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2018-01-23通信作者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后防现代医学医治

李 奕,陈 震,于 洋,通信作者:张 硕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355)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

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即“欲病救萌”,在疾病出现萌芽时就采取治疗措施。随后又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阐发微旨,于六经篇之后《伤寒论》中又载有《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不节饮食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使病后调摄、以防复发等纲领性治法成为治未病内容的重要补充延伸[1]。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与西方医学相较中医的重大优势与特色,无论是从时间上看还是从研究层次、深度远度上看,中医的学术优势都优于西方医学。治未病思想可以认为是中医的巨大成就,直到今日,在以健康为核心主题的时代,中医治未病仍以其独特的魅力指导着现代医学[2]。

2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基本概念探讨

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关概念中,最重要的就是“未”字。“未”即没有,《小尔雅·广诂》中解释为:未,无也。治未病即治疗还没有出现的疾病,现在给出的准确解释为疾病尚未发生的时候就采取治疗手段,其与西方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有一定的联系。西方医学史中最早出现预防疾病思想的是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的《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但以单一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疾病预防科学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西方被称为卫生学[3]。反观中国古籍,预防二字最早出现在《周易·既济卦》,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由此可得预防二字也是古人所看重的。

另一点需要区分的概念就是“未”字虽然可以解释为无、没有,但这里并非指概念上的无病,此处的无病指的是没有疾病征兆的疾病,因此有医家将此总结为“病将作”或者“将病”。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更为贴切一些。理念虽然如此,但实际应用中又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是“未病”,没有相应的疾病征兆。疾病的产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能减退,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结果,因此把握疾病的时机尤为关键。时机过早,预防就显得多余;时机把握不当,干预过晚,未病成了已病,就失去了治未病的意义。因此在临床中,治未病考察了医生能否预料疾病并且准确把握时机适当诊治的能力。

治未病的概念解释很简单,即治疗还没有出现的疾病,但其分型很多,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摄生,强调防患于未然,即单纯意义上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强调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这里强调的是早期诊断和药物干预,控制疾病的恶性演变;三是瘥后防复,即恢复期防止邪气卷土重来重新侵犯机体。摄生强调的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的养身、养心,达到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统一的状态,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耗精、耗神、损伤人体正气的生活方式。既病防变就是病后防其变,如防治疾病表里传变、脏腑传变、六经传变等。瘥后防复就是疾病刚刚好转,人体的正气虚弱,若不固护机体,则邪气乘机再次入侵,导致虚后受邪,此时身体处于无病状态但同时也是最易感受邪气的时期。结合这3种治未病的观点,即朱震亨《丹溪心法》中讲的“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3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未来发展动向

中医的立身基础在于实践,治未病的基础也在于实践,几千年前这种超前的医学思想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养生保健、诊疗康复等各个领域,针对治未病应用的挖掘,前人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杨锡广[4]认为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融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中,是推动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搭建全方位生命周期的“大健康”服务体系,是承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新状况的需要。张金玉等[5]对中医治未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出了一系列论断,这为治未病思想的未来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不仅可与相应产业结合,更可以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做出服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亦即中医“治未病”服务,该理念与现代医学预防保健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两者均分为3个阶段,即健康状态、疾病潜伏阶段和疾病产生阶段,其共同的追求都是让广大群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4 结语

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基本概念、未来展望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得知中医治未病思想历史悠久,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超前学术理念彰显了其与现代医学迥异的学术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医学仍有较大差距,许多理念方面孰对孰错仍存在争论。因此我们要求同存异,在学习与认识的过程中要避免偏激的学习方式。

猜你喜欢

后防现代医学医治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新烟标实施后防排烟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分类医治
神奇的医生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