐学院,愿意担当起重任,以学校获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把中国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建立起来,为今后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民间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