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的效果探究
2018-01-23海琳琳
海琳琳
(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超声科,辽宁 阜新 123000)
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潜在的乳腺恶性肿瘤,复发及恶性转移的风险较高;其与纤维腺瘤类似,较难分辨,且术前诊断率较低。因此,对于此病症应尽早发现、早期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只表现为直径大小不一、无痛的乳腺实性肿块等。国内外研究表明,乳腺叶状肿瘤的复发与肿瘤边线切除不充分有直接关系。随着对纤维瘤的关注,术前鉴别纤维瘤与乳腺叶状肿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对鉴别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探究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回顾相关资料,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高频彩超检查,并经过手术病理确诊。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4.1±7.6)岁,病程0.5~10.0年,平均病程(5.3±2.1)年,其中10例为体检时发现就诊、28例因一侧乳腺无痛性肿物就诊,所有肿瘤均发生于单侧乳房。
1.2 方法:所有患者到院后,均进行相应体征检查,采用HITACHI VISION Avi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用线阵式探头进行扫查,将探头频率设置为5~12 Hz。要求患者仰卧位,将腋窝、双乳全面暴露,必要时配合侧卧位检查,按顺序对双侧乳房进行全面扫查,发现病灶时,对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并对病灶的二维超声结构进行观察,记录肿瘤具体位置、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囊变、钙化、内部回声等情况,同时观察肿块周围皮肤有无异常。对腑窝进行全面扫查,观察其内淋巴结,如发现异常淋巴结,记录好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并通过高频彩超的血液显像观察肿瘤边缘及内部血流情况,发现血流信号后,于血流信号最丰富处取样,将血液夹解、声束小于60°。获取血流各参数后,记录血流指数及收缩期最大流速[1]。
1.3 血流信号分级标准:血流信号采用Adler量表进行分级[2]:Ⅲ级:可见肿瘤内多条彩色血流,呈片状或网状,或2条清晰的管壁血管;Ⅱ级:肿瘤内血流丰富,可见3个以上的短条状或点状血流显像;Ⅰ级:肿瘤内有少量血液,肿块周边或内部可见1~3个细短条状或点状血流显像;0级:肿块内无血流显示。
2 结 果
2.1 声像图表现:38例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中,出现肿瘤分叶状12例(31.6%)、椭圆形20例(52.6%)、不规则形状6例(15.8%);肿瘤边界清晰28例(73.7%)、不清晰10例(26.3%);内部回声增强27例(71.1%)、不变11例(28.9%)、衰减0例(0);钙化现象4例(10.5%);出现囊性变11例(28.9%)。
2.2 高频彩超血流信号分级和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高频彩超血流显像结果,均能探测患者的血流信号,其中Ⅲ级8例(21.1%)、Ⅱ级14例(36.8%)、Ⅰ级16例(42.1%);38例患者中,阻力指数为(0.7±0.03),收缩期峰值的平均流速为(19.4±6.5)cm。
2.3 血流信号分级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所有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病理类型为:恶性10例、交界性8例、良性21例。其中恶性患者中Ⅲ级6例(60%)、Ⅱ级3例(30%)、Ⅰ级2例(20%),0级0例(0);交界性患者中,Ⅲ级0例(0)、Ⅱ级3例(37.8%)、Ⅰ级5例(62.2%),0级0例(0);良性患者中,Ⅲ级1例(4.8%)、Ⅱ级6例(28.6%)、Ⅰ级14例(66.7%),0级0例(0)。由此来看,其病理分型与血流信号等级没有对应关系。
3 讨 论
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临床特征为周围分布及两层上皮构成的间质细胞形成的叶状结构,病因尚不明确,其可能与遗传、雌激素分泌有关,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3]。临床表现主要以单侧乳房无痛性肿块为主,病程较长[4]。临床中将乳腺叶状肿瘤分为恶性、交界性、良性,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为主,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5]。
因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症状不明显,易出现误诊、漏诊,进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6]。目前,诊断此病症的有效方法为高频彩超,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无辐射等优点,诊断准确率较高[7]。通过本次研究表明,通过高频彩超,可清晰的定位肿块大小、位置、数量、形状;通过多个超声参数可准确的辨别其特异性,且形象易懂,能清晰的诊断出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8]。
综上所述,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确定病灶位置、大小、数量,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常规诊断方式应用于临床鉴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