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下内固定术与常规固定方法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8-01-23李晓天邹向前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5期
关键词:上肢微创出血量

张 玲 李晓天 邹向前 魏 辉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上肢骨折主要是指上肢及上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有肱骨外科颈骨折、桡骨下端骨折、锁骨骨折、肱骨外髁骨折等,是由间接或者是直接暴力而导致的,患肢通常表现为肿胀、畸形、疼痛等,临床上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但若是处理的不得当,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对比在上肢骨折术中采用微创下内固定术与常规固定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上肢骨折手术的患者9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24例,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33.5±14.5)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5±12.5)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本组患者骨折传统钢板固定术。术前给予患者全麻或者是臂丛麻醉,在骨折患处断端周围作12 cm长的切口,将骨折端充分的暴露,然后对骨折患处断端进行复位,完成复位后确认对线情况,并将钢板预弯固定在骨折断端处,接着使用螺钉对钢板进行固定,最后闭合创口。②观察组:给予本组患者微创下内固定手术,术前给予患者全麻或者是臂丛麻醉,然后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在骨折部位作近端或者是远端的切口,保证切口的深度达到骨膜外,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暴露皮下隧道;在骨折部位复位成功之后行骨膜外分离,同时在隧道内放置钢板并固定,最后在导钻的指引下完成固定;针对开放性的上肢骨折,需要彻底清洗创面之后在进行固定,最后逐层闭合创口,最后闭合创口时要保证在无张力的情况完成[1]。术后给予所有患者防感染治疗措施,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关节功能及肌肉的锻炼。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78.45±25.23)mL,手术时间(107.45±12.56)min,术后愈合时间(12.44±3.12)周,并发症发生率为8.9%(4/45);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398.56±32.15)mL,手术时间(121.65±16.49)min,术后愈合时间(17.12±3.68)周,并发症发生率为24.4%(11/45);以上两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术中出血量(t=19.715,P=0.000),手术时间(t=4.595,P=0.000),术后愈合时间(t=6.507,P=0.000),并发症发生率(χ2=8.747,P=0.003),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上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若是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是治疗手段不得当,会导致患者的患肢出现骨折不愈合、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肢感染,组织坏死;而临床以往常采用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但是此种手术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骨折愈合不理想等不足之处[2-6]。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也逐渐被应用到骨折手术中,将其应用到上肢骨折手术中,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而且由于此手术能够对患者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确保血供情况良好,患者在术后的骨折愈合情况良好,促进患者的康复。且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上肢骨折术中采用微创下内固定术,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并能促进患者的骨折术后愈合,且并发症发生较少,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上肢微创出血量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