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018-01-23魏东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5期
关键词: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魏东东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门诊皮肤科,辽宁 盘锦 124000)

脑梗死也就是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发病突然,常开始于一侧上肢,随后会在数小时或1~2 d内出现肾功能障碍症状。在病情不断发展下,会对病变侧与其他部位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病前会出现征兆,如眼前突然变黑数秒后恢复,并伴随着恶心、呕吐、肢体瘫痪与意识障碍等[1]。而此类症状主要是颅内血流量减少或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引起。如出现脑梗死,患者身心均会受到巨大影响,对其日常工作和生活构成阻碍。临床实践表明,早期阶段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脑梗死患者早期阶段实行康复护理模式产生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88例脑梗死患者,时间段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并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经CT与MRI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对照组44例,男26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45~78岁,平均年龄为(59.3±10.4)岁。发病时间2~68 h,平均时间(40.3±10.3)h。观察组44例,男27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44~78岁,平均年龄为(60.1±9.4)岁。发病时间3~69 h,平均时间为(41.2±10.4)h。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收集的基础性资料,并未发现任何差异,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护理形式,即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实行药物治疗,并使用脱水利尿剂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维持患者呼吸畅通。观察组患者早期阶段展开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①心理护理干预。与其他疾病相对比,脑梗死的产生非常突然,而一旦出现患者就可能伴随失语与肢体偏瘫情况[2]。此种突发性的状况,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悲观与抑郁等多种负性心理与不良行为。基于此,护理人员就需对患者展开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全面观察和分析患者心理状态后,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促使患者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体位护理。在康复护理实施期间,患者采取侧卧位,护理人员将高枕放置在其躯干的前后方,以维持患者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协助患者摆放好上肢,维持上肢肩关节100°。在患者肩关节保持100°后将软枕放置在上肢的下方,长度应达到足部下方[3]。为维持相应体位,还应促使髋关节与膝关节保持屈曲状。而患者采取仰卧位的时候,需在其患侧放一软枕,促使其上臂保持伸直,上肢外展。而腕关节要保持背屈位,将手杖打开。为满足指关节保持绝对的伸直状态,可将250 g的沙袋放置手掌。为促使患者患侧膝部关节保持轻微弯曲,可在下方垫一软枕。让患者穿上丁字鞋,预防足下垂。为避免产生压疮、关节僵直与痉挛,护理人员应每隔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4]。③功能康复护理。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功能康复计划,循序渐进的指导患者进行各项肢体运动。肢体运动可由健侧逐渐向患侧,首先从小关节运动,随后便是大关节。肢体运动训练从肩部、肘部、腕部逐渐延伸至手指;髋部、膝部、脚踝直至脚趾。运动时候幅度应从小逐渐扩大。每天运动3~5次。每次运动的时间控制20 min。通过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增强患者肢体力量。通过拍打、按摩肌肉的方法促进肌力逐渐恢复。随着肌力逐渐恢复,鼓励患者自主运动。随着肢体功能恢复实施,可鼓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各项肢体功能康复。④语言功能康复护理干预。在语言功能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从简单音节开始,以此有计划的展开语言训练。在语言功能康复中,要保证患者每天进行语言表达,从字词到句子,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在语言功能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多说话。借助广播、电视与读书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有进步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予以表扬,提高患者自信心[5]。⑤饮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而言,每天补充所需热量与营养可促进肢体康复。基于此,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促使患者日常饮食能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并加强易于消化食物的摄入,预防过饱产生刺激。

1.3 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活动产生的所有数据,均使用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如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3%,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5%,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实行康复护理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差异,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8.76±3.54)分和(39.71±8.04)分,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8.87±3.62)分和(39.89±8.19)分(P>0.05),康复护理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要显著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3.32±1.53)分和(65.32±12.64)分,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6.03±2.87)分和(50.12±10.14)分,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脑梗死属于常见性的神经内科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相对比脑出血,即便病死率较低,但患者年龄大,机体功能与免疫功能较弱,同时伴随较多的慢性疾病,导致临床治疗脑梗死的难度较大。采用抗血栓方法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并不是非常显著。为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需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予以康复护理[6]。有效的康复护理操作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常规性的康复护理操作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效果,可促进患者康复。通过临床实践,表明早期阶段展开康复护理操作,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早期阶段的康复护理操作,可依据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调整,促使患者能够享受到与临床治疗相符的康复护理训练,从根本上改善临床症状,加快患者康复速度。通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了解患者梗死程度,并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7]。

综上所述,早期阶段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在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康复具有促进性的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